粮油市场信息(2015年11期)
2015/03/31 08:15: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从《政府工作报告》预判2015粮食

市场基本态势

2015-03-19 14:07 来源:中华粮网

 

本网讯(中华粮网孙忠 长沙专稿):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闭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粮食企业该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积极参与“驱动创新”,在爬坡过坎的过程中借风借力,勇往直前?

本文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基本面及市场主体等几个主要因素入手,就2015年粮食市场面临的形势及可能呈现的基本态势,与大家共同探讨,供有关部门及业界朋友参考。

一、宏观经济形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分析: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低迷。虽然我国及极个别国家的经济状况正在逐步向好,但是由于拖累经济增涨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内生动力不足,加上各经济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力度十分有限,经济复苏十分缓慢,甚至存在阶段性反复的可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0%,年度涨幅创出2009年以来新低。201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2015年2月CPI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4%。

预计2015年PPI增速仍处于持续回落状态,需求总体偏弱,通缩预期上升。今年物价水平仍可能继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在经济形势总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企望2015年我国粮食市场形势一家独秀缺乏支撑。

二、调控政策

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报告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分析:2013年我国GDP增速7.7%。2014年GDP 总值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主动将今年我国GDP增速目标下调为7%,一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二是为了主动适应新常态。相对于以前偏重数量型的增涨,2015年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

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更多强调的是产量、数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粮食要“量”增,更要“质”优。

另外,国家规定2015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百斤135元、138元、155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这是2004至2007年连续四年维持早稻、中晚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70元、72元、75元不变以来,时隔8年后第二次维持最低收购价格与上年不变。

作为千百年来的传统行业,面对千载万逢的历史机遇,粮食企业如何认识和参与“创新驱动”呢?

首先,2015年最低收购价格从政策层面打破了企业多年以来认为原粮价格必须连年只涨不跌的心理定势。经营者必须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等一系列政策导向有充分的认识,进行有关准备。

二是在原粮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却为粮食企业成品粮利润的适当增加预留了空间。此外,通过加强信息畅通和产销协作、丰富品种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缩短供应链条和延伸品牌价值等手段,还可以继续拓展新的利润空间。

三是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形成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国家政策措施仍然可以发挥必要的调控作用。一是最低收购价对2015年的新粮价格构成底部支撑,二是在产量获得丰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启动托市收购或者临储的方式进行调控,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四是粮食企业积极参与“创新驱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品种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尤其是经营手段、产业模式、合作方式、管理理念、营销思路的创新等,在重视产量和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才能在弱势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三、基本面: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分析: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 60709.9 万吨( 12142 亿斤)其中谷物总产量 55726.9 万吨(11145.4 亿斤)。其中稻谷总产量为2.06亿吨。国家相关机构预计2014/2015年度稻谷消费量为2.0248亿吨,年度产大于需约300多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供应继续宽松。

2014年我国早籼稻产量为3401万吨。2014年全年通过拍卖出库临储稻谷422万吨。截至2015年1月底,临储稻谷库存达6000多万吨。目前已近3月底,春耕春播即将进行,储备粮轮出工作将逐步展开。

2015年粮食库存消化压力空前之大,消费终端没有明显好转。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将更加严厉。预计短期内市场总体行情难以乐观。但为品质优良、安全放心、服务到位的创新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包括中央储备企业、地方储备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粮农,以及国际贸易粮商等。

中储粮总公司近年来为了确保储备粮管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为使粮食“买得进、存得好、卖得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中储粮直属库的粮源需求主要是正常轮换,以及按国家要求启动托市或临储收购,对市场的影响可控有度。

国家计划2014-2015两年间新建仓容1000亿斤,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要求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鼓励企业多购多存。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销区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其中2014年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2014年,湖南省对全省所有仓储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恢复和新增有效仓容291万吨。预计2015年地方储备对粮源的需要将显著增加。

自2012年以来,粮食加工企业为规避风险,调整经营策略,粮源囤积力度大减,主要以“即收即加即卖”为主;部分地区的加工企业停产、停业、转向。加工企业对普通稻谷市场的影响力度小于往年,但对优质稻谷的需求数量维持稳定,不排除在部分时段采购需求迫切,甚至导致局部性、短暂性、结构性“缺粮”。

近年来粮食经纪人抢购粮源、待价而沽的现象有所放缓,但他们对市场信息敏感,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市场只要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迅速出动,影响力有时被数倍放大。粮食部门及相关企业既要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的积极作用,又要进行合理引导。

粮农在粮食产业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提前在种植环节引导他们种植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收购季节主动进行政策宣传,确保不出现卖粮难。但粮农对市场上阶段性紧缺的粮食品种,不排除惜售的可能。

除了大豆、玉米以外,我国的主粮品种小麦、稻谷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小。2015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10%;玉米720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40%;大米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50%。

泰国政府计划2015年促销1000万吨左右的库存大米,泰国外贸部称可能在今年8月份之后销售低质大米储备。

越南却不希望与其他国家在中国进口米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从2015年3月2日起,越南破碎率25%大米最低出口价格已从360美元/吨调低到350美元/吨。

预计2015年进口米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会减弱。但经过连续三年较大规模进口,无论从市场主体心理,还是从市场本身来看,其影响已经得到部分稀释。进口米对国内市场的直接冲击力度有所减弱,但长期影响尤存。

结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2015年2月5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两会”召开前夕,央行再次宣布自3月1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和5.35%。预计今后仍然存在利率继续下调的可能。

综合分析认为,预计2015年我国粮食市场形势总体以弱为主,趋势弱中向好。对于局部区域的部分品种比如优质稻谷,可能存在短暂的市场机会。但总体行情难有大的亮点和起色。

