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4年34期)
2014/12/18 07:54: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农业部:中国不会大规模进口粮食

2014-12-08 08:32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然而,进口粮食每年也在增加。有人担心中国需求会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对此,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他说,今后中国可能还要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品种,但是谷物进口不会大幅增加,所以“中国粮食威胁论”是不存在的。

进口粮食连年增加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也是消费大国。据统计,2003年起,中国粮食生产掀开“十一连增”的序幕,当年产量和消费量勉强相称,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到2013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01亿吨,比2003年增加了1.4亿吨,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增加,达到425公斤。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从粮食净出口大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到2012年,中国净进口粮食7000多万吨,不过两年,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90%。现在,粮食进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品种调剂变为今天的必要补充,已从进口几亿美元上升到几百亿美元。

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常态化。统计显示,过去3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翻倍增长。玉米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小麦进口达368.9万吨,大米则达到231.6万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提速,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

满足市场多样需求

进口粮食连年增加,并非中国出现粮荒,而是有市场原因。我国目前完全有能力实现主粮的自给自足,如果再加上庞大的收储数量,整体供给可谓宽松,主粮进口量大增并非是因为国内供求结构失衡。

专家指出,从更广大的海外市场进口粮食,能满足当前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据了解,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中的低端品种产量占比较大,优质、高端品种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均偏低,因此国内高端消费需求的粮食主要依赖进口。

海关总署有关人士分析称,谷物进口量快速增加,因为国内需求旺盛。目前国内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对豆粕等饲料需求持续增加。进口小麦的增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国产小麦的品质不及进口小麦,进口小麦添加在制粉中可以提高面粉的品质。进口玉米主要用作饲料。进口稻米多为价格较低的普通白米和碎米,主要为了满足工业需求。

进口粮食增加还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优惠于国内市场。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比中国低,同时还为了满足中国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也需要适当进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调剂。”毕美家分析说。

进口虽增长总量不大

中国连年增加粮食进口引发国际担忧,“中国将从其他国家抢粮”之说随之出现。对此,毕美家指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是比较低的。“中国不会到国际市场上去过多地采购谷物,因为中国的战略就是保证基本自给。”毕美家强调。

“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世界的粮食贸易量是有限的。据了解,目前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在5000亿斤到6000亿斤,这个贸易量不足中国粮食需求的一半,大米的贸易量是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4。”毕美家说。

中国在粮食问题上的思路是不依赖外界,坚持自力。毕美家介绍说,去年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核心要义是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个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思路。

“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毕美家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牢固夯实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有政策的支撑、科技的支撑、基础设施的支撑,特别是确保耕地的红线,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粮食增收遭遇多重瓶颈

2014-12-09 08:44   来源:中华粮网

“东北黑土地正面临日趋板结、可耕性变差的问题。东北黑土地原来有一米厚土层,现在只有40厘米至60厘米,松辽平原上一锹下去见黄土的‘破皮黄’地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要知道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市场的“大粮仓”和“稳压器”作用日益凸显。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粮食生产:在生产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难抗大灾,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连年下降;在体制层面,粮食主产区地方财力支持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风险保障水平低,一些政策掣肘粮食生产;在粮食流通方面,由于国际粮食低价冲击和国内托市市场扭曲,东北粮食价格倒挂,地方存储压力增大,未来通过高粮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日益增大。

基础欠账多难抗大灾 黑土地“一年退化一厘米”

今年秋季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辽宁省近13作物受灾或面临绝收,吉林农安、公主岭等10个产粮大县也发生大旱,部分地块绝收。而在去年夏秋季节东北爆发了特大洪灾,仅黑龙江省就有30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频发的自然灾害已对东北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拥有耕地面积约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6%,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提供的数据显示,处于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份,自足之外尚有余的仅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5个省份,剩下8个主产省份趋于实现自身平衡,缺粮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省份。

“农业基础设施差,农田抗灾能力薄弱,这是未来五年威胁东北粮食生产的最大不利因素。”吉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举例,吉林大多数灌区工程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备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损。目前吉林中西部旱区仅有23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抗旱工程设施少直接影响了今年抗旱。

去年遭受特大洪灾的黑龙江省堤防工程基础薄弱,一些大江大河堤防甚至还有土堤、民堤,抵御洪水能力只有十几年一遇。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侯百君说,全省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两万公里,已治理的河段仅8000公里。记者从东北三省部分县市了解到,一些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涝区,由于工程建筑物不配套,排涝标准低,经常因排水不畅引发内涝,粮食大幅减产。

除了防汛抗旱能力不足外,支撑东北粮食连年丰收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趋势也未停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表示,东北地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改变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将会严重威胁粮食稳产高产。生产吉林60%粮食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从建国初期的8%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黑龙江省农村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也在持续下降。

此外,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启动,“工农争地”问题也出现升级苗头。辽宁某地新区大片土地因长期闲置长满杂草。当地村民介绍,这些耕地被征收后已经撂荒四五年了。国土督察沈阳局去年在吉林一地级市督察发现,该市违法用地80宗,耕地面积就达646公顷。中华粮网首席研究员焦善伟分析,随着东北振兴战略再推进,未来五年工农争地问题恐将更突出。

