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5年05期)
2015/01/30 08:36: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截至1月25日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

2015-01-28 09:23   来源:中华粮网

据统计,截至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78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85万吨;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36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10万吨;内蒙古、黑龙江等5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5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24万吨。(来源:国家粮食局网站)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分量

2015-01-29 09:11 来源:中华粮网

提高地方在粮食生产中的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新时期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调动地方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属地责任,是当前和今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机制手段

粮食安全的抓手在哪里?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省长必须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相比此前大家熟悉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省长负责制从粮食生产源头、粮食流通过程到监督考核形成了更加完备的粮食保障体系,也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的属地主体责任。

为什么在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国内市场丰衣足食的前提下,还要更加强调粮食安全,并且比以往要求更加全面、责任更加具体?这是由新常态背景下粮食安全形势新特征、新变化和新要求决定的。

这种新,体现在供给上,一方面我国粮食产能站上了新台阶,粮食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1.2万亿斤,一方面靠天吃饭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望天田”仍接近50%;体现在需求上,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及城镇化发展等因素,粮食总消费将刚性增长,一方面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有的供大于求,有的产不足需;体现在市场上,一方面国内生产成本和价格逐年提高,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呈下跌态势,一涨一跌两头挤压,使政策性托市保粮农增收的难度加大;此外,从调控方式上,单纯依靠增加补贴刺激粮食生产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巩固完善实践中行之有效、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粮食路径与方法的基础上,改革调整与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不相适应的习惯与做法。提高地方在粮食生产中的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就是新时期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这一要求的重点,就是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不能把粮食安全过度地依靠在中央身上、别人身上。

早在2001年,为了适应新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我国划分了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使粮食优势产区能稳定地发挥地理资源优势,确保了粮食产能逐步提高。但是,作为主销区的地区由于没有了粮食生产刚性任务和硬性要求,主观上缺乏粮食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处于逐渐下滑、耕地面积处于逐渐甚至大幅减少的状态。数据显示,这些年占用耕地面积幅度较大的大多属于主销区。

另一方面,作为主销区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富裕地区,从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粮食科技支撑能力,到扶持支持农民种粮、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乃至构建现代粮食流通市场、提高粮食储备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财力人力物力基础,但现在这种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本来可以做到的可能做不到,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做不好,本来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可能难以解决,而一些粮食主产区由于财力所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粮食产能已接近极限。

因此,调动地方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属地责任,是当前和今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机制手段。对全国,粮食安全是全党全社会的头等大事,对每个地区,粮食安全是本地区的头等大事,但无论是全国还是本地区,这一头等大事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不能只建立在口头上。这种载体,就是每一个省区市、每一块田间地头。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越是手中有粮,越要抓紧夯实粮食基础。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扣准了这一脉搏,也显现了新常态下的分量。(经济日报)


商务部:“中国大米进口量倍增”不实

2015-01-30 09:13  来源:中华粮网

针对近期有报道称去年中国大米进口量数倍增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9日予以驳斥:“这种说法根本不是事实,这样说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沈丹阳是在当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态的。近期有境外报道称,2014年中国大米进口量数倍增长,并且说,之所以增长这么快是源于消费者对国产大米的不放心。

沈丹阳介绍说,据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中国进口大米258万吨,进口量仅占中国国内产量的1.3%左右,同比增长13.6%。“这根本就不是成倍增长。”他说。

沈丹阳分析,大米进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内外价差增大导致企业进口意愿增强;二是国内部分高收入消费群体和高档餐馆对泰国香米、日本大米的消费需求有所增加。“无论哪个原因,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尽管目前大米进口量占中国国内大米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接下来我们也会对此认真关注和分析。”沈丹阳说。(来源:新华社)


农产品卖难不全是“进口惹的祸”

2015-01-29 09:06   来源:中华粮网

解决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但治本之策,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回应“中澳自贸区协议一旦签署将进一步冲击国内乳业”时,称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可不必过分放大。沈丹阳认为,国内“卖奶难”现象的出现,有乳制品国内外价差较大、国内企业增加使用进口乳制品的因素,也跟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有关。

事实上,乳制品并非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品种。当前我国主要进口粮棉油肉蛋奶6大农产品,除乳制品外,每年还要进口6000多万吨大豆,接近1500万吨谷物,450多万吨棉花,450多万吨食糖,800多万吨植物油。

由于我国地不足、水不够、资源环境压力大,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适度进口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国内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体现。专家认为,适量进口农产品可补充国内库存,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个别品种集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已全面高于国外产品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有些产品一度高于配额外进口到岸税后价。新世纪以来,猪肉、小麦、食糖、棉花国内外价格陆续开始倒挂,20137月大米、玉米国内价格开始持续高于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2014年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呈现全面倒挂态势。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11月,大米、小麦、玉米3大谷物的国内外价差分别高达每公斤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扩大。

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认为,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直接原因是关税、补贴等农业支持保护措施不足。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而比较效益下降。一方面,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2006年至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12.0%。目前,农业生产成本还在上升。另一方面,农民种粮的净收益在下降。目前农民每亩地的净收益只有682元,比上年下降2.4%。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占24.6%。农民净收益在减少,生产积极性自然上不来。很多农民感叹,“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