预计2015年市场流动性将好于上年。粮食企业的融资难可望适当缓解,经营成本下降,为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建议粮食企业既要主动抓住直接的政策契机,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边际机会”。同时积极练好内功,主动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降低生产、流通、经营成本,以更好地提高效率,在爬坡过坎中携手前行,实现多羸。

特别提示:本分析建立在其他客观因素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如果其他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如突发性自然灾害、国际间重大政治事件、主要粮食进出口国对贸易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等,都有可能导致市场形势发生其他变化。

 

 

 

 

李克强:农业发展永远都是重中之重

2015-03-20 08:41 来源:中华粮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门责任和分工,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部署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会议认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保持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国务院即召开常务会,研究部署农业发展问题,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主线,将全国人大已经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对全国人民做出承诺的“责任书”,并通过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确定从三个方面促进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充分显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21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近900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黄安生曾向媒体透漏,全球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虽然世界饥饿人口数量总体在下降,但饥饿问题依旧严重,北非和中东地区的饥饿人口仍在增加。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饥饿报告显示,全球近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其中约8.52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此情况下,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绩显得尤为可贵。正在领跑世界。但越是如此,越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耕地面积在接近人均占有极限的同时,无论耕地保护政策如何严格落实,整体面积依然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持续11年的稳产高产,粮食产量上升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小,如何做到粮食总产不下滑并且继续稳产高产,就必须按照国务院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采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中国人的碗里始终装中国粮的重大根本民生问题,更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那么粮食生产就是这基础的基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农不稳”可谓是千古遗训,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接近20%,中国能解决本国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已经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不仅解决了本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在粮食生产上还出现了“供过于求”,这些举世属目的成绩确实骄人,总的来看,粮食生产供过于求,除了得益于“十一连增”外,主要是国家的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上科技、机械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等,使得粮食在丰产的同时,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现行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既要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所有权的利益,又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向体制改革要潜力,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都应当按照中央规定要求,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耕地的逐年减少和土地发挥的极致,也使得今后粮食总产量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粮食有“十一连增”,未必有“十二”“十三”乃至N次连增,粮食安全永远没有终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稍有大意粮食危机的呈现也并非不可能。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促进节约高效用水,防治农田和养殖污染,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保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鉴于此,各地政府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一定要高度树立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急功急利的“土地财政”的观念,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其次,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倾斜,制定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期机制,鼓励和推进农村耕地的确权与合法有序流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转变。另外,加大对节约粮食的宣传力度,在社会各个阶层、领域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推进餐饮业制定出既适合自身经营发展又让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反浪费”经营制度,总体来说,就是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着粮食这个基础的稳定,社会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国家的稳定,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尽到一个大国的职责。(来源:中国青年网)

 

 

 

 

国粮局: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展

2015-03-16 09:13来源:中华粮网

 

据统计,截至3月10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82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万吨;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39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98万吨;内蒙古、黑龙江等5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8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12万吨。(来源:国家粮食局网站)

 

 

 

 

河南“粮丰工程”十年来累计增产

粮食257亿斤

2015-03-17 08:54 来源:人民网

 

从近日召开的河南省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河南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截至2014年,“粮丰工程”实施十年来,累计增产粮食257亿斤,项目区用占12.3%的播种面积获得了占全省17.3%的粮食增产量。

2014年,河南省承担的“粮丰工程”研制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的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开展了水分耦合和地力提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区小麦、玉米获得了全面丰收,创造了一年两熟百亩平均亩产1770.5公斤的超高产记录。为河南小麦单产、总产“十二连增”和粮食总产“十一连增”,支撑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4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赴河南农大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时,对“粮丰工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5年,河南将把实施“粮丰工程”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结合推进,继续把“粮丰工程”的高产示范基地作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的配套工程,积极开展粮食增产技术攻关与试验示范,探索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全国亿亩油菜花开 菜油哪去了

2015-03-16 09:20 来源:中华粮网

 

阳春三月,油菜花又开了,城市周边、田间垄上,都变成一片金黄。

花开完后,新榨的菜籽油即将上市。可是,这种承载着上一辈人舌尖上的记忆的“黑乎乎”的油,在今天的商店超市却遍寻不着,人们想吃菜籽油,只能自己下乡到村民小作坊买。

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2014年世界油菜总收获面积为54198万亩,中国占五分之一以上,预计为11250万亩。然而,尽管油菜种植区遍布大江南北,中国仍然是油菜籽的最大进口国,2014年进口量为375万吨,占世界市场的28.4%。

花谢之后,油菜籽榨的油去哪了?

商超菜籽油不足10%

“现在超市里的菜籽油很少,味道颜色也和以前有区别,想买到记忆中地道的菜籽油,只能去江夏、黄陂的小作坊。”一位武汉市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各种色拉油、调和油等食用油品种攻占了绝大部分食用油市场。记者走访武汉市多家超市食用油专区发现,食用油货架上以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等为主,也有部分超市将茶油、橄榄油等一些价格相对昂贵的油放在显眼位置。而菜籽油这种传统食用油被摆放在角落、靠边或靠下的位置,并且数量很少,在超市的食用油区里不足10%,有的小超市干脆没有菜籽油。

“现在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有了改变,大多数人会选择一些比较平价的大豆油,或者玉米油等,再加上很多调和油里面也添加了菜籽油的成分,适合现在的大众均衡保健理念,所以来超市点名买菜籽油的人不多,因此,进货的种类和数量也就比原来要少些。”武汉市武昌区一家中百超市的食用油营销专员张女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报料,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部分高端茶油、橄榄油其实也是菜籽油勾兑出来的,“因为我国菜籽油的整体品质相对于其他植物油而言,算是营养价值高、口感不错,生产价格也相对合理的。这样一来就有部分高端生产厂家将菜籽油大批量够买用来勾兑成产量低且价格高昂的高端食用油,因此流向市场的菜籽油产量就更少了。”

无色无味的还是菜籽油吗?