部分涉农政策掣肘 农业有效保障不足

在东北,诸如贷款难、农业保险整体水平不高、农业投入也相对乏力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也影响了粮食生产。除农村金融保险和农业支持保护的制约外,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仍然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大打折扣。

每到备春耕季节,最令东北农民犯愁的一件事就是贷款难问题。一方面由于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农民经常因缺少抵押物影响贷款。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拥有巨大存量资金,因风险问题不敢放贷,“两头着急中间梗死”的症结迟迟未能破除。记者了解到,东北地区一些县市八成左右农民都依靠贷款种地,如不尽快放宽抵押范围,将极大地影响农民种粮。

随着近年东北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因灾减损的情况格外突出,农民对高保障农业保险的渴求十分迫切。黑龙江省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夏晚秋说,黑龙江省大部分市县属于“吃饭财政”,配套政策性农业保险十分困难。由于配套能力不足,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作物平均保额仅为150元左右,只有直接物化成本的20%至40%,农业保险整体风险保障水平不高。

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农业投入也相对乏力。东北三省一些地方干部介绍称,取消义务工、积累工后,没有针对如何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配套政策,长久以往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成威胁。“而一事一议”往往议而不决,需要农民掏钱的事总议不成,特别是跨村、跨乡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很难组织。“本来基础设施就差,未来五年再缺乏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将更大。”

除了农村金融保险和农业支持保护的制约外,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仍不健全,很多好的农业技术不能及时推广下去。辽宁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多位专家介绍,一些乡镇农技推广站已名存实亡,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非常少,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在“最后一公里”失灵。此外,当前很多科研院所的技术推广人员不愿到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未来五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将大打折扣。

粮食价格倒挂 种粮积极性难保

记者采访发现,因近年粮食价格持续上升,农民普遍预期未来粮价看涨,但面对国际低粮价冲击和国内供给充足的双重影响,未来通过维持高粮价保护种粮积极性的难度日益增大。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辽宁省朝阳市粮储库经理刘国江等人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玉米种植大国今年将再迎丰收,国际粮价面临下行压力。而在国内托市形成的高粮价不具有可持续性。

中华粮网首席研究员焦善伟说,受国际粮食连续丰收影响,国内粮价在2012年就已经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及时启动了玉米临时收储和水稻托市收购,保护性的收储价格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浮。“由于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供需状况近年未发生大变,临时的保护性政策变成了长期政策,造成国内粮价长期偏离市场价格。”

这种不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恶化了粮食市场预期。“我国玉米临储去年最高时达到7000万吨,经过拍卖后,今年可能仍有四五千万吨,随时可能冲低市场价格。”刘国江说,今年粮食市场价格或继续走低,国内政策托市已经进退维谷,靠高粮价带动的农民种粮积极性恐难维持。

由于托市价格长期高于市场价,粮商普遍空仓观望,粮食源源不断涌入国储库,大大增加了仓储风险。黑龙江省20132014粮食年度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粮600亿公斤左右,库存接近全省最大储粮能力,今年新粮一度有三四百亿公斤的缺口。“吉林省粮食库存也一度沟满壕平。”吉林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收储能力、接收发运能力、烘干能力主要是“十五”时期以前形成的,有些设施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与当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不适应,未来粮食产量要是继续增加,存储压力将更大。(来源:经济参考报)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706.56亿斤

2014-12-08 08:21   来源:中国吉林网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突出发展‘六型’农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各项改革,是实现今年抗灾夺丰收的关键。”在分析今年粮食丰收形势时,吉林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14年粮食产量的公告表明,今年吉林省粮食单产达到941.96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8斤/亩高出223.96斤/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粮食播种面积7501.10万亩,比上年增加316.2万亩,同比增长4.4%,由上年的全国第10位晋升为第9位。

在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地干旱等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主要依靠 “六个落实、两个确保”的措施。今年,全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播种面积全部落实,粮食作物7821万亩,其中玉米5941.5万亩,比上年增加43.5万亩,水稻1182万亩;资金物资落实到位,筹集春耕生产资金208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元,投入底化肥559万标吨。玉米种子2.32亿斤;测土施肥、生物防螟、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等重大技术落实,建设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25个,“高光效”示范面积500万亩;强化农资监管落实,通过检查农资企业、整顿市场、捣毁制假黑窝点等行动,净化农资市场;抗灾物资、设施设备、应急预案等准备充分,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5.3亿元,浇灌面积808.3万亩,农业保险投保167万户,参保300万公顷,保费总额7.2亿元。此外,引导农民确保把地种在适播期,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齐苗壮苗。通过人工增雨、抗旱打井等抗灾措施及时缓解和解除旱情,确保抗灾夺丰收取得胜利。

