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5年04期)
2015/01/27 08:00: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统计局: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同比增0.9%

2015-01-21 09:00  来源:中华粮网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一、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其中,夏粮产量13660万吨,增长3.6%;早稻产量3401万吨,下降0.4%;秋粮产量43649万吨,增长0.1%。谷物产量55727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全年棉花产量616万吨,比上年下降2.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全年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

二、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集体企业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8.4%,西部地区增长10.6%。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2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0.75%。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208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主营活动利润52944.5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1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61629亿元,增长13.0%;民间投资321576亿元,增长18.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4.6%,中部地区增长17.2%,西部地区增长1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530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4.1%,国内贷款增长8.6%,自筹资金增长14.4%,利用外资下降6.3%。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1%。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2%。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3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1%。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1991亿元,比上年下降0.1%。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3179亿元,增长9.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027亿元,增长12.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786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商品零售234534亿元,增长12.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24971亿元,增长9.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环比增长1.01%。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4400亿元,增长56.2%。

五、进出口增速回落

全年进出口总额2643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12亿元人民币,增长4.9%;进口120423亿元人民币,下降0.6%。进出口相抵,顺差23489亿元人民币。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13973亿元人民币,增长9.9%;进口10928亿元人民币,下降2.3%。

六、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3.1%,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9%,居住上涨2.0%。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油脂价格下降4.9%,猪肉价格下降4.3%,鲜菜价格下降1.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8%。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

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

九、货币信贷增势平稳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狭义货币(M1)余额34.81万亿元,增长3.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03万亿元,增长2.9%。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13.86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7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890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9.48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08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8598亿元。

十、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总的来看,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来源:统计局网站)


湖北粮食总产目标 今年将再增3亿斤

   2015-01-21 09:44 来源:中华粮网

从湖北省农业工作会上获悉,今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目标敲定,粮食总产在去年516.83亿斤的基础上再增3亿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

2014年全省农业成果累累,粮食总产十一连增,增幅居全国第五,农村常住居民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7179元,同比增长12.3%,油菜籽和淡水产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继续巩固。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省农业部门将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线,从以下方面着力:因地制宜发展双季稻、再生稻和“早籼晚粳”,重点推进水稻、小麦、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持800万亩蔬菜保有量,持续做大做强河蟹、小龙虾、鳝鳅三个百亿元产业;启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构建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重点培植500个示范家庭农场、500个示范合作社,相关项目连续3年跟踪支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收购

   2015-01-21 08:52 来源:中华粮网

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市场面临哪些新形势?如何创新粮食收购模式和经营方式,实现提质增效?未来,粮食主产区如何缓解仓容压力,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粮食收储面临三大压力

寒冬时节,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粮库,粮食传送带正把粮食输送到仓储库。“2014年的粮食不好收,往年一天能拉两车,现在两三天时间才能收一车。”粮食经纪人朱俊华对记者说。

2014年以来,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等政策的支撑下,主产区种粮抓粮和农民进行粮食生产都保持了很好的积极性,但是现在我们的粮食收储压力和资金压力确实不小。”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市场面临着三大矛盾,“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三是适度进口粮食与影响国内市场的矛盾。”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收购

虽然冬季是东北的农闲季节,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山前村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却闲不住,他正在为合作社增加粮食烘干和收储设备忙碌着。“像我们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储备设施后,不仅能够减轻粮食收储企业的压力,而且也能减少粮食损失风险,确保颗粒归仓。”薛耀辉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当前,走出政策性收储困境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推动粮食储备多元化,在鼓励中央和地方储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应多鼓励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进入粮食储备市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认为。

专家表示,确保储粮安全,首先要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往年库存。为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还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

延伸产业链实现“食”“粮”并进

丰收后,江西宁都县长胜镇种粮大户赖明生高兴地说:“我们是丰泽米业的基地,只管种,不愁卖,轻松又安心。”如今,发展粮食深加工让困扰宁都种粮农民多年的卖粮难问题迎刃而解。

“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粮食行业必须走改革转型、创新发展之路。”任正晓说,粮食部门要彻底转变“坐等收粮、坐店卖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开辟行业发展新路径。要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食”“粮”并进,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国际视野,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融合上展示新作为。(来源:光明网)


食用油降价促销 原料价格下跌是主因

   2015-01-19 08:38  来源:南方日报

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多力等多个品牌展开了降价促销。记者注意到,某大品牌5升的5S压榨一级花生油原价153元,现在售价140元,降价幅度为8%;某品牌5升的葵花籽油,原价是89.5元,现在售价为69.5元,降价幅度超过20%;某品牌调和油5升原价56.9元,现价49.9元……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品牌的食用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广州某超市的一名食用油销售人员表示,这一波降价潮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去年12月各大品牌就开始搞活动。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有的商场从15日一直促销到25日,时间长达一个月。虽然没有出现买一送一的活动(原绑定的除外),但有商店负责人表示,买食用油将赠送面条之类的小商品。

