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015-03-13
在全国政协农业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提出要科学冷静地研判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巩固来之不易的粮食生产好势头,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真正牢牢地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饭碗里盛满自己的放心粮。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任正晓委员认为,在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丰收的背景下,目前呈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的状况,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粮食又多得不得了了,从而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把我们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给削弱了。粮食生产如果垮下去了,几年也恢复不起来,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曾经有过的深刻教训。事实上,去年我国粮食产量12142亿斤,是历史最高年产,但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900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的粮食还真不能言多。因此,粮食生产这根弦还决不能放松,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对于目前居高的粮食库存,任正晓委员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户储粮大大减少;二是粮食市场销售长期处于低迷的状况,出现了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的情形,粮食加工企业多存粮就意味着要亏本,因此企业也不存粮,这部分粮食最后就压到了国家库存里了;三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的兜底政策,使得一部分本该在市场里正常购销流通的粮食,也进入了国家库存。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粮食生产出现罕见的十一连增,生产年年增产,收购年年增多,自然就形成了粮食库存的积淀,导致库存连年攀升。
任正晓委员进一步分析,造成市场上粮食多的感觉还在于,一方面国内粮食销售不畅,购销加工企业为避免粮食压库亏损,急于销出已有的库存粮源,不愿多收储经营粮食,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因素引导了市场预期,造成了市场上粮食越来越多的景象。另一方面是粮食进出口的影响。由于我国粮价已居于国际市场的“高地”,不仅难以外销出口,而且还要受到低价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目前,以大米为例,正常进口到港完税后的大米价格,每吨比同等级国产大米要低700元人民币,如果是边贸互市或走私进来的大米,每吨要低1200元左右,也就是一斤要低6毛多钱。因此,低价进口粮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国家有关部门合理有效地管控了配额内粮食进口,打击粮食走私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国际市场宽松的粮食供求关系和极低的市场粮价,仍然对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带来了放大效应,增强了粮多价跌的市场预期。任正晓委员认为,我国粮食产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目前粮食市场低迷、库存阶段性偏多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反映,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改善,随着国家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加快,随着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发挥,粮食市场将回归正常状态,人们目前存在的“愁多”心理也将随之纾缓。
关于粮食质量问题,任正晓委员认为,这些年我国粮食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小麦、稻米、玉米的优质品种率都在90%以上,营养、健康、安全的粮油产品丰富了城乡市场。从大米看,北方粳稻和南方籼稻的品质都在提升,特别是籼稻的品质提升更快,袁隆平院士曾对南方优质籼米有“没有菜也能吃三碗”的赞誉。现在杂交稻不单是高产,而且能够实现优质。这些年,我国不只是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粮食的品质也在快速提升。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国外市场有标价很高的优质大米,其实我们国内的大米标价不高,但品质也并不逊色,正如我们无须漂洋过海到国外去买马桶盖一样,其实中国的马桶盖也挺好,我们要树立起民族品牌的自信心。
任正晓委员强调,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生产加工其他食品的基本原料,因此,粮食质量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而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靠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作保障。只有在生态良好、环境安全的条件下,才能够生产出安全、放心、优质的粮油产品和农产品。
任正晓委员分析,当前我国的粮食及食品安全的形势整体上稳定、向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但有的地方仍然把经济发展置于生态环境保护之上,依然存在少数企业生产废弃物直接排放、城市垃圾向农村直接倾倒和农业生产者过度使用高残留物品等现象。这些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直接造成对耕地、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甚至导致土壤、水源发生重金属超标,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对此,任正晓委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采取治本的措施,依法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强环保立法,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配套制定耕地及水资源防治的法律法规,启动实施治理行动计划。其次要切实落实环保的主体责任,依法强制所有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大力节能减排,减少农业污染,净化农业生产环境。第三是严格环保执法,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让肆意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第四要强化考核问责,促使地方政府切实履职尽责、积极作为,确保在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环境下,生产出让老百姓更加放心的粮油产品和农产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希望中央和地方财政尽其所能,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
来源:求是网
秋粮收购总量达1.8亿吨
2015-03-10 09:11 来源:中华粮网
据统计,截至3月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82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万吨;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394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88万吨;内蒙古、黑龙江等5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8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万吨。(来源:国粮局网站)
玉米收储量再创新高
2015-03-09 08:29 来源:中华粮网
由于库存庞大,收储造成供应紧张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全国各地气温不断升高,农民出售玉米的热情也一天天高涨,全国各地粮食企业玉米收购量同比出现了大幅增加。
截至2月25日,河北、黑龙江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4年产玉米10728万吨,同比增加1484万吨。其中,东北临储玉米收购量在7000万吨左右,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全国主要产区玉米收购量和收储量再创新高,是否意味着今后市场上可供流通的粮源十分有限?同时是否会出现去年同期那样短期抢购的现象?