同时,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措施不足。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但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只有15.2%,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而且放弃了贸易特殊保障机制,国内农业补贴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海运费用不断下降助推了国内外价差扩大。

专家认为,在当前,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防止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守住农民收入、口粮生产能力、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条底线。

“从治本角度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张合成认为,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产销一体化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增值空间。尤其要以品牌为引领促进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经济日报)


手中有粮心不慌——解密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演变

2015-01-28 08:59| 来源:中华粮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

截至201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增十数年,足够国人食用,但粮食安全成为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粮食安全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储备制度至关重要。这项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便开始萌芽,历经调整改革,构成了当今保障中国13亿人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甲子粮与“506”粮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与支持。这个概念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全球粮食安全储备的测算,各国一般应以当年粮食社会库存量不低于全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作为粮食安全线,其中5%—6%为后备储备,用于应付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12%作为周转库存,用于市场调节。

曾担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的尹成杰如此概括中国的粮食安全:“我们拥有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只有世界9%左右的耕地。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路径就是要做到“手中有粮”。因此,保证粮食的生产与储备成为缺一不可的条件。在粮食储备方面,中国也已经超过国际标准,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储备与流转链条。“民以食为天,粮食储备制度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延续。”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白美清说。

为了保证大城市的粮食供应和粮价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经过计算,1952年中央规定粮食储备量可达到20亿公斤,但是这部分储备很快就用于调剂市场和救灾。

1954年我国在《关于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表示,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来应对灾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这部分用来应对灾荒的粮食被称为“甲子粮”,是构成中国粮食储备的重要部分。

但是由于粮食供应紧张,这些储备粮也很快被用于国家粮食的周转和应急之需。到了1958年,为了应付灾荒、战争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中央认为应该按照丰年多储存、平年少储存的原则进行粮食储备,我国的粮食储备增加到了20亿—30亿公斤。但由于当年“大跃进”和“浮夸风”,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粮食产量随之大幅度地下降,部分粮食储备很快就被用于弥补粮食收支的缺口,粮食储备的规模也因此急速缩小。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建立粮食工作的决定》,明确做出指示,要求我国建立粮食储备,做到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同年,由于台海局势紧张,中央决定建立备战目的的军用“506”战略储备粮,即储备足够50万人6个月食用的粮食以作备战之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确定储备品种、质量、数量、地点。实行军政共管,由粮食部、总后勤部联合下达任务指示,由大军区与省级人民政府联合商定。品种包括大米、面粉、杂粮、食用油、马草,以及麻袋、油桶、篷布等器材。

从此我国储备粮的功能不仅是应付灾荒,还增加了备战的用途。这一粮食储备体制一直实行到2002年才正式废止。

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

从1962年开始,中国的粮食储备制度逐步形成。到了1965年,约有60%的生产队建立了自己的粮食储备,各个地方的粮食部门代替生产队保管的粮食储备达到了20多亿公斤。同时,各级政府还鼓励社员个人储存结余下的粮食。1962年到1965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的粮食储备、备战粮食和社会粮食储备规模不断增加。

1978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再次得到恢复,国家和社会的粮食储备规模迅速扩大。

此时中国粮食储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甲子粮;第二部分是“506”粮;最后一部分是商品库存,实际上就是周转储备。除了以上三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叫做农村集体储备,占总储备量的5%左右。

19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设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的粮食储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

1990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35亿吨,比1989年增加了2700万吨,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我国的粮食周转库存和储备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一些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了“卖粮难”的情况。同时,国有粮食部门的经营设施尤其是仓储设施显得严重不足,各地的粮食部门相继出现了“储粮难”的情况。国家开始收购部分滞销的粮食,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敞开收购,收购的这部分粮食被用于国家粮食的专项储备。

在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199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条线运行的通知》,为实现地区的粮食平衡,调控地区的粮食市场,粮食产区应建立地方储备且该储备规模应等同于3个月以上粮食销量;粮食销区则要建立等同于6个月粮食销量的地方储备,保证粮食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

经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各省级都建立了一定的储备,储备量从几亿斤到几十亿斤不等。正常情况下,国家储备粮可维持4—5个月的销量;地方储备量则可维持2—3个月的销量;还有不少的农民进行余粮储备,这一储备一般可维持5—6个月的口粮。

建立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

尽管三种中央储备粮的粮权都属于中央,但对于这些粮食的收购、储存、轮换、抛售等业务都是由地方负责。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储备粮经营管理容易受地方利益的影响,致使中央储备粮管理不严、库存不实、需要时调度不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储备的根本目的。

1999年国家决定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将国家粮食储备局改为国家粮食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国家计委代管,同时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专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并于2000年将前述三种中央政府管理的储备粮食合并成为中央储备粮。

2000年10月以后,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业务全部由各省(区、市)粮食局移交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通过在重点地区建立地方分公司和上收直属粮库的方式建立垂直管理体系。这也就以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为主体,并由国家粮食储备局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承储单位组成的储备粮管理体系。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中央储备粮的计划、储存和动用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全面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由此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粮食储备制度。

2000年以前,中央储备粮主要是由地方粮库代储。据统计,当时的储存库点十分分散,全国共有1.1万多个。2000年以后中央储备粮的储存采取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专储和地方粮库代储相结合的方式,直属库的数量也大量增加。