除了桶装食用油,散装食用油的价格也出现下降,不过波动相对较校在集贸市场的某粮油批发店内,记者就食用油降价话题询问一些店主,但都不愿正面回答,只是称价格稍微有些下降,并没有太多变化,且销量与往年差别不大。

进口原料价格下跌是主因

据了解,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下跌是食用油降价的主因。去年12月份南美主产区天气整体良好,降雨充分,美国大豆丰收前景及国内豆粕供货充裕对豆油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船期问题,部分去年10月应到港的大豆推迟至11月到港,加之厂商持续采购,1112月大豆到港量高于此前预计,11月大豆到港接近700万吨,12月大豆到港达到750万吨左右,今年1月的进口量亦将保持高位。

上述粮食系统人士表示,去年1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量创下历史最高,目前的食用油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加上消费者正处于理性阶段,导致市场供应的食用油量大于市场所求,食用油价格出现下调。餐饮业用油大量减少也是抑制食用油价格的原因。

据悉,在油脂消费中,餐饮业用油带来的增幅是最大的,但目前餐饮业消费遭到较大冲击,这也拉低了食用油的消费量。再加上现在的消费者消费理念习惯发生改变,消费越来越理性,更注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油的整体价格。


临储菜油底价揭晓,需求低迷成交偏低

   2015-1-21 15:34:50

上周我中心微信发布了一条信息《市场关注:下周临储菜籽油拍卖试水》提到:本周三国家临储菜籽油竞价销售的关注点均集中到了销售底价的确定,今天上午这一底价终于揭晓——5800/吨,价格比我们预先估计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接受价格6000/吨左右要低,这与上一次2013427日~67日湖北国家临储菜籽油竞价销售的10400/吨的起拍价,下调了4600/吨,降幅超过了四成(笔者注:销售标的均为2010产四级菜籽油)。

  但出乎意料的是,与上次临储菜籽油销售相比,交易客户门槛(由油脂加工企业扩大为粮油经营企业)、购买量上限以及购买用途的三个“放开”,再加上大幅下降的起拍价并没有带来市场的积极回应,15.42%的成交率、成交的1000吨还全部以底价成交,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菜籽油市场整体需求不振,油脂企业加工利润偏低,加上本次拍卖的菜籽油加工出厂还需增加400/吨左右的精炼成本,考虑多方因素,多数买家对近期菜籽油拍卖仍然持观望态度,其中也不乏对菜籽油后期价格继续看跌的心态。

  展望后市,国家是否会在试水销售安徽临储油后继续开展湖北、湖南、江西等菜籽油主产区的临储油竞价销售,销售底价是否继续保持5800/吨,还是再有所调低,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有点可以预测的是,在当前国内国际食用油差价日趋拉大、国内食用油供应宽松的大背景下,陈年国储菜籽油的销售不容乐观。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2015-01-22 08:37   来源:中华粮网

2014年,我国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在全国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改革试点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实际操作中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评估专家组有关专家。

专家认为,目前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各市场主体基本适应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各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关键是要抓紧把补贴资金精确兑付到棉花种植者,下一步应立足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大局,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完善操作办法、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棉花加工领域出现资源优化整合“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一个突出成效是理顺了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籽棉价格、皮棉价格和国际棉价协同性明显增强,各市场主体市场意识明显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刘宇副研究员认为,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

据介绍,在2013年实施临储政策时,几乎所有的皮棉都进了国储,籽棉收购价格波动幅度仅为每公斤几毛钱。改革后,加工企业直接和纺织企业对接,皮棉市场买方和卖方数量众多,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皮棉市场价格开始形成。籽棉收购价格也随着局地供求关系、国内外皮棉期现货价格同步波动,目前的波动幅度已经超过1/公斤。刘宇认为,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一情况下,新疆没有出现大范围惜售,棉花购销各环节的协调运行机制正在逐步适应改革需要。

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二个成效是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2014年棉花价格由市场形成,加上政府对棉企用新疆棉、纱分别给予500/吨、1000/吨的运费补贴,纺织企业生产原料成本大幅下跌,经营状况普遍好转。有数据显示,2014110月,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倍多,新增就业4万余人。另据海关进口棉纱数据,从20144月份起进口量开始下降,国产棉纱使用量增加。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初步建立促进了棉花加工领域的资源优化整合。“加工企业要自己寻找买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这对优化资源配置来说是好事。”刘宇表示。此外,新疆自治区在认定加工企业资质时,排除了一些信用质量不好、有拖欠农民款项和实力不强的,这也促进了资源优化整合。