短期内支撑玉米大幅上扬的因素很难出现
“去年在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结束之后,由于库存玉米出库不及时,加之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所产玉米已提前大量销往南方地区,短期内部分地区玉米市场供应出现了中断,导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玉米价格在两周时间内上涨了300—400元/吨。”江苏省粮油贸易商强盛告诉记者,今年因收储而发生玉米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很小,预计今年大部分时间内玉米价格将呈现平稳运行态势。虽然今年玉米收购量和收储量同比大幅增加,总量再创新高,但多年来连续丰收让各地均积累了大量玉米库存,估计仅东北地区收储的玉米累积库存就有1亿多吨。在各地玉米库存均十分庞大、以及政府主导的临储玉米竞价销售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玉米市场可供流通的货源不会趋紧,市场供应更不会出现中断,需求企业也没有必要大量采购并囤积玉米,短期内支撑玉米价格大幅扬升的因素很难出现。
据了解,当前一部分东北地区收储的2012年产和2013年产玉米已被跨省移库到了全国各地,这一方面是为东北地区收储2014年产玉米腾出库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不同地区玉米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整体来看,当前全国各地玉米库存分布比较均衡,各地市场供应十分充足。
据河南省滑县玉米个体收购商齐凯介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玉米农户收购价当前已跌至1.03元/斤,由于很多地区玉米的黄曲霉素和呕吐毒素含量较高,收购商都不敢大量收购和存放玉米,导致农户手中余粮较多,估计很多农户玉米存量在六成左右,而去年同期则在四成左右。
替代品众多,需求短期难有改观
目前,随着玉米进口数量以及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国产玉米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这加剧了国内玉米市场产大于需的矛盾。据记者调查,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这些替代玉米效应明显的非配额品种进口总量在去年已接近2500万吨。此外,去年年底,我国政府还放开了对进口美国玉米的限制,在当前进口美国玉米还存在获利空间之际,市场预期今年我国进口美国玉米和玉米酒糟粕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国产玉米传统的南方销售市场份额还会减少,国产玉米市场需求很难出现有效增长。
河南省濮阳市粮油经营商崔瑞兵认为,除了进口玉米等挤占了国产玉米市场以外,国产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通过记者调查发现,2013年、2014年麦收季节,部分产区出现了持续阴雨天气,造成一些地区小麦发芽严重。随后这些发芽小麦陆续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到饲料原料市场,挤占了不少玉米市场份额。另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小麦价格和玉米价格价差一直没有拉开,加上南方一些地区如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小麦产量不断增长造成小麦价格不断下滑,小麦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和酒精生产原料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玉米市场需求。
在玉米深加工行业,由于产品销售价格低和销售不畅,很多酒精企业等开机率较低,深加业对玉米的需求也难以大幅增长。
山东省玉米贸易商王庆喜认为,从当前国内玉米和饲料市场销售形势分析,短期内玉米价格很难得到需求回升的提振。
政策市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在东北地区,市场供应货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未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是涨是跌关键要看临储玉米竞价销售的数量和成交价。”黑龙江省玉米贸易商赵红军认为,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完全被收储政策所左右,正常的市场贸易已无法开展,估计政策市特征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到4月底东北地区玉米收储结束后,收购量最终会达到什么程度,占比有多大,以及届时政府如何处理往年积累下来的庞大的库存玉米。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很多饲料和酒精加工企业还十分关注进口玉米、高粱等品种的价格与数量。(来源:期货日报)
粮食安全无近忧有远虑
2015-03-14 10:48 来源:中华粮网
“我国的粮食已经是11年连续丰收。江苏去年的粮食产量也是达到689亿斤,在全国是第五位,也是这些年一个高产的年份。”谈到我国的粮食连续丰产原因,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表示,一方面是粮食丰收,另一方面是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他告诉记者,这两年,粮食的储备量也不断地增加。以江苏为例,本来,江苏是要在“十二五”末粮食的储备达到73亿斤。而到去年年底,基本上就已完成这样一个储备任务。按照“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说法,即产区粮食生产产区、储备三个月的量,主销区储备六个月的量,江苏已经做到了。
但他指出,粮食虽无近忧却有远虑。远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耕地还在减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不断在减少。尽管我们有占补平衡这个措施,但在占补平衡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的是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田等,完全做到等量、等质的平衡还是很有难度的。从长远上来讲,耕地的保护非常重要;其次是粮食复种指数问题。以江苏为例,江苏是稻麦两熟,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水稻单产平均都在1000斤以上,小麦的平均单产都在600斤以上,富足指数很高,且一年种两季熟两季,富足指数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是,因为农作物它是个生命的培植过程,不是无限增加的,这个产量已经接近世界上比较高的生产水平了,要不断地提高产量就不太现实;第三,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单纯地追求产量,我们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都要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到一倍以上。这样带来的农业污染,甚至化肥、农药的残留,都是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要实现粮食安全存在什么困难?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徐鸣代表强调,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土地是农业之母,保护好农业的生产能力,这是关键的。中国现在还有没有18亿亩耕地?能不能够保住?徐鸣代表回答,18亿不止。18亿耕地还是有的。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向前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立法来保护住耕地。对这项工作,整个国家做了部署,江苏省正在推进。(来源:人民政协报)
陈章良驳粮食储备过多:一旦减产
涨价哭都来不及
2015-3-13 15:18:15 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不可能回避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中国执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小麦、稻米的库存爆满。这是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的一个缩影。不过,部分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的事实,促使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高于国际通行的库存消费比,以及库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这为“中国的粮食太多了”的言论发酵提供了土壤。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能只看到粮仓爆满的情况,而无视粮食进口量的增加。
陈章良说,中国农业的策略应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而非简单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粮仓爆满不能看不到进口在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实现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有言论称“粮食太多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言论?中国的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陈章良:建国以来,粮食生产都有一个规律:粮食产量每增长三到五年后就会下降,这是自然气候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来说,每次都是粮食多了,然后不重视,再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就下来了。
“十一连增”和粮食价格的稳定,CPI的稳定都是有关系的,并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虽然有“以上”二字,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在数量指标附近。
不过,相比去年,这意味着今年粮食总产量会下降。这引起我的担忧。
目前有很多专家在讲,中国的粮食多余了。原因是,粮仓爆满,储备粮会变成陈化粮,储备的成本特别高。对于需要财政进行存储的相关部门来讲,那么多粮食出不去,自然就显得多了。
另外,连续多年来,中国每年8000万吨粮食的进口,相当于利用了国外7亿亩土地。如果不注意这一数据,只看到前面粮食多余,这是不全面的。在粮库粮食过多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粮价高于国外。
所以制定农业政策要注意两点。一、继续保持稳定略有增长的趋势,因为人口在增长;二、降低粮食价格。目前,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不断涨价、机械化程度低等助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如果在这些方面进行补贴,粮价自然就会降低。
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既可以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才是发展中国农业的策略,而非简单地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个其实是很危险的。
总之,农业政策不能放松,必须继续保持农业增长的态势,确保粮食安全。
日报:粮食多了以后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仓储成本增加是首要的,甚至还出现贪腐情况等。相对于粮食太多所带来的有益之处,如何评价我们为之所付出的代价?