园艺特产业也在加快发展。据了解,我省通过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生产规模得到科学调控,人参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人参全产业链开发取得新进展。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速,形成了延边、吉林地区以发展黑木耳为主,通化、白山地区以香菇为主,中西部平原区以平菇、金针菇等鲜食品种为主的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方面,争取到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21个,设施蔬菜标准园总数达到103个,全年蔬菜产量预计达到1200万吨;通过扶持长白山优质种蛙繁育基地、标准化封沟养蛙示范基地、长白山林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建设。林蛙养殖呈现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全年林蛙回捕商品量预计达到4.8亿只,同比增长6.7%。据统计,全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5%。

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全省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继续保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预计实现45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

一年来,全省各地在抓好产业增收、政策增收和财产增收的同时,积极开拓劳务增收门路。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3万人,同比增长0.5%;农民劳务总收入446.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115元,同比增长17.0%。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4.12元、5279元和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5%和11.5%,平均增幅达到13.37%,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1万元。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我省制定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项建设,选定41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现已落实各类项目868个。

按照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由省农委牵头负责的14项和配合完成的8项改革重点任务,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良好开局。今年,吉林省扩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共启动919个省级试点村,试点面积达到847.7万亩。抓住确权机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试点。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已发放贷款49笔1649万元。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建设8个重点项目。今年吉林省争取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同比增长20%,资金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方面,通过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惠农信息“进村入户”,信息惠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化服务方式已在13个县市开通,预计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农民节本增效12亿元,每年少投入肥料6万吨。支农资金使用方式也在酝酿重大创新。据介绍,吉林省抓住国家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意见的契机,准备设立“吉林省农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注入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跟进,有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今年云南全年粮食产量达1860.7万吨

2014-12-11 08:47   来源:中华粮网

10日,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了2014年云南粮食总产量调查报告。今年全年,云南省实现粮食生产总量1860.7万吨,比2013年增加36.7万吨,增长2.01%,高于全国0.9%的增幅。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设定的粮食增产30万吨的目标责任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了全省粮食“十二五”增产1850万吨的目标任务。

稻谷播种面积减少

产量比去年减0.3%

调查报告显示,全省小麦播种面积434.4千公顷(651.6万亩),产量83.6万吨,比2013年增加3.1万吨,增长3.9%,占粮食总产量的4.5%。

全省稻谷(含早稻、中晚稻)播种面积1144.7千公顷(1717.1万亩),比2013年减少8千公顷(12万亩),产量666.1万吨,比2013年减少1.8万吨,减0.3%,占粮食总产量的35.8 %。

云南省玉米播种面积 1525.7千公顷(2288.6万亩),比2013年增加20.6千公顷(30.9万亩),产量743.3万吨,比2013年增加9.1万吨,增长1.2%,占粮食总产量的39.9%。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14年云南大部地区雨季开始偏晚,全省进入雨季的平均日期(6月2日)以及全省三分之二的气象站点进入雨季时间(6月8日)均为近5年最晚。雨季迟到影响了水稻的育秧,加之受前些年旱灾影响,部分农民对雨季持悲观预期,故将部分水田作物改为旱种,最终使得水稻小幅减产、玉米明显增产。

日照时数较历年同期偏多7%

确保云南全年粮食丰产

今年粮食较去年增产2.01%,究其原因,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专家分析称,今年光照足、水热好,气象条件与作物生长大部时段需求相匹配,确保了全年粮食丰产。

虽然全省雨季开始偏晚,但后期雨量充足,根据省气象局资料综合分析,全省虽有点状地区气候异常,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农业气象条件为中等偏上年份。特别是大春产量形成期(7月下旬—8月上旬)日照时数101小时,较历年同期偏多7%,光热条件优越。

同时,政策到位,科技发力,有效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按照“相对集中,分片包干”的原则,由云南农业厅牵头组织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职学院等单位,对全省高产创建及其他科技增粮措施实行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责任明确,考核到位。

其次是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全省完成粮食高产创建1000片,到位率100%;地膜覆盖完成1524万亩,同比增加1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4620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完成400多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完成8000万亩次,病虫害损失率小于5%,确保了当前无重大病虫害灾情发生。

农作物良种补贴发放及时、到位,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截至目前,云南已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5.8769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1.7亿元、高产创建资金5920万元。省委、省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增粮资金2.5亿元,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55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至今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69万亩,改造后增加耕地面积12.68万亩,全省高稳农田面积达到3800万亩,实现全省农民人均1亩的目标。全省目前开展的省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共有1000片,共计1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产创建就如飞机的双翼,助推云南粮食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全省粮食“十二五”增产目标任务。

数读

743.3万吨

今年全省玉米产量743.3万吨,比2013年增加9.1万吨,增长1.2%

666.1万吨

全省稻谷(含早稻、中晚稻)产量666.1万吨,比2013年减少1.8万吨,减0.3%

(来源:云南网)


主要粮食作物目标价格制改革亟待加快

2014-12-11 09:08   来源:中华粮网

为稳固未来五年东北“大粮仓”地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的数十位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粮大户建议,国家应尽早启动黑土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粮食仓储设施、物流体系建设;运用政策“杠杆”,整合使用各类惠农资金,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

养耕地重水利强化农业基础

专家认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从抓耕地质量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入手,走内涵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路子,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根本转变。