当前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兑付补贴的难度加大棉花出疆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涉棉企业避险能力较差传统棉区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2014年是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第一年,专家提出,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特别关注。

首先,受新政策实施与棉花受灾影响叠加等影响,兑付补贴的难度加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分析:一是由于今年籽棉收购价格低、部分地区因灾减产,加上部分地区棉农惜售,卖棉收入减少。二是棉花人工成本上涨,部分地区因灾复播使每亩约增加成本200元;拾花费上涨明显,部分地区“二茬花”、“霜后花”拾花费已逼近3/公斤。三是个体售价与市场均价的差距导致棉农对新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此外,皮棉销售进度较慢,轧花厂资金占用时间长、成本高,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映资金回笼慢,可能影响对职工售棉款的二次结算。

其次,棉花出疆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涉棉企业避险能力较差。往年新疆棉花每年80%以上都要运往内地,铁路部门直接与中储棉对接;改革后,轧花厂直接面向市场分散售棉,铁路运力很难组织协调。从棉花期货现货市场来看,国内企业利用期货有效管理风险相当不足,期货交易的投机性较强。

再次,传统棉区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新疆试点监测的市场价格为全疆平均价格,而北疆次优棉区由于籽棉单产低、质量较差,售价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内地棉区棉农每吨补贴2000元,棉农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调整种植结构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郜亮亮认为,如何既保证新老政策、新老体制平稳过渡,确保传统棉区棉花面积不过快大幅缩减、棉农收入不急速下滑,又能稳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需要深入研究。

要综合施策,推进目标价格改革

尽快兑付棉农补贴资金促进新疆棉花外调和销售研究提升棉花产业的综合措施继续做好政策宣传解释以及政策总结评估相关工作。

目前,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进入补贴兑付的关键阶段。秦富表示:“关键是把补贴资金精确兑付到棉花种植者。”试点地区应当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补贴发放准备工作,重点核实好棉花交售量等数据,确保中央补贴资金到位后以最快速度精准兑付。二是处理好流转地补贴归属和二次支付售棉款问题,尽快完成种植证明调整等,确保补贴发放给实际种植者;兵团要认真梳理二次支付售棉款情况,确保两次支付及时到位。三是统筹用好补贴资金,在测算对各地州的补贴额时,要综合考虑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因灾受损等因素和阿克苏地区三种试点模式。

要采取措施促进新疆棉花外调和销售。继续加强市场调控和舆论引导,引导纺织企业增加国产棉采购,提高疆棉外运组织化程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棉花期货市场的监管,鼓励棉花加工经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提高棉花期货市场的产业关联度和期现货市场的良性互动程度。

研究提升棉花产业的综合措施。“只靠目标价格还不足以提高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如果政策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技研发与应用等跟不上,新疆棉花产业做大做强很难,特别是如果没有鼓励印染等环节的企业在新疆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疆很难分享从原料生产到服装成品销售的产业利润。”刘宇认为,应统筹新疆与内地,研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完整的棉纺产业,按照差异化原则支持新疆棉纺业发展。同时,应大力发展机采棉、推进棉花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完善棉花产销数据信息系统。

要继续做好政策宣传解释。新疆棉区应对个体售价与市场监测价的差距以及兵团场售棉款二次结算的补贴办法进行重点宣传,内地棉区要引导棉农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种植结构。

专家还建议,做好政策总结评估工作。要通过政府层面工作总结和委托第三方开展独立评估的方式,立足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大局,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进行全面系统评估。(来源:农民日报)


   湖北襄阳超额完成2014年粮食购销目标

   2015-01-21 09:48   来源:中华粮网

近日从湖北省襄阳市粮食局获悉,截至2014年12月底,该市全社会收购粮食298.1万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当年收购托市小麦101.1万吨,创历史纪录。

由于加强了政策性粮食销售,襄阳市全社会销售粮食365.4万吨,比上年增加30.1万吨,分别占湖北省粮食局、襄阳市政府下达购销任务250万吨的119%、146%,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粮食购销绝对量名列全省第一。


早稻拍卖抢得先机 常储轮出或面临挑战

   2015-01-22 10:37  来源:中华粮网

我国早籼稻年产量只有3000多万吨,是三大稻谷品种中名副其实的小兄弟。2014年国内早籼稻产量为3401万吨,比上年减产12.5万吨。当年稻谷总产量为2.06亿吨,比上年增加281.5万吨。早籼稻占稻谷总产量约六分之一。虽然早籼稻已不再是国民餐桌上的主要口粮,但因耐储藏、易保管的特性使得其依旧被作为南方地区各级储备的主要粮食品种。预计目前早籼稻正常储备总量有1000多万吨。每到上半年储备早籼稻的集中轮出时期,由于各地集中轮出的早籼稻较大,市场短期难以消化,往往导致3月份后早籼稻价格持续走低,直至新稻上市,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才能企稳回升。2013年与2014年国家先后启动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分别收购了临储早籼稻568万吨和419万吨,又相应增大了早籼稻储备轮出压力。