如何才能动用这些储备粮食?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规定,可以动用的情况主要有: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以及国务院认为的其他情形。当出现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情形时,一般是由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动用方案;然后联合报国务院审核批准后,采取挂牌销售、直接供应特定对象、在批发市场公开抛售等方式遏制粮食危机。(来源:南方日报)


食用油价格下跌 油企或向多油种深加工转型

2015-01-29 09:19  来源:中华粮网

近日,相关机构监测结果显示,2014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大豆5684 .40万吨,较2013年同比增长13.75%,与此同时,进口大豆平均价格在10月达到低谷。食用油价格的下跌被认为是行业洗牌升级的节点,未来更多油企选择“油品的提质升级”来维持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市面上用于榨油的大豆超过80%是进口的,进口大豆价格从20147月开始大幅下降,同时进口量不断增加,是食用油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食用油价格的下跌被认为是行业洗牌升级的节点,未来更多油企选择“油品的提质升级”来维持竞争力。

201410月份开始的国内食用油降价潮还在继续,并有扩延的趋势。

记者近日走访武昌家乐福、武商量贩等超市发现,目前包括福临门、金龙鱼等品牌的食用油仍然在降价促销,部分降幅甚至达20%

有业内人士称,此次下调食用油价格主要是因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脂原料价格大幅降低。目前食用油价格下跌主要还是因为供应过剩,美国、南美的大豆产量很高并且进口量增大。

降价潮席卷全国

“我们最近几乎每周都在调整供货价,从今年春节到现在累计降价幅度已经达到20%。”13日,食用油品牌海狮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食用油市场从多年的牛市转向了熊市。

该负责人称,2013年国庆之后,食用油价格便开始进入下降通道,201489月份以来跌得尤其猛烈,跌幅超过了10%。包括益海嘉里的金龙鱼、中粮旗下的福临门在内的食用油龙头企业已经连续公开降价。

自去年5月份宣布因原料价格下降,将大豆油价格下调15%后,同年10月益海嘉里又宣布旗下金龙鱼品牌的调和油、菜籽油以及豆油品类价格降10%~13%。福临门几乎在同时也宣布降价。“现在食用油销售除了拼产品、拼服务,最重要的还是拼价格。”上述海狮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金龙鱼与福临门是国内主要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它们宣布降价后,其他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也不得不跟进。

但对于一些包装食用油企业来说,跟进调价代价不小。“前面订的原料油还没到港,这边又跌价了,再这么跌下去,企业生存是个问题。”一位从事食用油批发的经销商说起如今的食用油市场,有些担忧。

由于大豆油的价格与国际期货市场紧密相连。目前几家大企业一般会通过期货的套保获利以及其他途径来贴补现货的亏损,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依靠进口豆油进行包装生产的企业来说,很是困难。

据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介绍,原料油价格下降一方面与国际市场相关,中国用作食用油的大豆八成来自进口。此前美国方面宣布未来两年大豆产量将创纪录,南美和加拿大等的大豆也是丰产,全球范围大豆产量创新纪录;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相关,“进口大豆在榨油过程中产生的豆粕是饲料的重要来源,这两年对于豆粕的需求仍在稳定增长,出于对豆粕的需求,压榨企业仍然大量进口大豆,使得油脂供过于求。”

郭清保举例称,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1-11月,进口大豆达到了6287万吨,比2013年同期的进口量增长超过10%,但进口植物油的总量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超过10%,从2013年同期的730万吨减至600万吨,这表明国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超过了油脂。

向多油种深加工转型

一方面供给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需求却在减弱。

近年来,由于葵花籽油、玉米油等小品种食用油快速发展,大豆油的市场受到挤压,需求增速正在放缓。虽然大豆油价格的下降会拖累其他小品种油,但企业仍然能够从小品种、高端食用油中获利,这促使众多食用油企业近年大力发展多品种油。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国内食用油行业已经连续掀起三次降价潮,但是其中高端油、健康油并未受到影响。记者在武昌家乐福超市看到,葵花油等高端油价格岿然不动,多力的一款纯葵花油(4)仅在此轮降价潮中象征性地下调了0 .1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食用油价格的下跌被业内认为是行业洗牌、升级以及提升市民健康用油意识的一个节点。未来更多油企将选择“油品提质升级”和多油种战略。

该人士的分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食用油降价潮影响,玉米油市场也不景气,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业的西王食品于今年相继推出了橄榄玉米油以及葵花籽油两款新产品。

金龙鱼在多油种战略上已先行一步。金龙鱼大品牌管理部总监陶西介绍,仅非转基因食用油金龙鱼就提供了23种产品,如金龙鱼玉米油、葵花籽油、植物甾醇玉米油、花生油、稻米油、油茶籽油、橄榄调和油、小榨菜籽油、芝麻油等,“我们以最丰富的品种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也收获了最大的市场回报。”在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排名第239位,在全球食品生产行业位居第三。这是丰益国际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全球食品生产行业前三位。

依赖大豆压榨贡献业绩的相关企业也开始重视多品种、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东凌粮油表示,将加快发展大豆加工相关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中包装油脂类的产品,包括豆油、棕榈油、调和油;发展小包装油脂类品牌产品和加大投资特种油生产等。2014年上半年,大豆压榨全行业亏损严重,东凌粮油亏损高达3 .41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大豆压榨的原材料采购与成品销售价格倒挂情况严重。