一是启动黑土地修复工程。相关专家表示,目前修复黑土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相关企业生产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差,未来通过补贴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借助企业的营销手段打开市场,解决推广难问题。此外,要强化涉农资金监管。采访中,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当前涉及耕地改造的补贴资金有限,仍经常被县级政府挪用。

二是稳定耕地面积,严厉监管和惩处耕地违法行为。中国粮网首席研究员焦善伟说,粮食主产区北移的重要原因是,南方工业化快速发展致耕地资源日益紧缺。未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启动,需守住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监管,严肃查处耕地违法行为。专家建议,要按照“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并重原则,在划定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制定质量标准,把保证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建设作为考核县级政府指标,使地方政府守“土”有责。

三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东北三省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东北的水利欠账不仅在“最后一公里”上,主干渠建设不到位也制约着农田水利的整体升级。黑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吕纯波表示,在主干渠缺失的情况下,改造毛支斗渠是不科学的。黑龙江目前已经提出,干渠没有改造的情况下,不能改造末级渠。

吉林、辽宁等地水利部门负责人建议,未来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国家应在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减少地方配套比例;其次,明确牵头部门,摸清家底,合理调配有限资金最大限度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表示,目前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均有水利建设资金,但部门间缺少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应确定牵头部门,将水利建设资金集中整合,统一规划合理确定投资重点和区域,促进农田水利设施整体升级。

打出政策“组合拳”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因土地流转价格和农业生产风险不断提升,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未来要进一步鼓励引导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强化涉农贷款和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稳步推动土地流转,促东北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陶承光表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只有实现向有能力、有实力的人的手中集中,才能有效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未来东北地区要强化资金和政策引导,继续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同时,陶承光也表示,东北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定要通过正常的土地流转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达到土地规模的“适当”集中。

切实解决涉农贷款难问题,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保障。东北地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已开始试点。专家建议,加快土地登记确权工作,搭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担保、评估、流转等中介服务平台,同步建立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此外,应扩大担保物范围试点,将林地承包经营权、拟购置农机具股权、债权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经营风险。东北农业大学保险系主任李丹介绍,黑龙江垦区推行中央财政出大头的高保障农业保险,但产粮大县因财力较弱,连低档的保险产品都不能配套到位。建议参照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方式,将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适当提升,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性,以此减轻种粮大户的经营风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效益。“粮食直补在某种程度上变为收入补贴,有地就补,变成务工补贴。”基层干部建议,今后应整合惠农资金,集中投入基本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国家应根据粮食产量增加量和商品量增加量,再给予产粮大县一部分奖励,并减少或取消其因发展粮食生产而付出的配套资金。

校正粮食价格体系构建高标准仓储设施

针对当前粮食市场价格扭曲、仓容紧张保障能力弱等问题,专家建议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的目标价格制改革,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仓储能力。

首先,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的目标价格制改革,捋顺粮价形成机制。中储粮辽宁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打破粮食市场僵局办法只能是粮食回归市场定价机制。专家认为,调动粮农种粮积极性需要国家给予相应价格补偿,但是补偿不能以牺牲市场调节机制为代价。因此加快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目标价格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其次,完善仓储设施建设,实现粮食减损增效。未来五年,在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还将占主导的背景下,应加快资金投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到2020年,吉林还将建设99万套农户储粮仓。由于单仓造价达4000元,农户需自筹1600元,一次性投入困难。在辽宁部分地区,因农户负担比例高,目前出现推广难。因此建议将科学储粮仓投资比例由目前的中央、省和农户的334调整为532,减轻农民负担。此外,针对种粮大户建设粮食仓储设备时遇到了资金短缺、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中央应重点研究在土地、资金等方面适当扶持种粮大户建设高标准粮仓。(来源:经济参考报)


食用油集体跳水 普遍降幅10%-20%

2014-12-09 09:00   来源:中华粮网

12月初开始,新一轮食用油降价潮从华南地区烧至全国。记者走访广州多家超市发现金龙鱼、鲁花等品牌食用油普遍降价,降幅最高超过20%。与此同时,福州、西安、武汉、北京、天津等多地食用油价格“跳水声”此起彼伏。

记者了解到,此次下调食用油价格主要是因为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脂原料价格大幅降低。随着美国大豆在12月陆续上市,季节性供应旺季将对豆油市场行情构成一定打压,料短期内食用油价格难以反弹。食用油价格的下跌被认为是行业洗牌升级的节点,未来更多油企选择“油品的提质升级”来维持竞争力。

食用油降价潮席卷全国

此轮降价潮或源于国内食用油巨头益海嘉里此前的一次调价。益海嘉里在10月份宣布旗下金龙鱼品牌的调和油、菜籽油以及豆油品类价格降10%- 13%,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完成预计为四至六周左右。与此同时,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食用油也宣布降价10%

记者于日前(127)走访广州华润万家、永旺等超市看到,食用油降价多以45升包装为主。其中,金龙鱼玉米油、调和油等降价幅度为4%8%;福临门花生调和油微降4%,鲁花调和油大降12元,降幅达到12.4%