陈章良:这次会议,让我明显感觉到一个气氛,似乎觉得粮食存储量太多了,生产成本这么高,干吗还要生产出来。所以,有专家提议进行轮耕、休耕、治理土壤污染等。甚至有经济学家称,中国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脆拿500亿出来就搞定了(粮食安全),还生产什么(粮食)。
我就特别担心(粮食储备多了)这个观点。的确,光储备这一块,起码亏600亿以上,再加上农民的补贴,超过千亿。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适当的损失也是应该的,总比其他方面的产能过剩要好很多,毕竟“民以食为天”。
中国是大国,大国效应明显。如果大量进口粮食,容易抬升世界粮食价格。如果粮食减产的话,世界粮食价格是不会这么便宜的。到那个时候,哭都来不及了。而且,粮食是不能短缺的,否则就会受制于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日报:中国农业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陈章良: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而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一是因为数量不够,二是因为价格因素。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三分之一,几乎所有的主要农产品都比人家贵,从农业角度看,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有很大的需求,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去把握这个机会。
在国际上,有ABCD四大跨国粮商,日本也有丸红株式会社等跨国粮商。日本196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本国国土面积太小,当时就以援助不发达国家农业建设为目的,政府给予金融支持,让企业走出去。韩国的农业走出去,一是政府有政策,二是企业有贷款,三是东道国的信息非常畅通。
中国已经有农业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中粮集团收购美国养猪企业,收购法国、智利酒庄,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生产白糖。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布局粮食生产,广西企业到越南建厂生产木薯。
我国农业“走出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面对诸多障碍,一是,国家应该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建议农业部牵头研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
二是,加快行政制度创新。政府应当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权限和范围,引入市场中介机制,放松金融、外汇、信贷等监管,逐步实行海外投资自由化;
三是,加强国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大“跨国经营”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在语言、跨文化运作、并购等领域加强培养,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供给压力大 农产品走势料分化
2015-03-14 10:48 来源:中华粮网
3月以来,农产品指数一路下挫,至近两个交易日企稳回升。除玉米、玉米淀粉期货因收储因素接连上涨外,豆类、粕类、软商品棉花、白糖等均无例外出现接连下跌走势,但于近日开始出现企稳迹象。近期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利于进口而不利出口,而国内粮食库容紧张,成为压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价格面临供给面压力
近期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
在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悬殊、国内接连丰产压力驱使之下,国内农产品市场进口增加、销售困难,大量农货进入国储系统,库存的变化也成为影响当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应将每年粮食进口量限制在不超过1100万吨,这比2014年1930万吨进口规模减少约43%。
在这一形势下,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大豆、油脂及原糖等市场备受关注。目前这类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大豆市场高度开放,国内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食糖进口价格过低,价格持续下跌,造成糖企全面亏损、蔗农收入下降等。2015年这些局面是否有望得到改善?