临储早稻拍卖先拨头筹

新年伊始,在中晚稻托市收购仍在进行的时候,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国家粮油交易中心于16-8日举行了国家临时存储稻谷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向市场销售稻谷800万吨,实际成交1529091吨,总成交率19.04%。其中早籼稻计划销售1995123吨,实际成交684536吨,成交率34.31%,成交均价2757/吨。成交率大幅高于稻谷总成交率,也大大高于同期临储粳稻3%的成交率,取得了开门红。个别省份如湖北的临储早籼稻成交率达到了51.71%,湖南也接近50%,达到了49.04%

二次拍卖遭受打击

在早籼稻良好成交的鼓励下,113日,国家再次举行了临时存储稻谷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稻谷491408吨,成交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竟然全部流拍。

临储早籼稻两次拍卖,只相差一个星期,成交情况竟然是冰火两重天,个中奥妙何在?推测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16-8日交易会上成交的粮食是获得2015年粮食进口配额的依据。为合理分配大米进口配额数量,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通过举办专场竞价交易会来作为进口配额分配的关键参考依据。由于进口大米与国内大米的巨大价差,获得了进口配额就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利润。因此16-8日成交的早籼稻有很大部分很可能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是参与交易者为了获得进口配额。如果是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参与竞拍,所成交的稻谷很可能后期还会被低价出售,造成市场新的供应压力。而年后早籼稻第二次拍卖没有和进口配额挂钩,交易底价又高于市场价,遭受市场冷淡自是情理之中。

其次,2015年临储早籼稻成交量已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在16-8日的交易会上,早籼稻计划销售1995123吨,实际成交684536吨。这个成交量远远大于2014年全年的临储早籼稻拍卖成交量。据统计,2014年国家共向市场投放政策性临储早籼稻486.04万吨,成交12.27万吨。新年第一场交易会上临储早籼稻成交量较去年一年成交量的五倍还多。因此,市场消化这部分早稻谷预计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第二场交易会临储早籼稻流拍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16-8日的交易会上,临储早籼稻投放省份有江西、安徽、湖南与湖北,基本上有2013年临储早籼稻库存的省份均有投放,相应的需求也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因此,在第二场交易会投放省份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没有新的增量需求介入,成交自然难以理想。

第四,从时间上推断,16-8日的交易会上成交的稻谷在年前尚有可能加工成大米后进入市场进行转化,而113日成交的早籼稻则相对较为困难。原因是早籼稻主要作为工业用粮(如味精),其进入终端市场的环节较作为口粮的中晚米要多一些,相应的转化时间也有所增加。

常储早籼稻轮出或将面临挑战

在临时存储早籼稻大举轮出的同时,中央储备、省级储备、市县级储备等各级储备的早籼稻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轮换计划。由于早籼稻的收购季节在夏季,因此各级储备早籼稻轮出往往集中在上半年,且一般从3月份开始出库量开始增大。正常储备轮出与国家临储出库有所不同。正常储备的稻谷轮换计划一经制定,一般均要求完成,否则当年的储备轮入势将受到影响。而临储由于轮出后无需轮入,轮出时间相对灵活。由于正常储备轮出的计划性较强,在今年早籼稻轮出量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上半年储备早籼稻轮出或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是竞争将较以往更为激烈。早籼稻在稻谷三大品种中属于小兄弟,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每年上半年储备轮出量也就几百万吨。如2012年早籼稻至9月底国有企业收购量为587万吨,即使全部是储备轮入,按照11轮入,倒推过去,2012年上半年储备早籼稻轮出量也不过500多万吨。而今年新年伊始就拍卖出库了68万吨临储早籼稻,约占上半年轮出早籼稻数量的一成多,增量供应增加十分明显。同时,由于国家对粮食安全重视程度提高,近几年来粮食储备增加较快,相应轮出规模也将增加,有可能导致集中轮出的储备早籼稻增加。另外,去年因市场行情不好,早籼稻行情随着储备轮出量的不断增加而持续回落。20146月底,2011年产陈早稻出库价格每吨跌至220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低于2100元。由于价格回落过快,导致部分地区储备早籼稻轮出受阻,不得不调整至2015年出库,这也将导致2015年早籼稻轮出量增加,可能将加剧竞争。