金龙鱼与福临门是国内主要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福临门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二者是国内食用油的风向标。在食用油巨头的带领下,其他品牌,如润之家、多力等品牌也应声“跳水”,且降幅更大。其中,润之家5升装一级大豆油从45 .9元降至33 .9元,降幅高达22.6%。多力的5升装葵花花生调和油、西王5升装玉米油降幅也分别达到21%14%。超市食用油导购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这一波降价潮大多从11月底、12月初开始,主要是12月初以来的常规酬宾降价,降价时间仅持续2周左右。

益海嘉里等多方表示,此次下调食用油价格主要是因为国际国内市场原料价格的变化。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市面上用于榨油的大豆超过80%是进口的,进口大豆价格从今年7月开始大幅下降,同时进口量不断增加,是食用油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相关机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大豆5684 .40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13.75%,与此同时,进口大豆平均价格在10月达到低谷。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进口大豆平均价格降至3268/吨,较9月平均进口单价3417/吨下降4 .36%,创下了2012年初以来的最低值。

向多油种深加工转型

2013年以来,国内食用油行业已经连续掀起三次降价潮,但是其中高端油、健康油并未受到影响。记者在超市看到,葵花油等高端油价格岿然不动,多力的一款纯葵花油(4)仅在此轮降价潮中象征性地下调了0 .1元。

因此,食用油价格的下跌被业内认为是行业洗牌、升级以及提升市民健康用油意识的一个节点。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更多油企将选择“油品提质升级”和多油种战略。

该人士的分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食用油降价潮影响,玉米油市场也不景气,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业的西王食品于今年相继推出了橄榄玉米油以及葵花籽油两款新产品。

金龙鱼在多油种战略上已先行一步。金龙鱼大品牌管理部总监陶西介绍,仅非转基因食用油金龙鱼就提供了23种产品,如金龙鱼玉米油、葵花籽油、植物甾醇玉米油、花生油、稻米油、油茶籽油、橄榄调和油、小榨菜籽油、芝麻油等,“我们以最丰富的品种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也收获了最大的市场回报。”在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Wilm arInternat-ional)排名第239位,在全球食品生产行业位居第三。这是丰益国际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全球食品生产行业前三位。

依赖大豆压榨贡献业绩的相关企业也开始重视多品种、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东凌粮油表示,将加快发展大豆加工相关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中包装油脂类的产品,包括豆油、棕榈油、调和油等;发展小包装油脂类品牌产品和加大投资特种油生产等。今年上半年,大豆压榨全行业亏损严重,东凌粮油亏损高达3 .41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大豆压榨的原材料采购与成品销售价格倒挂情况严重。

料短期无明显反弹

按照季节性规律,随着美豆陆续上市,1112月大豆进口量将井喷式增加,季节性供应旺季将对豆油市场行情构成一定打压,同时国内豆油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另外,由于船期问题,部分10月应到港大豆推迟至11月到港,加之厂商持续采购,1112月大豆到港量将高于此前预计,11月大豆到港预计将接近700万吨,12月大豆到港可能达到750万吨左右,次年1月的进口量亦将保持高位。

浙商期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三大油脂库存压力依旧较大,截至122日,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59 .60万吨,豆油商业库存121万吨。在油脂整体供应增加的预期下,库存面临回升威胁。

业内人士指出,油脂库存压力可能要到明年元旦及春节前小包装油备货需求启动才能有所好转。一般来说,春节前一两个月内油脂的消费需求会受到明显提振,从而带动价格形成一波反弹走势。今年有闰九月,明年春节较往年延后,预计需求将在12月中下旬启动,届时油脂去库存进程加速,将对油脂价格构成支撑。(来源:南方都市报)


节日效应弱化 稻米消费增加价难涨

2014-12-10 09:27    来源:中华粮网

近期,南方地区新季粳稻全面上市,市场粳稻供应数量增加,价格下滑压力增大,但由于在南北粳稻产区均已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东北地区收购进度更是超过历史最快水平,因此,可以预计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国内粳稻市场价格仍将保持稳定态势。

粳稻价格仍将维持稳定

近期,新产粳稻收购工作顺利开展,南北两大产区的粳稻均已处于集中上市期。

从价格来看,南方产区由于粳稻上市时间晚于东北,因此上市前期受供应影响,市场价格略有下滑,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拉动下,目前部分地区粳稻价格小幅上扬。监测显示,中部地区执行政策性收购的粮食收储企业粳稻收购价1.55/斤,加工企业收购价1.47~1.55/斤,比上月价格上扬。

而东北地区粳稻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局部略有波动。监测显示,目前执行政策性收购的企业粳稻挂牌收购价均达1.55/斤,贸易商及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略低,东部地区圆粒稻谷加工企业收购价1.51~1.54/斤。

东北产区收购进度较快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30日,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21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67万吨,增幅为83.94%。在政策支撑下,今年粳稻收购从上月初以来一直维持较快的收购进度。