料短期无明显反弹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4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大豆5684 .40万吨,较2013年同比增长13.75%,与此同时,进口大豆平均价格在10月达到低谷。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410月份进口大豆平均价格降至3268/吨,较9月平均进口单价3417/吨下降4 .36%,创下了2012年初以来的最低值。

浙商期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三大油脂库存压力依旧较大,截至2014122日,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59 .60万吨,豆油商业库存121万吨。在油脂整体供应增加的预期下,库存面临回升威胁。

业内人士指出,油脂库存压力可能要到2015年春季小包装油备货需求启动才能有所好转。一般来说,春节前一两个月内油脂的消费需求会受到明显提振,从而带动价格形成一波反弹走势。2014年有闰九月,春节较往年延后,届时油脂去库存进程加速,将对油脂价格构成支撑。(财新网)


浅析目标价格不同补贴方式的优缺点

2015-01-30 09:08  来源:中华粮网

自2004年我国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由于粮农的种粮收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种粮积极性持继高涨,粮食生产出现了破天荒的十一连增。2014年国内粮食产量达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幅0.9%。粮食总产量较2004年的46947万吨增产13763万吨,增幅29.3%。可以说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国内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然而,因最低收购价连续上调,抬高了国内粮价,导致近年来出现粮食托市收购规模过大,进口快速增加,临储销售不畅,国库粮满为患,财政资金占款巨大,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下降,农户与市场脱节等负面影响。为此,国家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并以实行价补分离为原则,于2014年开始在新疆与东北地区分别实施棉花与大豆的目标价格试点工作,拟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以期改变国内粮食市场政策性过强,市场机制发挥不足等现象,切实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目标价格补贴方式

那么,目标价格制度的推行能象最低收购价政策那样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吗?

答案是肯定的。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相比,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能更大范围、更全面地保护粮农种植收益,受益的农户将更多,将更有利于调动更多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当然,不同的目标价格补贴方式对粮农收益的保障会有所不同。目标价格补贴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粮食种植面积发放补贴,按粮食产量发放补贴,按粮食交售量发放补贴,混合方式发放补贴,如实行按种植面积与产量挂钩、种植面积与交售量挂钩、种植面积与单产挂钩等方式。几种目标价格补贴方式的优缺点比较:按粮食种植面积发放补贴。实行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优点:一是所有种粮人都能得到补贴,可以更大范围的激发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利于稳定和扩大种植面积,确保产能。二是粮食种植面积统计相对准确。由于粮食播种后,面积在生长期内相对固定,可以结合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获得总的种植面积,并与逐户统计后相加的面积进行核对。还可以在生长期内多次进行复核。因此所得到的面积数据相对较准确。三是补贴发放时间相对较早。由于种植面积获取的时间较早,播种后基本上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数据,因此补贴也可以较早发放。而其它几种补贴方式均需在收获后方可进行统计。补贴发放较早有利于农户尽早得到补偿,实现再生产。不足之处:由于只对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对粮食产量的考核不够,容易导致产多产少一个样,不利于鼓励农户增加投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单产。在我国粮食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粮食总产增加缓慢。按粮食产量进行补贴。实行多产多补,少产少补。优点:一是采取该方式理论上补贴发放较精准,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二是与产量挂钩,利于农户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应用的积极性,促进单产增加,进而增加粮食总产量。三是受益农户较广,有收获的农户均可享受补贴。不足之处:一是产量统计相对较为困难。加上粮食产量是一个时点数,不易进行核实。产量统计容易存在夸大和弄虚作假的可能。二是产量只能在收获后进行统计,补贴发放将迟于按面积补贴方式。三是当天灾人祸引起粮食歉收、绝收时,在目前种粮保险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农户将减少补贴甚至得不到补贴,将使粮农雪上加霜。按交售量进行补贴。实行多售多补,不售不补。优点:一是利于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二是由于补贴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利于保障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三是由于交售范围相对较小,便于统计。不足之处:一是交售量难以精确统计。由于粮食市场放开,收购主体多元化,无论向农户统计还是由流通企业统计都存在困难。不但统计工作量巨大,而且时间较长。二是把生产与流通简单混同,不利于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在收购旺季未出售的农户将得不到补贴,有失公平。三是可能导致农户为获得补贴,将不得不集中售粮,还有可能出售过头粮,加大了短期市场供应压力和仓储压力。四是农户集中出售将导致粮价出现非理性下跌,人为增加粮价波动,不利粮食市场保持稳定。五是如粮价非理性下跌,将导致统计期内市场粮价与目标价格的价差增大,增加补贴资金,进而增加财政负担。六是由于交售量只占产量的一部分,按交售量发放补贴不能使农户得到合理补偿。没有交售的农户将得不到补偿。七是补贴具体数额需要等收购旺季结束才能统计出数量,补贴发放时间将最晚。混合补贴方式:如实行按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挂钩、种植面积与交售量挂钩、种植面积与单产挂钩等方式。将面积与产量、交售量或单产混合计算发放补贴,可以吸取不同补贴方式的优点,相对较为合理。不足之处是要分别统计和计算两种补贴变量,工作量将成倍增加,统计误差也可能增大。其中,将面积与产量混合计算发放补贴既考虑了面积因素,也考虑了产量因素,相对较为合理,但统计工作量最大,统计误差也可能较大。实行面积与交售量挂钩的方式也同样存在着工作量剧增等难题。上述两种挂钩方法只适用于单个种植规模大的农场或种粮大户,不适合土地分散、户数众多的南方地区。如实行种植面积与单产挂钩方式,单产可以采取按地区进行抽样调查来取得,工作量增加相对有限,而效果和实行面积、产量挂钩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由于采取地区平均单产来计算,还可以避免因天灾导致个别农户产量减产或绝收等按产量补贴方式无法获得补贴的不足。