盘面显示,进入3月份,豆类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连续下跌。光大期货研究所农产品部研究总监赵燕表示,进入3月份后,随着巴西罢工活动影响的逐渐缓解,CBOT豆价再次震荡回落并带动国内豆类跟盘回挫。与此同时美元连续攀升及原油维持弱势等宏观利空因素亦对国内外市场构成压制。年后国内豆类市场跟盘反弹行情也暂告一段落。
3月10日晚,美国农业部公布了中性偏空的3月份月度供需报告,再次确认了美国及全球大豆供应宽松的格局。
对于油脂市场近期出现的整理,方正中期研究员杨莉娜认为,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和马来西亚月度产销数据均令市场失望,加上美元强劲反弹,原油回落,难以对连续回落的油脂形成有力支持。
豆类向下
对于农产品后市,分析人士指出,还需要紧密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杨莉娜表示,后期豆类市场关注点或需转向美豆新季种植面积的预测、南美物流和上市情况、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回升以及需求改善情况。“若油脂终端需求没有实质好转,与粕相比较需求变化无法体现,豆棕油低位整理的走势料难有实质改变。”
鲁证期货农产品研究员李振强也指出,目前国际市场美国、巴西、阿根廷库存均处于高位,而国内需求有目共睹,未来仍会偏弱,总体看供需格局仍没有改变,市场将延续偏空逻辑。
“在全球供应充裕格局下,随着4月份之后南美创纪录产量大豆集中面市,国内外市场压力将再次全面体现。”赵燕表示。(来源:中国证券报)
第一季度湖北稻谷市场市场走势
2015-03-18 10:30 来源:中华粮网
监测显示,春节后湖北省稻谷价格春节前后基本平稳,和收购初期相比,优质稻价格稳中小幅上涨。
3月18日,湖北省2014年产普通中晚籼稻大米加工企业的主流收购价格区间在133-135元/百斤,比收购期间的托市价有所回落;优质中晚籼稻“两优”系列到厂价每百斤142-145元,比收购之初上涨了2元/百斤,大米出厂价每市斤2.25-2.27元,比收购期上涨了1元/斤;黄华占系列每百斤150-154元,比收购之初上涨了3-4元/百斤,大米出厂价2.35-2.38元/斤,比收购初期上涨了0.02-0.03元/斤。
今年一改去年春节后就大幅上涨的行情,不温不火的行情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粮源充裕。今年中晚稻的托市收购量低于2014年,目前市场尚有余粮流通,和去年加工企业的“等米下锅”情形不一样;二是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大米需求严重低迷,部分企业资金链的短缺导致经营困难,对原粮的需求减弱。
另外一个情况是,今年前两个月,湖北省储稻谷拍卖趋于活跃。今年1-2月,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计划销售地方储备稻谷计划数量65550吨,实际成交60456吨,成交率达到了92.23%。从成交价格看, 2012年产籼稻成交价格在2360-2500元/吨;2013年产普通稻2420元/吨,优质稻2700-2800元/吨;2014年产优质籼稻成交价2820-3080元/吨。省储交易活跃,而托市稻拍卖却遇冷,1-2月仅成交1000余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省储拍卖以优质稻源较受市场青睐,而托市稻谷拍卖去年7、8月份优质稻几乎拍完,剩下粮源以普通品种为主,加上国家坚持顺价的2700元/吨的交易底价,还有出库费用,自然无人问津。可以说明,优质稻的市场活跃程度好于普通稻。由于普通稻的购销主体为政策性收储企业,市场经营性企业参与度较低,因此价格以托市价为“天花板”。随着集中采购高峰过去,价格下跌。优质稻的购销则较为市场化,14年优质稻品质较好,湖北省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也有所增强。
这种行情能否延续,是否会复制去年上半年的行情?要对几个基本面做好判断,宏观经济、供求形势、当前市场行情等方面做出一个判断。
一、今年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的趋势
粮食作为大宗农产品,又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市场化的今天,很难脱离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影响。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和美元强势,主要归结为地缘政治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今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仍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延续缓慢复苏态势。2014年国际粮价伴随大宗商品牛市的告终下滑,CBOT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等期货价格在去年9月份创出四年以来新低。美国农业部2月份供需报告预计,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24.75亿吨,同比增加200万吨;消费量为24.60亿吨,同比增加3680万吨;期末库存为5.20亿吨,同比增加1530万吨,库存消费比超过21%,全球谷物供需继续保持宽松格局。 供应宽松给国际市场粮食形成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仍处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缩风险加剧的宏观背景下,2015年GDP和CPI目标增速分别下调至7%和3%。1月份CPI环比上涨0.3%, 5年来首次跌破1%;1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PPI95.7,同比下降 2.7%。2月28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将进入降息降准的通道。预计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在7%左右的预定和合理区间,以至不利空大宗农产品价格。可以形成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将偏于中性。
二、对当前供求形势的一个分析
一是产量高,阶段性供给宽松成新常态。2014年我国稻谷总产量为2.06亿吨,并超过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连续4年站稳2亿吨大关。2014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中晚籼稻产量增加有限,而东北粳稻生长期天气适宜,估计中晚稻增产主要来自于东北粳稻产量的增加。