黑龙江地区收购量以及收购进度均处于全国首位。据统计数据,自111~25日,黑龙江全社会收购主体累计收购水稻1249万余吨,比去年同期增加863万吨,增幅96.1%。而相对应地,截至25日主产区粳稻收购量为1821万吨。初略计算,目前黑龙江省粳稻收购总量已经达到68%左右。近期黑龙江省粮食局又公布了第二批2014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委托收储库点36个,预计后期仍将维持较快的收购速度。

中晚籼稻收购主体有变

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1130日,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4年产中晚籼稻1792万吨,同比减少264万吨。

通过近两个月来的收购,国有粮食企业以及各级储备的收储和轮换任务已接近尾声,中晚籼稻市场的收购热度较前期减弱,市场收购主体逐渐向加工企业转变。由于国内大米价格走势相对疲软,大中型加工企业均以销定产,对稻谷采购持谨慎心态。

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监测显示,湖北襄阳地区普通中晚籼稻政策性收储企业挂牌价1.38/斤,加工企业收购价1.32~1.36/斤;江西南昌地区中晚籼稻国有粮库收购价1.38/斤,加工企业进厂价1.32~1.35/斤。

销区大米购销日趋活跃

监测显示,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批发价4440~4540/吨,长粒大米批发价在4880/吨左右,与前一周持平。上海市场江苏产优质粳米批发价4500~4520/吨,东北大米批发价4840~4900/吨,安徽产普通粳米批发价4150~4250/吨,均持平。杭州地区黑龙江产长粒大米批发价在5500/吨左右,黑龙江产圆粒大米批发价在4800/吨左右,江苏产粳米批发价在4400/吨左右,安徽产粳米批发价在4300/吨左右,安徽产晚籼米批发价3800/吨,均持平。福州市场江苏产普通粳米批发价4800/吨,普通晚籼米批发价在3960/吨左右,普通东北米批发价在5300/吨左右,持平。广州市场东北米批发价在4640/吨左右,普通早籼米批发价3720~3860/吨,普通晚籼米批发价3900~4010/吨,持平。

后期在节日需求的拉动下,预计大米销量将有所增加,但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很大。


基本面主导 后期小麦价格以稳为主

2014-12-10 09:31     来源:中华粮网

随着元旦和春节的日益临近,市场对小麦行情有所期待,但当前面粉市场呈现“旺季不旺”的特征,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不足以支撑小麦价格走强,后市加工仍需谨慎。

麦价主稳麸皮承压下行

进入12月份,小麦市场宽松格局未变,多地小麦价格保持平稳运行,局部地区价格有小幅波动。上周,河北石家庄地区制粉企业收购价261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2540元/吨,安徽宿州地区2530元/吨,均较前一周持平;山东济南地区258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2590元/吨,均上涨10元/吨。南方销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广东广州港口江苏产2014年红小麦到港价2630元/吨,福建福州港口江苏产2014年红小麦到港价2620元/吨,均持平。

麸皮供应较前期充裕,而需求难有去年底大幅增加的表现,价格将逐步趋弱。河北石家庄地区麸皮出厂价182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2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1820元/吨,下跌4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1920元/吨,下跌2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1890元/吨,下降30元/吨;安徽宿州地区1900元/吨,持平。

面粉需求较为平淡,企业销售步伐不快,但部分地区受节日因素提振,需求较前期已有好转。截至目前,京津地区特一粉出厂价320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320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315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310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3130元/吨,保持稳定。

麦市供需宽松格局难变

当前政策性小麦的稳定投放是保证市场粮源的有效手段,2014年产小麦并未开始大规模投放,目前仅有江苏省成交的92万吨2014年产托市小麦流入市场,后市小麦供应能力不成问题。

从各地制粉企业反映的信息来看,面粉需求依然稳定,企业销售不快,暂未有明显的改善迹象,制粉企业的开机率较前一周变化不大,大部分中小型制粉企业维持在40%~50%之间。但部分大型制粉企业开始提升开机率,达到60%左右,争取在空档期保持甚至扩大市场占有率。

另监测数据显示,华北主产区小麦玉米现货价差仍为正挂,山东济南地区26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310元/吨,石家庄地区340元/吨。小麦在饲料中替代玉米已经不具备经济性,使得小麦的下游需求进一步萎缩。

短期来看,小麦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不会改变,国家掌握着庞大的托市小麦库存,能够保证市场粮源供应,而且市场需求不会有较大波动,小麦后期走势以平稳运行为主,部分地区节前需求或有提升,行情稳中趋强。


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略显分化

2014-12-10 11:34   来源:中华粮网

12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略显分化,具体来看:由于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正式启动在望,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初显底部抬升趋势。华北产区玉米价格而南北港口及销区玉米市场则继续承压。国际市场方面,临池大豆飙升带来比价提振,加之美国玉米出口需求强劲,促使其价格上涨。但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跌,加上美元汇率依然强劲,则限制了其价格上涨空间。

一、国内市场

(一)收购情况

1、东北产区:12月份以来,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利好影响,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稳中有涨。一方面,东北地区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导致物流受阻企业玉米到货量下降,深加工和饲料企业为保证收购量提价收购。同时,随着天气转冷,有利于农户储存粮食,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临储收购政策已经公布,对玉米价格有一定提振作用,因此促使东北地区玉米价格稳中有涨。后期来看,临储玉米收购进度仍然是市场关注重点。