“以前的油放在锅里加热一下会起泡泡,不管是闻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有其特有的味道,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菜籽油放在锅里加热不冒泡了,味道也没有了。”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被誉为“中国菜籽油之乡”,长年坚持食用菜籽油的沙洋县村民李姐见证了市场上菜籽油的变化。

相对于以前黑乎乎的带有特殊香味的菜籽油,现在市场上的菜籽油怎么都变了样?

“并不是菜籽油的品质有问题,而是菜籽油加工技术逐步成熟的结果。”武汉市一位从事研发油脂生物科技多年的洪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菜籽油是有级别之分的,“一级菜籽油就是经过现代工艺提炼之后,符合现代食用油的要求,无色无味。而四级菜籽油则保留原始的炼油工艺,维持了传统的风味。”

以沙洋县为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菜籽加工设备、技术相当落后,没有精炼工艺,所以看起来黑乎乎的。”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正林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注重油脂安全,研究杂交油菜,逐步降低油菜籽中的“硫甙、芥酸”含量,打造成今天的“低硫甙、低芥酸”油菜籽,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双低油菜。它的大面积投产种植改变了我国传统菜籽油的原始风貌和特点。

无色无味的菜籽油营养价值和油的纯度是否不如以前?洪先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杂交油菜通过深加工处理改变了产品的外观,但是菜籽油的营养价值还是保留下来了,和过去基本上一样,可以放心使用。”

菜籽油去哪了?

2014年,我国油菜收获面积预计为11250万亩(USDA统计数据),比2013年增加0.67%;全国油菜籽总产量达1470万吨,比2013年增加3.5%。此外,据湖北省农业部门调查,2014年湖北省油菜夏收面积预计1873.05万亩,比上年增加33.6万亩;总产258.2万吨,增加7.4万吨;总产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

那么,这么多的菜籽油都去哪了?

“农民自留、小作坊直接对消费者售卖或者跟企业签单销售,让我国原本就不够吃的菜籽油面向市场的产量就更少了。”洪先生表示,“目前,我国的菜籽油市场主要分为小包装产品和大包装产品,小包装产品直接由企业收购,对应商超,另一种大众包装油,主要是被一些会使用到它的企业按吨进行大批量购买。”

像老干妈等酱料公司以及生产火锅底料、酱料的调味公司,产品往往需要菜籽油调味,其就会选择跟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合作,每年签下近千吨菜籽油需求合约,导致我国菜籽油在市场的供应量有限,消费者见到的种类也就更少了。

大部分菜籽油被国家收储

除了与企业签单及少量销售,还有大部分的菜籽油被国家临时储备收购。龚正林告诉记者:“国家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对油菜籽(油)实行保护价收购,委托中央储备粮总公司向具备条件的油脂加工企业分配临储计划,委托油企收购生产加工储备,实事求是地说,每年我们生产的菜籽油除了极少部分农民自留以外,大部分由国家收储,少量由企业自主收购加工销售。”

中储粮总公司为国家临时收储执行主体,2014年,国家确定湖北参与油菜籽临时收储的委托收购企业73家,委托加工企业72家。收储之后的菜籽油流向何处?

“最终还是依次投放到市场用来稳定菜籽油价格。”洪先生表示,近几年,国家临储的菜籽油基本没有出库,国家收储菜籽油主要是为了起到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在国际菜籽油价格出现动荡时,可以及时稳住市场。

菜籽油的“尴尬期”

然而,即使是国家临储,其收储量也并不算多。尤其是去年,湖北、四川等12个油菜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季油菜籽349万吨,同比下降43.34%。其中,临时存储油菜籽收购量为215万吨,同比下降为52.33%。

收储量减少,最直接原因是油菜种植面积减少,导致总产量减少。龚正林分析,我国油菜种植还是分散分户种植,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

此外,收储量下降,跟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降低也有关系。武汉中油宏大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徐华介绍,“单就追求经济效益来说,种植油菜远不及小麦划算。”

据介绍,每年10月是油菜的种植季节,与小麦几乎同时,因此两种作物具有竞争性。徐华介绍,小麦每亩净收益有400-500元,而油菜每亩净收益大概只有200-300元,“农民种植油菜,除了自己吃,剩下的部分也卖不了多少钱”。

“我国的菜籽油现在还在一个‘尴尬期’里,现有的大型油企在菜籽油项目上大多是亏本状态。”洪先生表示,“菜籽油跟茶油和大豆油相比,如果想往高端市场发展,它的产油量比茶油高很多倍,市场供应量大,价格上不去;如果作为大众油种,又敌不过大豆等的产油量,价格没对手低,市场也就很难打开了。”(来源:长江商报)

 

 

 

 

稻谷集中轮换将加大市场压力

2015-03-21 08:48 来源:中华粮网

 

3月份以来,南方诸多省份已经开始清仓腾库,稻谷的集中轮换期也即将到来。由于国内稻谷库存充足,进口大米持续流入国内市场,陈稻的轮换入市势必加大稻谷市场特别是南方籼稻市场的供应压力。目前,南方市场2014年产新稻价格较为稳定,但由于政策性收购期已经结束,而通过近期已开始轮换的陈稻成交价较低。预计后期籼稻市场价格有一定下行压力。