二是进口高,国内外价格倒挂一定时期成为新常态。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于国际市场,进口量维持高位。2014年国家坚决推进了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试点,但从现阶段看来,政策要真正落地还需时日。所以,未来的几年里,托市政策仍在这个过渡期继续发挥作用。而粮食生产从小农经济转为规模生产的过程,同样是个浩大的改革过程,需要土地流转、有效监管、农村金融等多方面的协调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另一方面,WTO的规则制约着我国贸易壁垒的运用。从数量来看,2014年我国进口大米总量为257.9万吨,其中,从泰国、越南进口分别为75万吨和135.2万吨。这样我国已经连续三年进口大米数量超过200万吨。同时,走私进口大米是大米进口的重要来源,如将上述大米包括在内,预计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将超过300万吨。
三是库存高,去库存化将成为市场的新常态。2014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达到3.65亿吨,全年粮食收购量首次突破3.5亿吨,同比增加2045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1.24亿吨,同比增加4070万吨,但全年竞价销售量仅为5215万吨,消化率为42%。从稻谷来看,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国家自2011—2013年累计收购了4400多万吨政策性稻谷,其中2013年就收购了3200多万吨。从2014年的情况看,截至2015年托市收购结束,全国收购托市稻谷2543万吨,其中中晚籼稻969万吨。再从去库存情况来看:据统计,2014年国家共向市场投放政策性临储早籼稻486.04万吨,成交12.27万吨,成交率2.52%;投放政策性临储中晚籼稻1594.20万吨,成交249.81万吨,成交率15.67%;投放政策性临储南方粳稻271.49万吨,成交62.16万吨,成交率22.90%;投放政策性临储东北粳稻(包括竞价销售和挂牌销售)4095.86万吨,成交98.50万吨,成交率2.4%。截至12月底,我国全年政策性稻谷成交总量为422万吨,再加上今年1月6日—8日专场交易上成交的154万吨稻谷,共销售政策性稻谷576万吨,那么,国家手中仍有6400万吨左右的稻谷待销。从湖北的情况来看,2013-2014年累计收购稻谷218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436万吨,去库存化任务较为艰巨。
另外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粮食品种的优质化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主要是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市场需求决定产品向细化、精化、特色化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当前我国大米的消费正处于升级时代,需求量增速放缓,但品质要求提高。近年大米终端消费长期低迷,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供需的一种错位,当人们需要更高品质和食用安全系数更好的粮食,而市场上仍在大量提供低品质商品的时候,就会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整体行情不振的情况。。从日本越光大米、国产五常大米等逐渐受到追捧,到地产界、互联网大佬跨界冲击粮食行业,我们看到这大米市场正在向优质化发展。二是从稻谷品种结构看,国内粳稻产量在7000万吨左右,占稻谷总产量32%,主产区在东北,籼稻产量接近70%,主要在长江沿线省份,南方地区对粳稻的消费需要从东北调入,从价格看,东北粳稻2015年托市价格为3100元/吨,中晚籼稻为2760元/吨,以400元/吨的运费计算,粳稻将高于籼稻640元/吨,价差较大。而普通籼米其目标市场逐渐收缩至农民工、学生等低收入群体在这种情况,优质籼稻的比较优势得以体现,从品质上看,介于粳米与普通籼米之间,价格是略高于普通籼稻,市场优势得以放大,造成市场需求旺盛,而普通籼稻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供求失衡较为严重。
三、当前市场形势的一个判断
一是目前市场仍是以政策为主导。
说政策为主导,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国家仍将在2015年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且维持2014年水平不变,为稻谷价格奠定了一个底;另外一方面是,如上所说,我国尚有6400万吨左右的政策性稻谷还没去库存,目前也每周在批发市场进行公开竞价销售,按照惯例,这种销售会持续到新粮上市前,目前底价仍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制定,但不排除国家为去库存进行降价销售的可能,目前国家已经对菜籽油进行降价销售以去库存,后期应重点关注拍卖市场的动向。
二是短期市场供给处于充裕状态。
一方面,从收购看,2014年全国和湖北省都是增产的,但根据收购进度看,截至2015年1月31日,全国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81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969万吨,上年同期1337万吨,托市收购量减少368万吨,可以看出,市场余粮较同期是增加了400万吨左右。从湖北省看,2014新产中晚籼稻86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为178万吨,而2013年收购新产中晚籼稻730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为258万吨,收购量变大了,但政策性收购减少了,说明更多的粮食在企业手中,短期内加工企业采购意愿会降低。
第二方面,从市场供给看,今年1月国家为分配进口大米配额捆绑销售的稻谷正处于出库期,在籼稻主产区将陆续出库近150万吨,根据调查,在湖南和江西省,多数成交单位以1.18元/斤-1.20元/斤的价格低价转手出售,将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压力。
第三方面,进口仍将保持一定规模。3月2日,泰国5%破碎率大米到我国港口的C&F价为426美元/吨,到港成本约为3144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到我国港口的C&F价为405美元/吨,越南破碎率10%大米报价为345美元/吨(约合人民币2123元/吨),到港成本约为2606元/吨。按这个价格,仍比国内早籼米低700元/吨以上,受利差影响,国内进口仍将保持现有的高水平。边境贸易也难以完全制止,预计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对市场的影响将会持续。
行业观点:大米市场价格整体略有上调