二是进口大米冲击依旧较大。据监测,2015年元月初,国内市场上进口大米在南方港口报价约3200-3300/吨,而国产普通早籼米南方批发价格在3700-3900/吨,价差约600/吨,进口大米的利润依然较为丰厚。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预计大米进口量难以下降。由于进口大米很大一部分用于工业用粮。因此,早籼米仍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也将给储备早籼稻轮出增加困难。

三是储备轮出时间将较往年更紧。由于马年增加了一个闰月,羊年春节到来已是219日,较去年春节迟了半个多月。2015年元宵过后已是3月份了,将很快进入储备早籼稻轮出高峰。由于出库时间有所缩短,预计储备早籼稻轮出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将有所增加。

在早籼稻市场容量有限,供应增加和轮出时间相对较紧等因素的重压下,预计2015年上半年储备早籼稻轮出将面临较大的挑战,集中轮出期到来后储备早籼稻出库价格不排除出现持续走弱的可能。


临储麦成交区域间冷热不一 美农业部报告利空国际麦价

2015-01-19 11:19  来源:中华粮网

摘要:国家临储小麦在停拍2周后其整体成交情况呈现“量增价升”格局,但区域间成交情况冷热不一;国内麦价整体以弱势运行为主,需求端乏力制约麦价走势。受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以及出口需求疲软施压,国际小麦市场行情弱势走低。

一、 国内麦价弱势运行 强麦期价上涨

由于下游消费需求并未有明显改观,面粉市场依旧延续“旺季不旺”格局,面粉加工企业加大小麦采购力度的意愿不强。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延续弱势运行态势,麦价下跌10-20元/吨;市场购销较为清淡。江苏地区2014年产普通红小麦安宁港海轮平舱价报2540-2560元/吨左右,普通白小麦安宁港海轮平舱价报2540-2560元/吨。安徽地区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411.2元/吨,出库均价2451.4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格254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格256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格2600元/吨。截至1月16日,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1505合约期价报收于2662元/吨,较1月9日的2637元/吨,上涨25元/吨,涨幅0.95%,期间最高价2670元/吨,最低价2627元/吨。

二、临储麦投放量下降 成交情况“量增价涨”

经过小麦专项拍卖,湖北、安徽以及河南地区2014年以前产的临储小麦所剩数量不多,加之其2014年产小麦尚未投放市场,这使得国家临储小麦在停拍2周后其粮源投放量较前期明显下降,但整体成交情况呈现“量增价涨”格局。2015年1月13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粮源投放数量69.1584万吨,实际成交数量30.7818万吨,平均成交率44.51%;成交均价2434.53元/吨.相比之下,2014年12月23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粮源投放数量为137.7161万吨,实际成交数量21.6266万吨,平均成交率15.70%;成交均价2431.34元/吨。从国家临储小麦区域间的成交情况来看,其成交冷热不一,国家临储小麦实际成交主要集中在江苏地区;江苏地区计划销售2014年小麦30.4296万吨,实际成交23.6236万吨,成交率77.63%。河南地区投放粮源数量25.5206万吨,实际成交6.4795万吨,成交率25.39%;安徽地区成交率仅为6.08%,湖北地区成交率为4.82%。

三、美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 国际麦价承压走低

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1月供需报告显示,2014/15年度全球小麦结转库存上调至1.96亿吨,高于上月预估的1.949亿吨;其中美国2014/15年度小麦年末库存预估为6.87亿蒲式耳,12月预估为6.54亿蒲式耳;欧盟2014/15年度小麦产量预估为1.5551亿吨,12月预估为1.554亿吨;中国2014/15年度小麦进口预估为150万吨,12月预估为170万吨。埃及供应部长表示国内小麦库存可以支持到五月初,埃及计划在下一年度将国营机构进口小麦的数量削减到400到450万吨。受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以及出口需求疲软施压,国际麦价承压弱势走低。截至1月16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3月合约期价报收于531.25美分/蒲式耳,较1月9日的563美分/蒲式耳,下跌31.75美分/蒲式耳,跌幅5.64%,期间最高价567美分/蒲式耳,最低价528美分/蒲式耳。截至1月中旬,3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25.1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17元/吨,比去年同期下跌300元/吨;相比之下,2014年江苏产普通红小麦南方销区到港报价2600-2630元/吨。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2014年12月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37万吨;1-12月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总量为1951万吨;2013年同期累计为1458万吨,同比增加33.8%。

四、政策性粮源库存压力凸显 麦价后市走势不乐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5%,连续4个月徘徊在“1时代”;CPI维持低位,PPI降幅扩大,显示国内通缩压力正在加大,经济增长仍然疲软,总需求低迷。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的粮食收购量首次突破7000亿斤,总量达7298亿斤,同比增加409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2478亿斤,同比增加814亿斤。当前国内政策性粮源库存压力凸显,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引发总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麦市供需格局的改善需要时间来消化,国家临储进口小麦投放市场将进一步挤压麦市,麦价后市走势难言乐观,区间弱势波动仍将是主基调。