南方籼稻产区生产条件总体适宜;3月以来,南方早稻播种育秧工作陆续展开。目前,华南北部、福建南部早稻和云南中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一季稻开始播种育秧;华南南部早稻和云南南部一季稻处于出苗至三叶期,海南大部早稻已进入分蘖拔节阶段。中央气象台预计,3月中下旬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条件对早稻播种育秧有利;华南北部局地有大雨,对早稻播种略有不利。

本周政策性稻谷交易持续进行。政策性稻谷在本周投向市场的总量为180万吨左右, 其中2013年产早籼稻谷50万吨左右,中晚籼稻130万吨左右。最终早籼稻谷全部流拍,中晚籼稻成交量仅1万多吨,较上周较少。随着稻谷集中轮换期临近,政策性稻谷成交低迷的态势将持续。

截至目前,通过常规竞价拍卖的2013年产籼稻成交量已达到267万吨,其中早籼稻成交量为约13万吨,中晚籼稻成交量为约255万吨。再加上1月份专项竞价销售的成交量,2013年产早籼稻总成交量约为81万吨,中晚籼稻成交量为326万吨。(来源:博易大师)

 

 

 

 

临储稻谷规模过大未来库存去哪儿

2015-03-20 09:03  来源:中华粮网

 

我国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曾多次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通过发挥稻谷库存的“蓄水池”作用,有效调节了我国稻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保障了国内稻米市场的相对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户的收益,保护和提高了国内稻谷生产力,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稻谷收购急剧增加

自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除2004年与2010年外,我国基本上每年都要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2005~2006年启动了籼稻托市收购,2007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2008年三大稻谷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2009年早籼稻托市收购启动,2011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启动,2012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2013年和2014年三大品种全部启动托市收购。

虽然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频繁,已成为稻米市场的新常态。但由于每年所处的粮食形势及经济形势不同,托市收购数量也大不一样,地区差别很大。2013年以前,除了2005年和2008年稻谷收购量超过1000万吨外(2005年收购稻谷1200多万吨、2008年1434万吨),其余年份的收购量均低于1000万吨。但到2013年,稻谷收购量大幅增加,达到3261万吨,其中早籼稻567万吨,中晚籼稻1337万吨,粳稻1357万吨。

2014年,稻谷收购量较上年略有减少,但总量依旧较大。截至2014年9月30日,南方主产区累计收购托市早籼稻419万吨;截至2015年1月31日,南方主产区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969万吨。截至2015年2月5日,累计收购托市粳稻1756万吨,其中黑龙江1440万吨,占82%。预计到3月中旬托市收购粳稻约1800万吨。预计收购期结束,2014年产稻谷政策性收购入库量将达3200万吨左右。连续两年累计稻谷收购量将超过6400万吨,约占国内稻谷产量的1/3,2011年以来累计稻谷收购量超过7500万吨。

近两年稻谷收购量激增的原因:一是产量连续增加,产大于需,自2011年我国稻谷产量站上2亿吨关口,我国每年稻谷产大于需300万~600万吨;二是大米进口激增,自2012年开始,国内进口大米激增,海关统计的年进口大米均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加上走私进口,每年进口的大米折合稻谷500万~600万吨;三是农户存粮意愿下降,随着城填化的不断推进,稻米价格徘徊不前,农户出售意愿提高,由于托市价高于市场价,农户自然愿意将稻谷出售给国家;四是企业经营相对谨慎,由于当前稻谷价格高企,加上供应压力沉重,企业采购及库存稻谷意愿不高;五是历年稻谷库存积余的累积效应,以粳稻为例,粳稻基本用于主食,受进口影响较小,供需平衡主要依赖于国内,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粳米消费,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促进了粳米的需求,但粳稻产量的增加更快。

2007年粳稻市场就出现产大于需的格局,当年托市收购粳稻238万吨,2008年又收购粳稻523.6万吨。虽然其后两年没有启动托市收购,但主要原因是信贷扩张,通胀掩盖了粳稻供大于求的表象。当信贷规模缩减、经济发展放缓,潮水回落时,一切又水落石出了。据统计,2014年粳稻产量约7030万吨,较2007年提高近千万吨。预计自2007年以来粳稻累计产需积余达3000万吨以上,这就不难理解近年粳稻累计收购量高达4000万吨以上了。

临储稻谷销售缓慢

2010年以前,国内稻谷虽然连续丰收,但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状态,稻米市场也处于持续上涨周期之中,因此,国家启动托市收购后,临储稻谷销售基本上较为顺利,尤其是2009年临储稻谷拍卖,动辄成交在九成以上,有的甚至接近全部成交。因此,2009年以前收购的临储稻谷库存在2010年底基本得到消化,并初步实现了农户、企业及国家的“三赢”,有效稳定了国内稻米市场。

2012年以后,随着国内稻谷的连续丰收,稻谷供求逐渐由紧平衡向产大于需转变。虽然临储稻谷收购有效稳定了市场,保护了农户的收益,但市场的供应压力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国内稻米价格较高,为进口粮食的大规模进入创造了条件。而进口大米大量流入国内,加剧了国内稻谷的供应压力,给临储稻谷库存消化带来极大的困难。2010年临储稻谷累计成交331万吨,2011年降为22万吨,2012年仅有6万吨,2013年临储销售干脆没有启动。