2015-03-16 11:56 来源:中华粮网
大米市场价格整体略有上调
上周,国内工厂开工、学校开学,稻米市场逐渐开始活跃,价格也迎来一波小涨,粳稻米表现突出,贸易商价格远远高于托市价,上涨幅度比较高。随着市场陆续恢复,大米需求略有增加,加上目前市场上进口米数量相对较少,大米价格整体略有上调,走货量增加。
罢工再起或令CBOT大豆反弹
近期巴西相关机构因收割期的降雨下调大豆产量,同时一直有罢-工习惯的阿根廷再度开始罢-工抗议,本次是农户暂停销售作物以抗议政府的干预政策,虽然目前由于港口储备充足,影响较小,但炒作氛围已经形成,预计CBOT大豆期价将小幅反弹。
需求不佳制约 苏皖小麦弱势运行
2015-03-18 09:20 来源:中华粮网
春节后,苏皖地区小麦市场购销逐步恢复,但购销活跃度明显不如往年同期,供给压力下,麦价整体弱势运行。由于采购需求不佳、粮源供给充裕,加之市场粮源较临储麦不具备成本优势,市场贸易难度较大。
截至3月中旬,苏皖地区小麦市场价格整体较节前下跌20~40元/吨。其中,江苏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安宁港海轮平舱价报2520~2540元/吨,普通白小麦安宁港海轮平舱价报2520元/吨,江苏产优质白小麦“郑麦9023”安宁港海轮平舱价报2580~2610元/吨;安徽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369元/吨,出库均价2410.6元/吨,其中阜阳太和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2520元/吨。
自1月20日以来,苏皖地区临储小麦周度成交均价价差为10~17元/吨,使得安徽小麦跨区域流入江苏不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
节后苏皖小麦南下流通量处于低位,江苏小麦至南方销区到港价下跌。目前广州地区特一粉批发价3380元/吨,福州3360元/吨。据监测,江苏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到广州港口价格为2600~2630元/吨,到福州港口2590~2620元/吨。随着国际麦价明显下跌,内外价差再次拉大。
截至3月中旬,3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25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28元/吨,比去年同期下跌585元/吨。受制于南下粮运需求疲软,沿海粮船运费低位运行。截至3月中旬,江苏靖江安宁港至广东各港口3000吨级小麦船运费68~70元/吨,5000吨级小麦船运费62~63元/吨;至福建各港口1000吨级小麦船运费73元/吨。
截至3月中旬,江苏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404.09万吨,安徽为629.96万吨,按照当前周度成交情况,临储小麦供给充裕,苏皖地区面临较大的供给压力。
由于国内小麦经营主体对后期市场行情走势不乐观,用粮企业采购也较“吝啬”,受制于麦市贸易价差空间较窄,加之面粉需求渐入季节性淡季,后期麦市购销将呈现不温不火格局,预计苏皖地区麦价后期仍将延续弱势运行格局。建议持粮主体尽快销售所持有的粮源或者与用粮企业签订购销订单,锁定价格下行风险。
3月下旬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2015-03-18 10:47 来源:中华粮网
2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触底行情提前启动,在对于历史重演以及优质玉米供应的忧虑共同影响下开始吸引中间商、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相继投入备货行列。然而,随着我国临储不断托起北方玉米价格,进口谷物比价竞争优势突出,其在南方饲料谷物配方中正逐步沦为“配角”,且这一特征或今年二季度前后尤为突出。同时,在我国临储收购量已突破6000万吨大关之后,未来东北“泻库”压力何时释放,临储拍卖是否会与进口谷物集中到货未来几月中发生共振概率还在加大,值得我们关注。
一、2月国内玉米市场主要行情回顾
2月份,正值中国农历春节前后,随着年前生猪季节性大批出栏,按理饲料销量进入低谷,市场购销也趋于清淡,但这一切被2014年12月以来临储玉米再度大量收购打破,农历新年以前华北粮价已率先出现反弹迹象,新年过后全国市场出现一波强劲上涨行情(主要体现在3月份农历正月十五市场恢复以后)。
二、主要影响因素
1、临储收购数量成为玉米市场主导。如果说2013/14年度国内玉米价格最终大幅抬升与临储天量收购有关的话,那么2014/15年度这种收购力度与上年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且直接导致春节过后此轮玉米价格的上涨,成为市场价格走高的主导因素。整个2月份临储玉米5日收购量基本保持在400-600万吨水平,收购速度与进度远超上年同期水平。
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10日,河北、黑龙江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13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07万吨。其中: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总量达到6312万吨,5日收购量205万吨。其中,黑龙江3086.5万吨,吉林1696.8万吨,辽宁632.4万吨,内蒙古896.6万吨,去年同期收购总量5466万吨。目前黑龙江粮源所剩无几,部分深加工企业干粮收购价已超过临储收购价格,市场抢粮情况已经发生,由于今年临储收购进度较快,玉米价格在年后迎来大幅上涨,上涨启动时间较去年提前了一个半月左右,预计后期仍将复制去年行情,5月开始进入临储拍卖主导市场阶段。
2、我国深加工和养殖消费“被动”抬升。相对临储强劲收购,国内饲料和深加工消费继续处于低谷,且因适逢春节小长假需求更显疲弱。养殖业方面:由于我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连续18个月下滑(截止到2月统计),同比下降15.5%,国内猪料销量颓势不言而喻,截至发稿生猪养殖亏损保持50-150元/头之间,唯一可喜的是去年年底以来仔猪价格反弹(累计反弹近20%)预示了远期养猪行业的复苏。相对而言,家禽养殖不温不火,蛋禽和肉禽效益均持续在保本线附近徘徊。加之,春节批量出栏效应影响,2月份国内畜禽饲料销量环比继续下降,3月份或呈现弱势反弹,但我们已离市场反弹的拐点不远了,需加之特别关注。深加工方面:传统春节小长假期间,企业停产检修率明显提高,对于玉米整体消耗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春节小长假结束,玉米和玉米淀粉价格交替上涨,企业开工率有望回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节后国内玉米价格普涨,不论是饲料企业还是部分深加工企业,其均开始因担忧后市优质玉米价格上涨开始增加玉米库存,尤其是饲料企业,现阶段库存增加至2个月以上的企业并不占少数,下游企业“被动”提高库存,这一点无法从饲料销量和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中体现。