玉米市场“政策市”特征依旧

2015-01-20 09:38 来源:中华粮网

1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政策市”特征依旧,其价格涨跌互现。其中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在临储玉米托市收购政策支撑下继续保持坚挺运行。华北产区玉米大量上市,但水分含量偏高促使其价格持续偏弱。南北港口因临储收购进度加快提振其价格小幅上涨。与此同时,在本轮与配额挂钩的临储玉米拍卖结束之后,国内玉米市场焦点再度回归至临储玉米收购进度,此外,华北粮价持续走软引发“倒流”的苗头也使得市场关注当地粮价何时触底反弹。国际市场方面,由于大量资金外流及美元汇率走强,其价格持续下跌。

一、国内市场

(一)收购情况

1、东北产区:当前,临储玉米入库速度明显加快。受此影响,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继续保持坚挺向上,特别是部分深加工企业继续上调收购价,幅度30-50元/吨不等。同时,贸易商谨慎心态稍有改观,采购囤货现象增加。

截止目前,长春大成新产三等玉米挂牌价2170(单位:元/吨,下同),与上周末持平;松原嘉吉2150,涨50;中粮公主岭2140,持平;四平天成2220,持平;吉林燃料乙醇2140,持平;中粮榆树2100,持平。中粮肇东2020,涨30;青冈龙凤2100,涨40;通辽玉王2200,持平。

2、华北产区:当前,华北地区玉米大量上市,但水分仍然偏高,多在18%左右,而16%以内水分的玉米较少。高水分玉米不受加工企业青睐,且上市量较大,因此企业不断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尤其山东大面积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元旦后山东地区玉米价格累计下降幅度50-70元/吨,去年12月以来累计下降幅度达160元/吨。

截止目前,山东寿光金玉米2144,较上周末下跌50;滨州西王2230,跌60;盛泰药业2170,跌58;英轩酒精2250,跌20。

3、南北港口:近期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小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临储收购进展加快提振了东北产区玉米价格;二是由于此前南北港口玉米价格疲软,玉米到货量下降,促使南北方港口玉米库存下滑,进而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

截止目前,辽宁锦州港14.5%水分玉米收购价2270-2280,理论平仓价2320-2340,较上周末上涨10;鲅鱼圈2275-2280,理论平仓价2320-2340,均较上周末上涨10。广东深圳港口14.5%水分优质玉米成交价格为2420-2430,质量偏差的玉米价格为2370-2390,均较上周末上涨10。

(二)影响因素

1、玉米收购进度明显加快。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月15日,河北、黑龙江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658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8万吨。分产区来看,东北及华北地区玉米整体收购进度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区域变化明显,尤其黑龙江地区收购进度显著偏快。截至1月10日,东北4省区整体收购进度已经达到50%。其中黑龙江地区收购进度估计达到68%,比前5日增加1成,比上年同期偏快近2成。其他地区尽管近来收购进度明显加快,仍不同程度慢于去年。估计吉林省和辽宁地区收购进度分别达到47%和53%,比上年偏慢7-8个百分点,内蒙古地区为33%,偏慢4个百分点。华北地区整体收购进度与上年基本持平,各省区收购进度与上年变化也不大。河北、河南和山东收购进度分别为22%、24%和32%,与上年相比上下波动仅1-2个百分点。

当前玉米收购进度明显加快,主要是由于玉米临储收购进展迅速。截至1月10日,我国临储收购玉米总量已超2200万吨,已经接近上年同期的水平。近半个月以来,平均每日临储收购量约10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黑龙江的临储收购进度已经明显超过上年。1月是历年临储收购的高峰期,照此进度,短期内临储收购总量有望超过上年同期,至1月底有望突破4000万吨。

2、华北玉米初现“倒流”迹象。与东北产区相比,除了市场整体消费不济之外,目前华北玉米面临两大不利因素:一是缺乏临储政策支撑;二是农民售粮进度不及东北较去年明显加快。受此影响,近期以来,华北产区玉米价格跌势意犹未尽。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目前华北产区玉米价格不仅局部跌破去年同期,河北、山东多地玉米装车价格维持在2100元/吨附近,其销往华南地区数量有增加趋势,河北少部分粮源更是开始“倒流”东北港口,赚取差价。我们认为,若此趋势持续,可能加速华北产区玉米消耗,其价格底部区间也将显现,重点关注当地农户玉米销售进度。

二、国际市场

近期,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原因是大量资金回流能源市场及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导致其价格出现下跌。不过,美国农业部发布的1月份供需数据略微利好,一定程度制约其价格下跌空间。