面对越来越大的临储稻谷库存压力,为加快主产区促销腾仓,缓解粮食收储压力,2014年,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了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从5月份开始相继启动大豆、玉米、稻谷竞价销售,然而成交结果仍不理想。据统计,2014年国家共向市场投放政策性临储稻谷6447.59万吨,实际成交422.74万吨,成交率6.56%。其中,投放政策性临储早籼稻486.04万吨,成交12.27万吨,成交率2.52%;投放政策性临储中晚籼稻1594.2万吨,成交249.81万吨,成交率15.67%;投放政策性临储南方粳稻271.49万吨,成交62.16万吨,成交率22.9%;投放政策性临储东北粳稻(包括竞价销售和挂牌销售)4095.86万吨,成交98.5万吨,成交率2.4%。这与2009年临储拍卖的火爆场面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截至目前,2014年产稻谷托市收购量已达3200万吨左右。可以说老库存未去,新库存又大幅增加,临储稻谷库存继续快速膨胀。

当前临储稻谷销售总体缓慢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不足,虽然大米主食人群有所增加,但人均食用量下降,大米食用需求增长徘徊不前,同时,生态文明的提出和五水共治的实施,使养殖业出现滑坡,稻谷饲料用粮大幅下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2014年度我国大米食用消费17300万吨,较上一年度略增100万吨;饲用消费1130万吨,下降400万吨,减幅达26%;工业消费从上年度的1300万吨降至1080万吨,减幅17%。二是大米进口增加,替代效应明显,挤兑了国内稻谷的需求。三是临储稻谷销售底价过高,竞争力不强。加上储备轮换数量充足,企业参与竞拍积极性不高。

临储稻谷库存暴增

由于稻谷连续丰收,临储稻谷收购量急剧增加,而近年来临储稻谷销售却不顺畅。截至2014年底,2011年以来收购的临储稻谷库存3年只消化了428万吨左右,即使加上2015年1月上旬专项成交的约153万吨,总出库量仍不足600万吨。 目前临储稻谷库存预计仍达6600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需求量的1/3强,远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库存消费比17%~18%的标准。其中,仅黑龙江省近4年的最低收购价粳稻库存总量就约有3500万吨,占2014年粳稻产量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正常稻谷储备数量,当前国有企业所储备的稻谷十分庞大。若国家所制定的“销区6个月,产区3个月”的储备标准全部得到落实,则地方储备稻谷规模可达6000万吨,国有企业稻谷库存消费比甚至可能超过50%,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供应压力十分沉重。

库存过大带来困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正常储备粮加上庞大的临储稻谷库存,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国内“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临储稻谷库存过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储备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合理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的精神。二是导致市场供应压力巨大。巨量的政策性稻谷库存使得稻米市场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无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利于稻米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三是仓容压力巨大。后期若继续开展临储收购,在新仓库没有建造完毕前,将继续面临仓容紧缺的难题。四是资金压力沉重。6000多万吨的临储稻谷库存,约需资金2000亿元,仅利息支付每年就要100多亿元。五是临时存储期限越来越长。目前2011年收购的临储粳稻已3年多,更有一部分2007年的托市粳稻尚未全部消化完。而稻谷储存时间越久,品质越低,损耗越多,越不经济。六是临储稻谷规模过大,给人以国内粮食安全不成问题的假象。同时,目前储备轮换价差较大,地方财政负担加重,时间一久地方可能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1984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粮食丰收后因放松粮食生产导致市场出现巨大波动的情况反复发生。

降低过高的粮食库存迫在眉睫

从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看,当前临储稻谷已到了非加快轮出不可的时候。国家也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在此,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使临储稻谷库存降到适度的两点建议:一是加快消化存量,二是努力管住增量。

加快消化存量

近几年来,我国临储稻谷消化十分缓慢,面对超常规的库存,需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

一是将新收购的2014年产临储稻谷库存转为或部分转为储备,或视同储备管理,制定科学有序的轮出计划。这样,2014年收购的临储稻谷可推迟至明年出库。二是果断将库存时间较长的临储稻谷库存转为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这部分稻谷因存放时间较久,品质下降,正常情况下已难顺价拍卖。而每年还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和仓容,花费巨额的保管费。与其坐等品质下降,不如果断提前处理。如将2011年以前收购的临储稻谷转化为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可消化800多万吨的临储稻谷。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剩余临储稻谷库存的销售。通过前面两种措施,今年可供轮出的临储稻谷库存将从6000多万吨降至不足3000万吨,市场压力将大为减轻,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此时再辅之以举办有针对性的专场交易会等办法,如对成功拍卖临储稻谷的贸易商或加工企业按照每成交1吨临储稻谷给予一定数额的建仓补贴,或技改项目补贴,或者提供贴息及低息贷款;在WTO规则黄箱范围内适当降低起拍价(不过这一方法可能使稻米市场整体价格下降,可能导致新稻上市后临储稻谷收购量大幅增加);继续给予北粮南运补贴、促进粳稻需求、减少粳稻临储库存等办法,加快库存消化。四是积极鼓励出口。当前我国临储稻谷收购价格偏高,出口竞争力较低,但临储稻谷转化为饲料粮或工业用粮后会提高竞争力,利于增加出口。

努力管住增量

在临储粳稻进行拍卖的同时,要想办法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同时,减少临储稻谷的收购量。否则,若新增临储稻谷数量大于拍卖量,临储库存将依旧难以降低。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环境突出,需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量的临储稻谷库存,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抓住这个机会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产量高而品质低的普通稻,增加优质水稻的种植。并对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金属等污染的,适时进行休耕,恢复地力。对东北粳稻种植面积适度调减,在实行目标价格的同时,引导农户适当增加进口猛增的大豆种植面积,将稻谷产量由2014年的2.06亿吨稳定在2亿吨左右。二是增加地方储备。根据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减轻当前稻谷供应压力。三是管住进口。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30万吨,折合稻谷600多万吨。而从海关进口的仅200多万吨,大米走私仍大量存在。要加强进出口调控,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减少走私大米进口量,从而相对增加国内稻谷消费。