3、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谷物进口迎来到货高峰,春节过后再遇“买货潮”。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进口谷物进入到货“小高峰”再度为政策市中的国内玉米市场添加了注脚。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中国每月进口的玉米、高粱、大麦和DDGS累计进口量由120万吨逐月攀升突破200万吨,旺月之时已超过广东全省一个月的玉米消费量。
而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今年二季度中国饲用谷物及其副产品月度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在高位。由图表7可见,按照船期推算,今年3-4月份美国高粱到货将罕见突破100万吨,二季度DDGS每月进口量将达到60万吨左右,加之春节过后中国私营企业因2015年进口玉米配额发放“有谱”以后批量购买乌克兰二季度船期玉米。为此,未来数月中国谷物及副产品综合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同时,3月份中国还购买了美国新作高粱近60万吨,法国大麦30万吨,可见在巨大利润诱惑下,中国大量进口谷物俨然成为“新常态”。
三、3月份国内市场形势展望
时至3月中旬,国内玉米市场行情较去年已提前1个月时间启动,春节过后,东北、华北以及南方销区玉米现货价格出现普涨,涨幅普遍达到50-100元/吨甚至更多,大有“重演”去年政策市之下价格大涨的迹象。
唯一令人忧心的是,在远期可能出现的优质玉米供应短缺、养殖业需求复苏利多提前透支后,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玉米价格强势能否安然地走下去?毕竟,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饲料企业(尤其是南方)配方中高粱添加比例平均已经占总能量饲料的10%-20%,个别企业配方中能量饲料中已没有玉米。在年后利多因素消化之后,二季度我国北方产区玉米可能沦为南方饲料谷物配方中的“配角”,临储托高的玉米价格只是“看上去很美”,优质玉米因其稀缺性固然无忧,普通品质玉米则因较高的可替代性存在震荡风险,应控制库存。同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北方临储玉米拍卖与南方谷物进口高峰共振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业要闻:临储菜籽油拍卖成交率59.9%
2015-03-12 11:18 来源:中华粮网
临储菜籽油拍卖成交率59.9%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于3月11日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2010年菜籽油27509吨,实际成交16477吨,成交率59.9%,成交价6036元/吨。其中,湖北计划销售2010年菜籽油10023吨,实际成交9236吨,成交率92.15%,成交均价6215元/吨;湖南计划销售2010年菜籽油11802吨,实际成交5030吨,成交率42.62%,成交均价5801元/吨;江西计划销售2010年菜籽油3473吨,全部流拍;四川计划销售2010年菜籽油2211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5819元/吨。
农业部启动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 据监测,受暖冬影响,今年小麦、油菜等夏收粮油作物病虫发生基数高于常年、发生时间早于常年。随着气温回升,多种重大病虫将相继进入发生危害盛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近日农业部启动了春季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力争将小麦、油菜等夏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2%以上。
智能粮仓提升粮食安全
2015-03-16 10:34 来源:中华粮网
3月11日,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活动,来到中储粮总公司荆门直属库,深入中央储备粮仓第一线,亲眼见证新时期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实地感知“大国粮仓”真实面貌。
我国粮食库存遇最多最好时期
粮食储备制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我国粮食储备历史悠久,在稳市、备荒、恤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中储粮垂直管理体系自2000年成立以来,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的职责。在过去的15年里,中储粮虽然并不为公众所十分熟悉,但它的一举一动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三农”发展。
中储粮总公司办公厅主任由伟表示:“过去10年间,中储粮作为受国务院委托的粮食调控政策执行主体,累计完成政策性粮油收购5.6亿吨、销售4.1亿吨、跨省移库5700万吨,年均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商品量比重20%左右,中储粮在服务粮食调控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粮食‘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和市场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伟介绍,目前,中储粮负责管理的各类政策性粮食占到全国粮食企业总库存的60%以上,比公司成立之初增加了几倍,是我国历史上粮食库存最多最好的时期。
但同时也将面对更艰巨的管理任务和更复杂的调控新形势。对此,中储粮总公司把“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中心工作,重点推进‘五个做实’的系统工程,把“大国粮仓”的管理进一步升级,也就是围绕做实储备粮数量质量、做实仓储基本设施、做实仓储管理标准化、做实科技储粮项目、做实包仓制,完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科技支撑。
中储粮直属库今年将全面完成智能化建设
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储粮总公司的职责所在。