目标价格试点实践

2014年国内粮食产量虽然丰收,但大豆产量,棉花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19.1千公顷,比2013年减少126.5千公顷。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460.3公斤/公顷,比2013年增加10.8公斤/公顷。全国棉花总产量616.1万吨,比2013年减少13.8万吨(统计局公告)。大豆产量预计为1180万吨(美国农业部),较上年减少70万吨。但实行目标价格的新疆与东北地区的生产情况明显好于其它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疆地方棉花种植面积为2967万亩,较2013年的1655万亩增加了1312万亩。预计棉花总产达到309万吨,较上年略增;单产为104公斤/亩,较上年略减。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虽然预计较上年减少两成左右,但单产增幅可能更大,总体产量预计变化不大。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采取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和籽棉交售量相结合的补贴方式,即中央补贴资金的60%按面积补贴,40%按照实际籽棉交售量补贴。黑龙江大豆则以种植面积为发放依据。由于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公布较晚,新疆为2014年9月份,黑龙江在11月份,均为农作物收获以后,对标的物产量的影响可能将在下一年度得以体现。因此,具体哪一种补贴方式更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仍有待实践检验。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所采用的补贴方式应有所不同,要符合各自具体情况,以使政策发挥最大功效,最终达到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促进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


行业观点:春节来临,优质米价格走强

2015-01-30 11:00  来源:中华粮网

春节来临,优质米价格走强  随着节前备货旺季来临,销区优质米需求增加,特别是基层余粮锐减,农户无意低价售粮,直接带动产区大米价格走强。目前国内外大米价差依旧明显,未来低价进口米的涌入,仍将对国内籼稻米市场构成压制,短期“稻强米弱”局面仍难改观。春节后国家政策将逐步向陈粮轮出方向转换,陈稻拍卖料利空普通大米市场,“优质优价”将是中长期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国内棕榈油消费季节性下降  随着冬季天气转凉,国内豆油消费趋增,棕榈油消费季节性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国内棕榈油表观消费量为53万吨,上月为47万吨,上年同期为50万吨。12月国内棕榈油消费量处于近年历史中下水平。在国内豆、棕价差偏小,植物油行情低迷以及温度下降导致需求清淡等利空因素影响下,终端市场对棕榈油采购兴趣下降。截至1月末,国内港口棕榈油商业库存为69.19万吨。进入到冬季后,豆油对棕榈油消费替代量增加。在棕榈油消费季节性下降的利空因素影响下,国内棕榈油库存也逐步企稳。


本周湖北襄阳稻米市场行情分析

2015-01-30 10:38 来源:中华粮网

本周,湖北襄阳市中晚籼稻市场价格稳定,行情平稳运行。大米价格亦趋于稳定,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购销均较缓,受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以及学校即将放寒假的影响,大米销量有下降趋势。预计后期稻谷价格一方面受收购工作进展顺利并将结束,个别地区市场粮源紧缺,价格得到支撑,一方面受春节前期,企业备货对市场部分支撑作用,稻米行情继续保持平稳走势。

原因分析:

一是稻谷市场粮源供应充足。数据显示,截至125日,湖北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786万吨,比2014年同期减少185万吨,减幅仅6.2%。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稻米市场供应仍然充裕,稻米行情向上突破的意愿无法得到有效支撑。131日即将结束托市收购,国有粮食企业以及各级储备收储和轮换任务已近尾声,中晚籼稻市场的收购热度较前期减弱,市场收购主体逐渐向加工企业转变。由于大米价格走势相对疲软,大中型稻谷加工企业以销定产,对于稻谷采购持谨慎心态。在当前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二是受市场行情和经济大环境影响,终端消费不足,难以拉动稻谷加工需求,大米批发市场均较为冷清,销售低迷未有任何改观。国家临时存储稻谷成交依旧低迷。127日,武汉举行国家政策性粮食(国家临时存储)竞价交易会,计划销售2013年早籼稻30840吨,全部流拍。说明企业对个别品种稻谷采购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市场需求不旺。

三是中晚籼稻托市收购临近划上句号,大米销量有所下降。春节将至,个别地方因外来人口较多,学校放假,务工人员返乡的数量逐渐增加,对大米消费需求降低,导致普通大米的销量有所减少,市场普通大米价格稳定,销量有所降低,但是受稻谷加工成本支撑和制约,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四是该市物价部门对市区各大农贸市场价格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粮油类价格小幅下降,监测的4个品种121持平。与上周相比,价格上涨的品种是普通大米2.12/500克上涨0.21%。价格下降的品种是优质大米,平均降幅为1.32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优质大米2.68/斤,下降1.47%