通过以上办法,将使国内稻谷产需逐渐转为相对平衡,有助于临储稻谷库存与正常储备稻谷的库存总量逐步降至合理水平。

 

 

 

 

湖北省优质稻止涨趋稳

2015-03-23 15:24 来源:中华粮网

 

3月13日-3月20日,湖北省普通稻米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优质稻价格止涨趋稳。目前,省内仙桃“两优”系列优质籼稻收购均价1.45-1.46元/斤,荆州、黄冈等地区“黄华占”系列优质籼稻收购均价1.56元/斤,与上周基本持平。

 

 

 

 

本周湖北襄阳小麦市场行情

2015-03-27 15:43  来源:中华粮网

 

本周,湖北襄阳小麦市场粮源供应充足,不仅国家临储小麦投放量维持稳定,而且全省各地储备小麦轮换出库较为积极。虽然近日的市场购销略有起色,但市场终端需求仍旧动力不足,近期价格以平稳为主,微幅波动。

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近日小麦市场购销逐渐回暖,但供强需弱的格局有增无减,麦市购销呈现“量价”平稳态势。同时,当前新小麦长势较好,夏粮丰产预期较强,随着新小麦上市时点的逐步临近,麦价将面临“量价”下滑趋势冲击,新麦上市前仍有惯性下跌空间,市场远期压力较大。另外,按照往年经营规律,受节后小麦加工企业补库拉动的影响,小麦市场大多会出现一波阶段性的行情,但今年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显现,往年的阶段性行情或难以出现。面粉市场消费基本呈“旺季不旺,淡季偏淡”形势,3月中旬虽然市场的购销有所回暖,但整体恢复仍显缓慢。

二是节后国家已进行了3次临储小麦拍卖,前两次成交率稳居高位,本周的成交率出现下滑,这与春节后因开学和返城等带动的短期需求变化基本吻合。随着节后小麦加工消费进入平滑期,以及小麦市场整体处于供大于求格局,库存处于高位,再加之后期各级储备将轮番出库,供给的充裕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小麦价格上涨;同时小麦加工企业对粮源基本没有忧虑,国家临储麦采购成本仍是用粮企业采购市场粮源的风向标,普通小麦因供给压力明显,难以销售好价格,所以后期预计政策性小麦成交情况很难出现大幅波动。

三是近期本地小麦市场中,质量较好的优质小麦价格略有波动;普通小麦受临储麦投放、以及各地地方储备粮轮出的影响,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偏弱,小麦上行整体显得乏力。但是无论优质小麦还是普通小麦,都表现出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

四是地方储备拍卖因其地域优势明显、协调方式丰富、运输渠道通畅等优势而出现百分百成交率。而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拍卖的成交率按生产年限和品质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

3月24日,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举行国家政策性粮食(国家临时存储)竞价交易会,计划销售小麦268573吨,实际成交23290吨,成交率8.67%(比上期11.57%的成交率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3562吨,全部流拍;2013年混合麦计划销售76752吨,实际成交1355吨,成交率1.77%,成交价2360元/吨;2014年白小麦计划销售148471吨,实际成交19549吨,成交率13.17%,最高成交价2510元/吨,最低成交价2430元/吨,成交价2465元/吨;2014年混合麦计划销售39788吨,实际成交2386吨,成交率6%,成交价2430元/吨。反映出小麦总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之中,近期国家临时储存小麦竞价交易情况呈现"三降"格局:成交量下降;成交率下降。从最高89.29%,下滑至近期最低8.67%;成交价格下降。波动下滑区间接近200元/吨。在小麦库存总量增加,新产小麦生产形势乐观的格局下,预计今年小麦市场价格将难有起色。

五是该市物价部门对市区各大农贸市场及超市价格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粮油类价格涨跌互现,监测的4个品种2涨2持平。与上周相比,价格上涨的品种有调和油、大豆油。价格下降的品种有大米。面粉价格持平。

六是本周对该市大型粮食专业企业监测信息显示,麦粉价格继续基本保持稳定:

该市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小麦购销价格基本持平。2013年国标三级白麦出库价格2420元/吨,比上周2420元/吨微调0.8%。2014年产国标三级白小麦收购价格为2440元/吨。

该市火车站粮食专业市场白小麦购销价格微调。国标三等白麦车板价格2460元/吨。

该市南部大型饲料专业加工龙头国标三等白小麦进厂价格2540元/吨,比上周2360元/吨,小幅上调7.6%;入库数量263吨,比上周1256吨巨幅下滑80%。国标三等玉米进厂价格2400元/吨,比上周2500元/吨,小幅下滑4%;入库数量472吨,比上周51吨大幅增长8倍有余。

该市城郊东部大型综合性粮油龙头加工企业白小麦收购价格微调。国标三等白麦收购价格2520元/吨,比上周2500元/吨微扬0.8%。

该市东部大型小麦专业龙头加工企业白小麦价格基本持平。国标三等白麦收购价格2420元/吨,与上周持平。特制一等小麦粉3200元/吨,比上周3160元/吨上扬1.3%。特制二等小麦粉2900元/吨,与上周持平。

本周,该市毗邻市区的大型粮油综合超市特制一等小麦粉的零售价格为1.88元/斤,与上期持平。特制一等小麦粉批发价格1.70元/斤,比上期1.69元/斤微升0.6%。

 

 

 

 

三月 玉米市场“春”来到

2015-03-19 10:05 来源:中华粮网

 