据了解,中储粮在全国共有346个直属库,分布于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中储粮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林长平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2015年智能化建设将覆盖全部直属库,去年已完成114家。同时,今明两年全部直属库将实现仓储标准化管理。
荆门直属库共7排43栋仓房,据荆门直属库主任胡继学介绍,直属库始终把“两个确保”作为企业的立命之本,每年都投入300多万元进行科技储粮研究和仓房改造,提升仓储管理水平, 按照每年1/3左右的比例对库存中央储备粮进行轮换,实现储备粮推陈储新、常储常新,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观荆门直属库的智能化粮库系统时了解到,智能化粮库建设,即集粮情远程监测、粮食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技术体系等多功能于一体。在这里,可实时查看每一车出入库粮食的各方面数据和各环节情况,实时掌握每一个仓房内300多个测温点的粮食温度,实时监控每一个仓房内的粮食数量变化和消防安全情况,等等。
这些数据和信息,总、分公司也可随时进行远程查看,从而实现对各直属库粮食购、销、存和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确保管理穿透力。
科学绿色储粮技术提升粮食安全
随着粮食安全从以往注重数量安全,到现在更加注重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对此,中储粮近年来重点推广综合控温、氮气气调、智能通风、智能烘干、保质减损、收购智能定等和清杂整理技术等7项绿色储粮新技术。
在制氮机房,技术员彭明文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了中储粮正在大力推广的氮气气调储粮:“通过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冲入粮仓,置换出粮堆内的氧气,使其氮气浓度长期保持95%以上,一则抑制粮食自身的呼吸代谢,减少粮食干物质流失、达到保鲜作用,减轻粮食呼吸作用发热、保证安全存储;二则抑制害虫和霉菌生长繁殖,实现虫霉物理防治,避免使用化学药品熏蒸治虫。事实证明,用氮气储粮存储的粮食品质更好、更安全。”
由伟说:“今后5年,中储粮将全面实现‘三北’地区低温储粮和长江以南空调控温储粮,氮气气调储粮规模从目前的1200万吨扩大到1800万吨以上,极大减少化学药剂熏蒸,为社会提供优质、放心粮源。”
经过实地考察,彻底颠覆了记者脑海中对粮库“戴草帽、扛麻袋、走桥板”的传统印象,中储粮现代化技术和规范化管理使我们对“大国粮仓”管理信心倍增的同时,感受到中储粮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中国“三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际市场:全球油籽油料油粕市场
一周行情综述
2015-03-16 14:08 来源:中华油脂网
截止到2015年3月13日的一周,全球油籽市场价格大多下跌。美国农业部发布的3月份供需数据利空,巴西卡车司机罢工结束,阿根廷农户的罢工影响甚微,新豆上市步伐加快,美国大豆出口需求放慢,给油籽市场造成下跌压力。不过南美部分地区降雨过量,制约油籽市场的下跌空间。
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交活跃的新季5月大豆期约比一周前下跌11美分,报收974美分/蒲式耳。美湾地区1号黄大豆的驳船报价为每蒲1041 美分,比一周前下跌7.50美分。洲际交易所(ICE)的5月油菜籽期约比一周前上涨8.60加元,报收459.30加元/吨;阿根廷2014年现货大豆的买方报价为每吨439美元,比一周前上涨1美元。大连商品交易所的5月大豆期货收于每吨4,169 元,比一周前下跌10元。
本周油籽市场关注的焦点是美国农业部的3月份供需报告。美国农业部在3月份供需报告中维持2014/15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测数据不变,仍为3.85亿蒲式耳,但是高于分析师预测的3.76亿蒲式耳。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测数据从上月的8926万吨上调到8953万吨。阿根廷和巴西大豆产量数据均维持不变,分别为5600万吨和9450万吨,均是历史最高纪录。整体来看,3月份供需报告对豆价利空,给豆价造成压力。
美国农业部还指出,随着巴西政府与卡车司机达成解决方案,长达两周的卡车司机罢工终于结束。政府做出的让步措施包括降低高速公路通行费、取消超载卡车的罚金以及暂缓偿还卡车采购贷款,政府还保证在联邦高速公路上增设更多休息站,卡车司机对此表示满意。未来几周巴西大豆出口步伐可能显著加快。随着新豆收获进度加快,而农场贮存能力有限,加上大豆价格坚挺,将鼓励巴西农户加快销售大豆。目前港口有大批货轮等待装运大豆。本周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很快开始提高利率,导致美元汇率大幅攀升,同样对包括油籽在内的商品市场造成压力。美元走强,削弱美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制约海外买家对以美元定价的商品采购能力。
南美方面,巴西农业咨询机构AgRural预计2014/1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9340万吨,比早先预测值高出150万吨,原因在于南部地区的单产良好。不过做为对比,周二巴西农业部下属国家商品供应(CONAB)将巴西大豆产量调低到了9326万吨,比上月预测的9458万吨低了132万吨,因为国内降雨不规则,一些地区降雨过多,其他地区降雨过少,影响到大豆单产潜力。截止到上周五(3月6日),全国大豆收获进度达到约41%,比一周前推进12%,但是仍然比上年同期的49%落后10%。收获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播种较晚。此外,帕拉那州的降雨也导致田间作业放慢。
中国方面,中国海关总署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426万吨,创下2014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月度进口量,低于2015年1月份的688万吨,也低于2014年2月份的480.8万吨。2月份进口显著下滑的原因在于2月份有春节。
其他方面的消息,美国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发布的3月份报告显示,由于预期价格下跌,美国农户今年可能减少玉米、小麦和棉花播种面积,同时小幅提高大豆播种面积。FAPRI预计2015/16年度大豆平均价格将跌至9.29美元/蒲式耳。
就下周行情而言,油籽市场关注的焦点仍将集中在南美大豆收获以及出口步伐。不过市场将会更加关注3月底发布的几份重头报告。3月31日美国农业部计划发布今年的播种意向数据,此外还将发布3月1日美国大豆库存数据。从目前市场普遍的预期来看,这两份报告很可能对市场构成利空影响,打压大豆价格进一步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