截至1月16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3月合约价格为3.87美元/蒲式耳(折合人民币932元/吨),较上周末下跌3.25%;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79.9美元/吨,合人民币1101元/吨,较上周末下跌34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594元/吨,较上周末下跌46元/吨,比去年同期跌400元/吨。

当前,美国农业部发布的1月份供需数据略微利好,因为美国2014年玉米的最终产量数据下调到了142.16亿蒲式耳,低于上月预测的144.07亿蒲式耳。2014/15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预测数据也下调至18.77亿蒲式耳,低于上月预测的19.98亿蒲式耳,不过仍是历史最高纪录,意味着美国玉米供应依然庞大。

三、后期走势分析

对于后期市场走势,分析认为,随着国内饲料企业有关进口玉米“配额争夺战”的结束,国内玉米市场焦点再度转向东北临储玉米收购进度对市场的利多支撑,但鉴于春节前后国内饲料养殖消费将进入传统淡季,二季度国内进口谷物到货量增加,中国玉米整体库存压力依旧,为此短期不宜过分看好。预计后期东北玉米市场坚挺行情可期,南方销区粮价有望弱势反弹,华北产区农户售粮进度需要持续关注期待价格见底之时。


大宗商品熊样难改 机构看多油料和软商品

2015-01-22 9: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由上海证券报近期对17家期货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进行的2015年第一季度大宗商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大宗商品行情黯淡,“内外交困”的局面在2015年仍然难以得到改善。

  多数机构预期2015年一季度经济整体增速下行,经济数据将低位运行。不过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依然不变,超过八成的机构对于降息和降准预期较浓,预计经济运行节奏“前低后高”。此外,半数以上机构看空地产行业,认为房地产市场大面积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与此同时,美元指数牛市、原油崩盘等外围因素都不利于大宗商品的未来走势,这一特征还将在2015年延续。

  从板块和品种来看,原油下跌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拖累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尤其是塑料、PTA等与原油相关的能源化工品种难逃厄运。此外,有色金属中的铜和部分黑色商品走势偏弱,而贵金属价格短期内有望出现阶段性反弹,农产品受基本面支撑走势有望强于工业品。

  看多油料和软商品

  相较工业品,机构普遍对农产品保持乐观。调查结果显示,29%的机构认为软商品基本面利多因素最大,21%的机构认为油料油脂基本面利多因素最大,这两类商品成为多头最为青睐的商品类别。

  调查结果还显示,29%的机构看多软商品,26%的机构看多油料油脂商品。从具体品种来看,有10%的机构选择一季度应做多棕榈油。

  新湖期货指出,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四季度国内外植物油需求复苏、美豆丰产压力消化、南美大豆播种天气炒作时间窗口打开、棕榈油高产季结束以及中国油脂供应下降、国内终端渠道库存偏低等利多因素在后期产生共振,国内外油脂市场有望迎来一波较好的反弹行情。

  另有8%的机构选择一季度应做多白糖。机构表示,从基本面来看,食糖将由供需过剩转向供需平衡或不足,春节前后的备货需求启动利好期糖价格。

  商品配置组合:择“农”弃“工

这是绝大部分机构在商品熊市中推荐的最佳投资组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家以上的机构推荐一季度做多农产品并做空工业品的商品配置组合,基本延续去年以来的观点。工业品方面,主要抛空和原油相关的能化商品,如PTA、聚丙烯。

一家受访机构表示,原油下跌引发的大宗资产价格走低和美股高位震荡加剧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高,对冲避险需求走高。多头宜在贵金属和有明显成本支撑的软商品上配置,而空头配置资产定价仍高的有色金属和石化类品种。


国务院:鼓励粮企利用期市避险

2015-01-23 08:54  来源:中华粮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全面部署。《意见》中指出,鼓励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在粮食生产、流通、贸易和需求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粮食经营企业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有效金融工具。”大连某粮食企业负责人朱雷表示。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已上市玉米、小麦、大豆、稻谷以及玉米淀粉、豆油等粮食及粮食深加工品种,中粮、中储粮以及北大荒等国有大型粮食生产、流通、贸易企业均大规模参与国内期货市场。

“《意见》的出台会促使国内大型粮食企业进一步提高对期货市场的参与度,这也有助于期、现货市场联动性的增强。”朱雷认为。

他同时表示,国内相关期货品种在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种植者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和种植成本来计算利润,选择种植品种,并根据期货价格走势来销售余粮,期货市场价格体系已经成为他们种粮、售粮的重要参考。