截止128日,长春大成新产三等玉米挂牌价2140(单位:元/吨,下同),较周初上涨50;松原嘉吉2050,涨40;公主岭中粮2110,与周初持平;四平天成2200,涨10;吉林燃料乙醇2120,涨60;中粮榆树2070,涨50。中粮肇东1920,持平;青冈龙凤1980,涨50;通辽玉王2140,涨20;黑龙江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价格稳定,日收购量多达到4000-6000吨,中粮肇东开秤挂牌1920/吨,三等,折扣11.2,青冈龙凤挂牌1960/吨,三等,折扣11.2,中粮龙江挂牌2060/吨(109日挂牌);内蒙古通辽地区玉米收购价格温和回暖,潮粮粮点收购1840-1860/吨,水分25%-28%,农户售粮进度30%,提价10/吨,胶质粮收购1900/吨,24%水分,当地深加工企业开鲁玉王标准水分玉米挂牌2150/吨。

2、华北产区:12月份以来,华北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涨跌互现。同时,当前基层粮价持续低位,农户挺价心理严重,售粮意愿不强,贸易商利润空间持续缩减,购销活动难度较大,谨慎观望者居多。目前来看,华北地区玉米市场暂无利好支撑,未来关注养殖业的回暖及东北临储收购等对玉米市场带来的提振会否带动华北玉米市场步入上行通道。

截止128日,山东寿光金玉米2290,周比下跌20;滨州西王2340,持平;盛泰药业2310,上涨20;英轩酒精2360,下跌10。山东济南地区玉米价格略显压力,饲料企业挂牌收购2210-2230/吨,周比下调10-20/吨;河北廊坊地区玉米市场行情低迷,买卖双方略显僵持,16%水分粮源装车2240/吨附近,养猪场收购2160/吨,17%水分以内,农户售粮高峰预计出现在12月份。

3、南北港口:12月份以来,临储收购政策出台对港口玉米价格形成提振,但目前产区尚未开展收储工作,而港口库存压力较大,港口玉米价格以稳为主。后期来看,在临储收购的支撑下,预计北方港口玉米价格易涨难跌。而南方港口库存增加,未来半月到货量预计有70万吨,到港压力较大,饲料企业采购谨慎,玉米价格稳中偏弱。但北方港口价格稳定对南方港口价格有一定支撑,预计南方港口玉米价格下行有限。

截止128日,辽宁锦州港14.5%水分玉米收购价2260-2280/吨,理论平仓价2310-2330/吨;鲅鱼圈2280-2290/吨,理论平仓价2330-2360/吨,均较上周下跌20元、吨。广东深圳港口14.5%水分优质玉米成交价格为2440-2450/吨,质量偏差的玉米价格为2400-2420/吨,均比上周下降20/吨。

(二)影响因素

1、玉米收购进度同比明显“超前”,临储启动在即利于价格上行。由于今年北方产区农民卖粮进度明显较前两年“超前”,尤其是东北产区,农户在地趴粮销售告罄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启动在即的利好影响下出现惜售心理,现货市场价格出现一定回暖迹象。除内蒙古以外,东北三省农户玉米销售进度同比偏快1-2成不等,华北玉米在华东比价优势显现开始少量外流支撑市场。另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1130日,河北、黑龙江等10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2281万吨,比前5日增加31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万吨。主产区玉米收购进度显著高于上年同期,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尤以黑龙江地区为代表。

2、临储玉米收购“严”字当头,霉变玉米能否入库继续成为关注焦点。本月8日,吉林首批临储玉米收购库点将全面开启收购,为东北玉米市场托底。不过,据市场消息称,目前临储玉米收购质量标准严苛。在今年东北产区玉米再现“霉变”问题,吉林玉米霉变达到3%-6%,甚于去年;黑龙江玉米依旧出现霉变率10%的情况下,后期临储玉米收购对于霉变等标准的限定将直接影响到市场优质玉米流通数量水平和临储玉米整体收购量水平。

3、东北普降大雪或更不利于玉米保管。进入12月份,气象预报显示,8日至1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将有大范围降雪。虽然,降温天气有利于玉米脱粒上市,但对于东北产区局部大量未进入粮库的地趴粮而言则是一个噩耗,去年玉米被大雪覆盖后被“捂坏”霉变率升高的历史可能重演。

4、生猪价格止跌回升,饲用玉米消费缓慢恢复。进入12月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生猪价格呈现止跌回升的反弹态势,其中,东北地区猪价水平结束持续“垫底”的低迷格局,关内多数省份也出现猪价反弹的回暖走势……屠宰厂包括大企业也一改之前持续压价、降价的营销策略,转入节前阶段性备货的采购状态。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今年国庆节之后,全国生猪存栏总量居高不下,养殖户(场)补栏意愿持续低迷,但是随着节日临近,居民消费市场的启动,以及畜禽产品季节性上涨的预期增强,仍然对于生猪市场具有托底和提振作用,养殖利润形势也维持在“温饱线”以上。