三月,随着春节渐渐远去,玉米市场在临储收购速度加快、收购数量巨增的格局下市场行情显得有些活跃,也透出“春”的气息。根据国粮局统计,截至3月10日全国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13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07万吨,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入库量累计6107万吨(截止3月5日),较去年同期高出929万吨,黑龙江3025万吨,吉林1629万吨,辽宁592万吨,内蒙古861万吨。目前东北售粮进度已超7成,市场优质余粮减少,优质粮源价格将随着需求而会大幅涨升。

从价格看市场涨升态势

从产区深加工企业来看:据市场监测,3月初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已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吉林中粮公主岭生化有限公司玉米(国标二等,14%水分,下同)收购价格2180元/吨,涨50元/吨;中粮榆树玉米收购价格2200元/吨,涨80元/吨;四平天成玉米收购价格2240元/吨,涨20元/吨;黑龙江青冈龙凤玉米收购价格2190元/吨,涨30元/吨;辽宁开原益海玉米收购价格2280元/吨,涨80元/吨;锦州元成玉米收购价格2330元/吨,涨60元/吨;内蒙通辽梅花味精玉米收购价格2280元/吨,涨60元/吨,较节前均有20—80元/吨的涨幅。

从港口价格来看:本周港口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2290-2300元/吨,平仓价2330-235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20元/吨。广东港东北优质玉米价格2460-2480元/吨,质量偏低玉米报价2400-243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60-80元/吨;河北玉米报价2410-243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60-70元/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监测,截至3月6日,北方港口玉米库存333.3万吨,较上周减少9.5万吨。由于港口玉米价格上涨,产区玉米集港量明显增加,锦州和鲅鱼圈港口汽运散粮日到货量1.8万吨和1.0万吨,其中锦州港河北玉米日到货量在0.4万吨左右。由于临储收购量巨大,导致产区粮源紧张,预计后期港口玉米集港量将陆续下降,库存也较往年下降。

从销区市场来看:产区粮源紧张,导致南方销区玉米到货相对较少,玉米价格普遍保持坚挺,多数地区价格上调。截至3月11日,广东港口内贸玉米库存30.3万吨,较上周下降7万吨;进口玉米库存15.3万吨,较上周下降5万吨。受节假日影响,北方港口装船下海数量减少,广东港口库存持续下降促使港口价格近期快速上涨。

东北地区临储收购速度加快,产区贸易粮源数量减少,贸易商建立库存积极性增强,随着天气的日渐转暖,玉米水分下降,华北地区用粮企业及贸易商也开始积极筹备库存,收粮主体竞争加强,玉米价格将出现回升格局。

临储收购常态化运行,支撑东北玉米价格平稳走高

近几年,玉米临储收购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节前国内玉米市场的一大亮点便是临储收购,临储收购力度之大、收购节奏之快超过市场预期。据监测,截至2015年3月11日,黑龙江农户销售进度为82%,高于上年同期的78%;吉林农户销售进度为71%,略低于上年同期的75%;辽宁农户售粮进度为88%,高于上年同期的83%;内蒙古农户售粮进度为80%,高于上年同期的79%。随着临储收购即将结束,市场余粮减少,政府成为粮食持有的大股东。2015年玉米市场格局将继续演绎政策主导市。

临储大量收购,市场价格坚挺。截止3月10日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入库量累计6312万吨,较一周前增205万吨,其中黑龙江3087万吨,吉林1697万吨,辽宁632万吨,内蒙古897万吨。国内玉米市场由于有收储政策托底,市场价格始终在临储收购价格之上运行。

市场优质粮源减少,导致价格上升。按照目前的收购进度,今年国储玉米收购量将超过去年的6919万吨,同时由于去年玉米生霉粒超标,质量低于往年,优质玉米粮源减少,因此后期现货市场将会出现缺粮现象,玉米优质优价将会集中体现。

政策性拍卖将继续主导市场价格。随着东北、华北玉米市场粮源的消耗殆尽,同时畜禽养殖、饲料加工及深加工企业进入回暖期,对玉米市场需求上升,市场将呈现出供小于求的格局,因此2015年玉米市场将可能走出与去年相似的走势,五、六月份市场供给将依赖国家政策性粮源拍卖,玉米的拍卖底价将主导市场的后期走势。

另外,对玉米消费起主要影响的饲料养殖存栏水平、高粱、大麦和DDGS进口数量、加工行业开工率以及国家提高玉米消化能力的相关政策都对玉米市场的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受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畜禽生产能力调整,国内畜牧养殖和饲料生产增长速度降低,饲料粮增长趋向缓慢。3月份预计,2014/2015年度国内消费总量为18700万吨,较上月下调100万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6583万头,同比下降1.7%,法定统计和定点监测数据均指向生猪存栏明显下降。市场预计生猪养殖效益明显好转和生猪存栏的持续回升可能延迟到2015年下半年,因此市场面临消费需求不旺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后期一方面市场有大规模临储玉米支撑,贸易商看市场心态普遍坚挺,另一方面玉米下游产业的不景气、国际低价谷物的蓄目以待,区域性及阶段性供需矛盾对峙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市场在市场粮源供不应求时,将可能继续走2014年度的“老路”,依靠政策性粮源拍卖维持市场供给的局面,同时,6000余万吨的临储收购在新粮上市之前也要通过拍卖来进行有效的腾仓泻库,因此市场将在需求与供给、价格上行与抑制中前行。

 

 

 

 

进口大量增加 加剧粮食安全隐忧

2015-03-19 09:17 来源:中华粮网

 

一边是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一边却是粮食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昨日,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在国经中心“经济每月谈”上指出,去年我国进口的大豆和谷物占到现有粮食产量6.07亿吨的10%,低价农产品进口越来越多,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往上走,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被压缩。在专家看来,在粮食进口激增下,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内外价差成进口量激增主因