五是该市物价部门对市场定点单位的监测信息显示,本周该市大米市场供应充足,总体运行平稳,均价比上周微升:小包装(或散装)的普通大米在7家大型农贸市场的销售均价为2.13/斤,最高价2.20/斤,最低价2.00/斤。平价商店最高售价2.02/斤。在6家大型超市的销售均价为2.10/斤,最高价2.24/斤,最低价1.90/斤;小包装(或散装)的优质大米在8家大型农贸市场的销售均价为2.56/斤,最高价3.00/斤,最低价2.20/斤。平价商店最高售价2.43/斤。在6家大型超市的销售均价为2.83/斤,最高价4.95/斤,最低价2.29/斤。

六是本周对该市大型粮食专业企业监测信息显示,稻米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该市东部大型稻谷专业加工龙头企业2014年产稻谷收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2014年新产国标三等普通晚籼稻收购价格2500/吨,比上周2450/吨,微扬2%2014年新产“两优”优质稻收购价格2700/吨,比上周2650/吨,微扬1.9%2015年产标一等级优质米批发价4200/吨,连续三周持平。

该市城郊东部大型综合性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格持平。国标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格2760/吨,与上期持平。本期入库数量75吨,仅占上期入库数量的10%

本周,该市毗邻市区的大型粮油综合超市大米价格保持稳定:国标一级晚籼米零售价格为2.10/斤,近十四周保持持平。国标一级晚籼米批发价格1.90/斤,近十四周保持持平。国标一级粳米零售价格2.50/斤,比上周2.45/斤,微扬2%。国标一级粳米批发价格2.25/斤,与上周持平。另外,据湖北省粮食部门对稻米市场行情监测信息显示,本周,籼稻市场基本稳定。受春节节日效应影响,本周糯稻收购均价小幅上涨,普通糯稻均价为1.39/斤,环比上涨0.05/斤。6-8号的湖北专场交易会成交早籼稻4.16万吨,增加了一定的市场供给,市场供应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加强。


贸易利润受挤压 2015小麦难现大行情

2015-01-28 09:24  来源:中华粮网

随着传统节假日的临近,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力度加大,继专项小麦拍卖之后,紧随临储进口小麦投放,市场供给压力增加。需求端受“节假日效应”提振并不明显,麦市购销呈现“供增需稳”格局。

需求“旺季”麦价下跌

当前面粉销售虽略有加快,但整体需求改观程度低于市场预期,制粉需求“旺季”下,普通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整体呈现弱势运行格局,由于临储小麦拍卖采购成本与市场粮源价格基本接轨,粮食贸易商经营价差空间狭窄。

江苏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靖江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550~2570元/吨,普通白小麦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540~2560元/吨;安徽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406.8元/吨,出库均价2451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254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256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2600元/吨。

优质麦市场因粮源较少,且需求较旺,其行情较为坚挺,但受制于粮源稀少,购销较为清淡,呈现“有价无市”局面。其中,江苏淮安地区中等优质小麦“郑麦9023”船板价2700元/吨,山东济宁地区中等优质小麦“济南17”收购价2860元/吨,河南延津地区“郑麦366”收购价286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藁优2018”收购价2900元/吨。

政策投放力度加大

随着2012年、2013年国家临储小麦逐步消耗,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大量投放渐入日程,这将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继江苏地区2014年10月14日投放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之后,2015年1月20日安徽地区投放2014年临储小麦,同时2014年产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上提20元/吨,国标三等小麦拍卖底价2430元/吨。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力度加大,使得市场供给压力增加。截至2015年1月下旬,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250万~2350万吨,库存粮源主要是2014年产临储小麦。

从近期国家临储小卖成交情况来看,其周度成交量基本维持在20万~30万吨,成交均价处于2430~2455元/吨,2014年产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上提20元/吨,使得临储小麦成交均价整体抬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用粮企业采购临储小麦的积极性。相比之下,2014年同期国家临储小麦周成交量为70万~75万吨,平均成交率为69%~76%,成交均价为2362~2405元/吨。

1月21日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进口小麦13.874万吨,实际成交8.1304万吨,成交率58.57%,最高价2480元/吨,最低价2460元/吨,成交均价2466元/吨。海关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国内小麦进口量为4.76万吨,同比下降87.77%,均价330.52美元/吨;2014年全年共进口小麦297.14万吨,同比下降46.04%。

需求“两驾马车”熄火

由于政策性小麦主导市场供给,加之政策面对麦价的支撑力度大大减弱,“需求端”的表现对麦价行情走势显得异常重要。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近段时间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整体平稳,其中各地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在70%~80%,中小型加工企业开工率在50%~60%。

面麦价差近期高位有所缩窄。截至1月中下旬,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的价差整体运行于750~790元/吨。近期受临储收购进度加大提振,国内主产区玉米市场行情走势虽整体走高,但受制于饲用需求不佳    以及小麦不具备替代玉米作为饲用的成本优势,饲用小麦大量使用短期内难以出现。截至1月中下旬,国内三等白小麦均价与二等黄玉米均价的价差为280~290元/吨。需求端“增量”有限,使得麦市供给端的压力凸显,制约麦价的整体走势。