此外,《意见》还强调了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一是要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二是要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抓好粮食收购,努力提高种粮比较收益,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三是要落实和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储备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良好、调用高效。四是要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粮食物流网络,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五是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发展新型粮食流通主体,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发挥加工转化对粮食供求的调节作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六是要完善区域粮食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粮食监测预警,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七是要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源头治理,落实监管责任。八是要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引导城乡居民健康消费。问题,在选择到一个新市场交易之前,西方投资者要先看到该市场的流动性,但流动性往往又是由投资者本身提供,所以目前还不好判断。(来源:期货日报)


海关:打击粮食走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15-01-19 08:29   来源:海关总署

2014年,全国海关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打击农产品走私“绿风”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对走私农产品违法犯罪活动实施打击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粮食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粮食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近年来,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在采取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在流通方面也采取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在部分主产区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部分玉米、油菜籽主产区实行了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二是通过公开竞价拍卖政策性粮食等方式,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引导粮食市场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三是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体系,通过储备粮油吞吐调节粮食市场。四是引导和鼓励产销区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粮食的区域平衡。五是建立了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供应体系,保证在自然灾害、市场异常波动等特殊情况下的粮食应急保供需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粮食连续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内粮食产需总量基本平衡,库存较为充裕,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大米等粮食走私不仅是偷逃国家税收的违法行为,也会对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对国内市场粮价造成冲击。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比较明显,走私的粮食价格偷逃国家税收,入境后成本更低,对国内粮食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加大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导致国内原粮和成品粮价格倒挂、产区和销区价格倒挂等问题,扰乱了国内粮食市场正常流通秩序,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区域间有序流通,对国内粮食加工企业正常经营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二是影响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目前国内玉米、稻谷呈现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特征。走私粮食不纳入进口统计,大量走私粮食入境会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大主产区收储压力,影响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效果。三是对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走私入境的粮食没有经过必要的检验检疫,在质量和卫生安全方面没有保障,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打击粮食走私对于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最大大米出口国地位之变看粮食政策

2015-01-21 09:26  来源:中华粮网

作为世界各国人民的主食之一,大米出口一直广为人们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争夺大米出口大国地位成为了大米主产国尤为关注的问题。

曾经长期占据世界大米出口市场第一把交椅的泰国,从2012年年开始被印度所取代。2012年印度的大米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25万吨,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2013年又独占鳌头,而泰国则跌至世界第三。

令人眼花缭乱的,是2014年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2014年泰国大米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80万吨,重新夺回第一大米出口国的位置。

大米出口数量的变化,不仅折射了当今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激烈,更显示出各国粮食政策应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变化。

泰国一度失去最大大米出口国地位,是由于当时执政的英拉政府实施不适当的大米“典押政策”,以大大高出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大米,导致一直畅销的泰国大米失去了价格的竞争优势。而其他周边国家如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却审时度势,乘虚而入,成功地抢占市场。

在各国竞争大米出口市场之时,中国无疑成为了头号目标。1998年,中国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大米出口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在过去三年里,中国却变成了大米的净进口国,从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积极采购。中国2012年进口大米290万吨,2013年进口了224万吨,20141-11月进口大米223.569万吨,同比增加19.946万吨,增幅9.8%。至此,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进口国。

世界各主产国家的大米之所以纷纷出口到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大米远比我国国产大米价格低廉。从目前情况看,进口大米一般要比国产大米低30%左右。对于大米这样人民日常的必需品,不要说低30%,就是每市斤低两分钱,就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我国大米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与我们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密切相关。我国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2004年开始在粮食主产区对重要的粮食品种,如稻谷、小麦等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价格确实起到了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正面效应。但是,前些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提价机制过于僵化。每年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给农民粮食收购价格连年上涨的信号。但是,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作法,很快显现出诸多弊端。粮食上涨的因素或多或少地被物价上涨抵消;远远高于市场价的最低收购价,导致国家越来越频繁地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政策市带来国家收购的粮食越积越多,不但销售不畅,而且国库爆满,不得不投入巨资建设1000亿斤新粮库;大大低于国产粮食的外国粮食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国内大量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停产、破产的边缘挣扎;长此下去,更加恶性的循环将接连而至。

泰国之所以在失去第一大大米出口国位置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重新归委,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泰国善于吸取教训,迅速调整政策,以国际市场能够接受的价位,顺利地将积压的库存消化。

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到了新的转折点。我们应从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数量与质量和效益并重上来。

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要及时调整粮食政策。除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外,更要在粮食价格方面做文章。

2015年起,国家已经明确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在2014年水平,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在粮食价格改革方面的决心。但是,作为涉及几亿农民利益、全国人民主食和粮食安全的大问题,粮食价格改革还要更进一步深化。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大豆、棉花目标价格的改革已经探索了新路。我们希望将新路探好,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开花结果。果真如此,我国粮食市场将与世界粮食市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