张红宇介绍,去年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但与此同时,进口的农产品达到历史新高。进口了7140万吨大豆,进口了1951万吨玉米、小麦、水稻加面粉,也就是谷物,两者相加9091万吨,相对去年国内粮食总产量6.07亿吨,进口的大豆和谷物占到6.07亿吨粮食概念的10%。

实际上,2013年我国大米、谷物等已经是净进口状态,大豆等饲料用粮的进口量近年更是逐年攀升。农产品价格内外价差大已经成为近几年导致粮食进口越来越多的最直接因素。

张红宇表示,一方面来自于需求变化对总量的要求。二是这两年,特别是去年,全球的资源性物质价格大幅度下跌,粮食类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跌。低价农产品进口越来越多,国内生产由于各方面的物质投入,特别是人工成本,包括土地租地成本,成本越来越往上走,进口农产品价格往下走,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往上走,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被压缩。

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越来越多的进口粮涌入中国,引发了业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云华就曾指出,粮食安全的高压力和部分主要农产品的高进口将会长期存在。不过,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两会”期间回应称,这些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的确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进口粮食总量达1亿吨,达到历史最高。1亿吨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7140万吨。但我国粮食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仅仅满足于口粮,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日益增加,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很好的。

“这是从粮食进口量与国内产量来比较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例确实不大,但是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不能光靠国际市场,进口量过大对粮食安全有很大问题。”资深分析师马文峰介绍说,中国大豆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80%左右,全球近1/3的高粱被中国买了。如果国内农产品价格一直上涨,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致使工业品价格上涨,全球竞争力下降。“工业品是我国换取外汇的主要渠道,等到三到五年,工业品出口‘出不去’了,我国就没法换取外汇,进而就没有能力去国外买粮,到时候国内农产品价就会大幅上涨。这时候就到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严重程度了。”马文峰表示。

不仅如此,我国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的背后也存在几大瓶颈。全国政协委员、经济专家梅兴保认为,除了价格的天花板与农产品成本的地板的双压,环境污染也为传统农业发展亮起了红灯。资源的消耗也亮起了黄灯,特别是水资源,消耗很大,承担不起,还有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也是一个因素。

规模化农业经营亟待突破

在马文峰看来,最应该担忧的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太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没有全球竞争力,我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基本上是美国的两倍,因此有必要推动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也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如不采取规模化经营,很难促进农业现代化。

对于如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梅兴保举例表示,根据调研,水稻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流转不畅,制约规模经营的扩大,流转不畅,制约规模经营的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指导,促进有序的流转。“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产者投入也很有必要,增加农民退休金,让年老者主动把土地流转出去。”马文峰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ADM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闭环

2015-03-19 09:41 来源:中华粮网

 

ADM是全球着名的四大粮商之一。在中国农业大变革的当下,其商业模式解析对甄选中国有潜力的农业公司极具借鉴意义。

ADM发展历程:曲折中跨越式发展

ADM是全球最大的油籽、玉米、小麦、可可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也是蛋白粉、植物油、玉米甜味剂、面粉、生物柴油、乙醇和其他高附加值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主要制造商,为全球四大粮商之一。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898亿美元,净利润达13.42亿美元。 

公司在美国起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外扩张,之后相继进入欧洲、南美、亚洲市场,至今在超过140个国家拥有470多个粮食采购地点,280多个加工厂,40多所创新研发中心和农作物全球运输网络。公司由最初的亚麻籽压榨公司发展到以大豆、玉米、小麦和可可加工为主的全球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我们将ADM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3年到1967年):由单一的亚麻籽压榨业务发展到以油籽、大豆、面粉和饲料加工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业务结构,造就美国农业巨头。 

第二阶段(1967年到1986年):由农业向生物能源领域延伸,时势造英雄。

第三阶段(1986年至今):国际化与产业整合加速,重塑ADM。 

快速成长之道--以加工为核心的全产业链 

 

ADM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全球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关键在于其“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兼具收储、物流、贸易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ADM将自己定位于产业链的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环节,是农户和全球消费者之间的链接者。公司首先在加工环节建立核心能力,以收储、物流和贸易作支撑,最终建立起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达到对整条产业链的整体控制。具体为: 

(1)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公司具有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在初加工业务追求规模和低成本战略,在深加工业务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 

(2)收储、物流和贸易形成有效支撑。公司在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140多个国家建立了470多个粮食采购地点,280多个加工厂和全球运输网络;在全球拥有2500艘驳船,27400节铁路车皮,600辆卡车,1300辆拖车和52艘远洋船舶,并构建了全球稳定的贸易联盟。

 

 

 

 

中国买入约40万吨高蛋白小麦

2015-03-19 17:07 来源:中华粮网

 

欧洲贸易消息人士周三表示,中国买家在过去几日内购买了约40万吨高蛋白小麦,预计进口商将寻购更多高品质小麦以满足国内需求。

贸易商称,据称本次采购中主要为私人买家,购买量约为八批5万吨级的船货,船期为5月之后。

分析师和贸易商1月曾表示,中国小麦买家很可能加紧采购高品质小麦填补国内需求缺口。不过预计今年小麦进口总量预计下滑,因国内取得丰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商和消费商,中国近年来小麦产量攀升至纪录高位水准,但高品质小麦供应却面临短缺,因随着收入增加,国内对面条、面包及其他烘焙食品的需求也增加。

据称最新采购的小麦的产地中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及其他国家。

一位欧洲贸易商称:“如之前预期,似乎中国目前正在寻购更多高品质小麦供应。”“中国高品质小麦供应紧俏,因其虽然种植面积较大,但品质却不尽人意。”

欧洲贸易商称,中国1月曾购买了约12万吨高品质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