麦市贸易宜快进快出

由于当前国内小麦政策性粮源数量高企,且小麦剩余库存总量明显高于上年,粮源供给总量有保障。近几年饲用小麦“井喷式”增长的熄火,加之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整合,制粉企业小麦需求增速放缓,在国内小麦持续性增产的情况下,麦市供需格局步入宽松。加工行业竞争的“水深火热”使得麦市购销的淡旺季弱化,加工企业对麦价大幅波动的接受能力明显下降。

由于国内麦价持续围绕政策性小麦拍卖底价运行,市场主体对后期麦市行情走势预期较为平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麦价大幅波动的概率。在麦市供需格局宽松且市场主体心理分歧不大的情况下,后期小麦阶段性大幅波动行情难现,麦市贸易宜快进快出,降低利润预期。


收购政策出台 吉林玉米市场平稳

2015-01-29 14:44| 来源:中华粮网

受去年暖冬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四省区相继出现了玉米生霉的现象,按照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生霉粒含量5%以上的玉米不得作为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少农民损失,吉林省于近期启动实施省级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收购生霉粒含量5%以上的玉米,收购时间为2015年1月19日至2015年4月30日。具体质价标准为:收购价格按2013年我省省级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执行,不分等级,统一为1.01元/斤(生霉粒5%,水分14%)。对生霉粒含量在5%到20%(不含5%含20%)的玉米实行累进扣价,超标多相应扣价多。玉米生霉粒含量超过5%不超过6%的扣价7%;超过6%不超过7%的扣价9%;超过7%不超过8%的扣价12%;超过8%不超过9%的扣价16%;超过9%不超过10%的扣价21%;超过10%不超过15%的扣价30%;超过15%不超过20%的扣价45%。水分杂质等其他指标扣量标准与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标准相同。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快农民的售粮进度,虽然生霉粒含量高的玉米扣价较高,但农民为了保证在春节前能尽快变现过一个富足的春节,会出现一个售粮高峰。据国内某机构统计,截止1月25日,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总量已达3912万吨,超过去年同期的3645万吨水平,其中吉林省1084万吨,黑龙江省2146万吨,辽宁省238万吨,内蒙443万吨。临储及省储的大量收购对东北玉米价格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据悉目前吉林省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已有所提高,如中粮生化公主岭有限公司、榆树公司、梅河口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及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开工率均达到80%以上,平均每周消耗玉米20万吨左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普遍有所提高。目前吉林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在2120-2220元/吨之间,代表企业如长春大成(标准水,三等,下同)挂牌价2170元/吨,四平天成挂牌价格2220元/吨,吉林燃料乙醇挂牌价格2140元/吨,均较去年12月末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他省份内蒙通辽地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14%水分玉米在2200-2260元/吨之间,黑龙江加工企业14%水分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在2050-2100之间,保持稳定。

东北玉米市场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走出了稳中偏强的态势,而南北港口则由于到货量集中,出现了价格下滑。目前,辽宁锦州港14.5%水分玉米收购价2265-2270元/吨,理论平仓价2320-2340元/吨,较上周末下跌15-20元/吨;鲅鱼圈2265-2280元/吨,理论平仓价2320-2340元/吨,均较上周末下跌10-15元/吨。广东深圳港口14.5%水分优质玉米成交价格为2410-2430元/吨,质量偏差的玉米价格为2360-2370元/吨,均较上周末下跌10-20元/吨。

后市分析:基于国储收购数量接近达到4000万吨水平,一直以来市场认为4000万吨将是玉米市场的一个平衡点,超过此平衡点,市场粮源将减少,后期将会出现阶段性的上涨。同时,目前吉林省玉米贸易活动仍然略显低迷,大部分贸易商停收。1月初拍卖的玉米大部分没有出库,都正在积极的寻找当地的买家。省内余粮中高品质玉米数量偏少,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仓容没有装满,因此后期霉变粒3%以下的优质玉米将会明显上涨。


区域行情:1月30日湖北地区菜油最新价格行情

2015-01-30 10:28 来源:中华油脂网  

据市场监测,1月30日,湖北菜油价格行情平稳。国产菜油基本有价无市,国产四级菜油报价一般在8100-8300元/吨左右,厂家基本停止生产,市场上主要是销售进口菜油。宜昌当阳地区国产进口菜油价格6300-6350元/吨,较昨日持平;宜昌菜油价格6350元/吨,较昨日持平;荆州沙市地区菜油报价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荆门周边地区菜油价格6300-6350元/吨,较昨日持平;襄阳老河口奥星公司国产四级浸出菜油出厂报价8000元/吨,进口菜油出厂报价6350元/吨,较昨日持平;潜江地区菜油出厂报价6300-6350元/吨,较昨日持平。


行业观察: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2015-01-30 08:48 来源:中华粮网

国内外50%的粮食差价,直接的含义是我们的消费者为粮食多付了很多钱。国内一年消费的粮食大约6亿吨,匡算下来国内消费者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了400亿美元。我们人口多,人多力量大,不是付不起这个钱,这么多年来不是也都照付不误了吗?多付钱不是不可以,更深层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仅要为今天的粮食高价买单,还要为日后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买单

世界粮食问题不仅重要、复杂,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有粮食生产充足、忙着出口的,也有要靠国际救援的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受到致命威胁的,是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代表的穷国。长期以来,2亿左右非洲贫民依靠外来粮食供应维生。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是高达60%。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粮食高度自给的国家之一。

徐远在《东方早报》刊文说,我们现在的粮食供给状况,是“谷物高度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数据上看,2012年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率分别为99%、97.3%、97.6%,大豆的自给率低一些,只有18.4%,但是在整个粮食构成中大豆比例不大,综合的粮食自给率依然有88%。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国内粮价比国外高50%

粮食高度自给的意思,就是进口不多。倘若国外价格高,或者国内外粮价差不多,粮食自给自然是好事。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2013年的数据看,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的价格都是国内远高于国际,分别高出73、180、530、103美元/吨。看比例的话,分别高出17%、88%、60%、33%。简单平均是50%,也就是说国内粮价平均比国外高出一半。国内这么高的粮价,就是粮食高度自给付出的成本之一了。

粮食套利与进口配额

市场里的交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的事件。国内粮价超过国外粮价50%,一定会引起连锁反应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会产生“粮食套利”的动机。简单说,就是从国外进口粮食到国内卖,因为加上运费还是比国内便宜很多,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因为价差大,“粮食套利”的动机也就很大。理论上讲,倘若没有约束的话,就一定会有人买很多国外粮食转卖到国内,倘若政府不降低粮食收购价,就这么一直收下去,国内粮仓一定会堆满,还要建粮仓继续堆。

不过,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政府有对付的手段,就是粮食进口配额。简单说,粮食不是谁都能进口的,要申请进口资格和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部分不能进口。也就是说,不管国外价格有多低,超出配额的部分都不能进口。这样,其实是给有进口配额的人发了一大笔补贴,容易引起寻租和腐败。

那么国内粮仓的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储存状况的数据不好找,具体情况说不清楚,不过有一条是明了的,就是粮食储存的损耗很高的。打个比方说,存放金属,比如铜板或者钢材,放个三年五载的也没什么变化,可是存粮食的损耗很大的。即便没有老鼠,发霉变质总是有的。以前储存技术差,每年损耗在15%左右,也就是6年就差不多损耗完了。现在储存技术改善了,据说可以降低到6%。即便如此,加上存储的设施投资和人力成本,这个损耗率依然是很高的。

你我一起来买单

国内外50%的粮食差价,直接的含义是我们的消费者为粮食多付了很多钱。国内一年消费的粮食大约6亿吨,匡算下来国内消费者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了400亿美元。我们人口多,人多力量大,不是付不起这个钱,这么多年来不是也都照付不误了吗?多付钱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需要问一句,这是为了啥?国家或者其他同胞得到了什么好处?给消费者什么补偿吗?

补偿是没有的,其他的同胞是否得到好处也不好讲。对于他们而言,进城打工依然是王道,毕竟打工的收入比补贴不是多了一点,也不仅仅是翻倍,而是后面加个零,然后再随着技能积累而增加的问题。以后在城里安居乐业了,还可以方便地逛商场、看电影、听戏,孩子能在城里学校上学,家里人生病了就近能有好的医院,这些都是很大、很实在的收入。国有农场的工人表示补贴收入有一点小可观(因为人均耕地多,补贴数额相对较大),不介意多补一点。不过,国有农场的工人数量只有330多万,只相当于8.7亿农民的0.38%,应该不是农业政策的主要考虑。

更深层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仅要为今天的粮食高价买单,还要为日后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买单。“过日子”这个词的含义,不仅在于今天要有米下锅,明天、后天也得有米下锅。今天定一个很高的粮食保护价,追求每年的粮食产量,管理者自然可以拿着连年增产来报喜,甚至还能加功晋爵。可是,这同时也使得水土不堪重负,加速水资源的消耗和土地的盐碱化,危及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点,不知道有没有人担心过、考虑过。等这种问题显眼地暴露出来,估计也就是真的很难解决的时候了。最后,无非还是全国的消费者,也就是你我和大家,一起来买单。(来源:济南日报)


油脂快讯:临储菜籽油拍卖成交率47.4%

2015-01-29 10:34 来源:中华粮网

临储菜籽油拍卖成交率47.4%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月28日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安徽2010年菜籽油5485吨,实际成交2600吨,成交率47.4%,最高成交价585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成交均价5815元/吨。

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已全面高于国外产品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有些产品一度高于配额外进口到岸税后价。新世纪以来,猪肉、小麦、食糖、棉花国内外价格陆续开始倒挂,2013年7月大米、玉米国内价格开始持续高于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2014年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呈现全面倒挂态势。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11月,大米、小麦、玉米3大谷物的国内外价差分别高达每公斤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扩大。

专家认为,在当前,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因此,解决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但治本之策,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2月份中国大米进出口数据

2015-01-26 11:07  来源:中华粮网

据我国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12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32.157万吨,同比增加11.35万吨,增幅54.55%。1-12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55.724万吨,同比增加31.294万吨,增幅13.94%。2014年12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7.37万吨,同比增加5.127万吨,增幅228.58%。1-12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41.907万吨,同比减少5.935万吨,减幅12.41%。


2014年中国小麦进口同比减少46.04%

2015-01-26 11:21 来源:中华粮网

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12月中国进口小麦47575吨,年同比减少87.77%,全年共进口2971389吨,年同比减少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