二、国际市场

12月份以来,国际玉米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主要原因就是临池大豆飙升带来比价提振,玉米出口需求强劲。过美国玉米供应庞大,继续令玉米价格承压。近来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引起市场担心乙醇行业的玉米需求放慢,也制约了玉米市场的涨幅。

截至128日,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12月合约价格为3.90美元/蒲式耳,较12月初上涨1%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200.8美元/吨,合人民币1232/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08/吨,较上日涨21/吨,比去年同期跌43/吨。

今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可能低于预期,美国农业部的最终官方数据中可能下调美国玉米播种面积数据。市场将密切关注下周三(1210日)美国农业部将要发布的11月份供需报告。如果美国玉米产量没有进一步上调或者调高幅度低于预期,有可能对玉米价格构成利好支持。

三、后期走势分析

伴随着后期临储玉米收购具体启动计划陆续落实,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呈现回暖趋势,为此预计南方销区市场价格下行空间料将相对有限,华北与东北产区粮价在南方销区的竞争将成为一大看点。另外,今年临储玉米收购对品质要求甚严也是事出有因。毕竟,去年国储玉米库存中霉变玉米比例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储整体收购能否顺利推进以及对国内玉米实际供应水平的影响值得关注。


临储玉米生霉率标准不日有望放宽

2014-12-11 16:41   来源:中华粮网

受天气因素影响,东北玉米普遍出现霉变,导致很多玉米卖粮入库时被退车,局部农户出现卖粮难。据记者了解,今年农户玉米霉变率远远高出中储粮收购入库标准,由此导致了退车、卖粮难,国家有关部门或将在近日出台有关文件,放宽生霉玉米的入库标准。

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四部门已经及时发布通知,要求从当日起,东北四省区启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截至目前,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临储玉米收购却迟迟没能大面积启动,部分启动收购的中储粮直属库点,也只收购霉变低于2%的玉米。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位粮食经纪人告诉记者,临储玉米收购开始执行之后,当地开库的收购库点对生霉率超过2%的玉米,不予收购,这导致了很多退车现象。

由于今年东北地区粮食生长期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加之闰月和如今的暖冬因素影响,导致玉米发生大面积“站秆”和堆放霉变。

哈尔滨市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吕荣伟对记者说:“10月份以后,黑龙江地区气温偏高,加上后期雨雪影响,一部分没收获的玉米‘站秆生霉’,而收获的玉米也因堆放时间过长生霉,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哈尔滨地区玉米生霉率不超过2%的占20%左右,普遍生霉率在4%~8%,相比去年同期的情况要略微严重一些。”记者从黑龙江省、吉林省粮食局了解到,上述两省的玉米霉变超标情况比较严重,仅黑龙江省生霉率超过2%的玉米就占了该省玉米总产的半数以上,吉林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13粮食年度,黑龙江玉米也曾出现大范围霉变,经过央地两级有关部门的协调,该省临储玉米收购执行“国粮发(2010)178号文件”,将霉变标准放宽到5%,解决了玉米霉变农户的售粮难题。

中储粮总公司12月7日发布消息称,在国家未出台新政策前,玉米临储收购生霉粒指标按国家有关部门会议确定的不高于2%标准执行。黑龙江分公司12月3日已安排各直属库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启动玉米临储收购。

收储标准上存在的异议,直接导致了黑龙江、吉林临储玉米收购工作不能如期大面积启动,造成多数农户新粮玉米不能及时收购入库,玉米霉变率存在继续升高的风险。

据悉,12月8日,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有关六部委已经完成有关黑龙江省、吉林省玉米生霉率情况的调研,放宽收购标准的文件或在近日出台。放宽霉变玉米的入库标准,将及时缓解东北玉米种植农户售粮难,大面积收购启动后,收购速度将加快,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霉变粮的数量和比重,有效保证粮质。(来源:中财网)


区域行情:12月11日湖北地区菜油最新价格行情

2014-12-11 10:24 来源:中华油脂网

据市场监测,1211日,湖北菜油价格行情保持企稳。国产菜油基本有价无市,国产四级菜油报价一般在8000-8100/吨左右,厂家基本停止生产,市场上主要是销售进口菜油。宜昌当阳地区国产进口菜油价格6100-6150/吨,与昨日持平。宜昌菜油价格6100-6150/吨,与昨日持平。荆州沙市地区菜油报价6100/吨,与昨日持平。荆门周边地区菜油价格6100-6150/吨,与昨日持平。襄阳老河口奥星公司国产四级浸出菜油出厂报价8000/吨,进口菜油出厂报价6150/吨,与昨日持平。潜江地区菜油出厂报价6150/吨,与昨日持平。


郑商所五大品种12日启动夜盘

2014-12-12 09:39   来源:中华粮网

郑州商品交易所将于12日启动夜盘交易,夜盘交易品种包括白糖、PTA、棉花、菜粕和甲醇等5个品种,交易时段为正常交易日的21点至23点30分。郑州商品交易所是我国商品期货交易所中最后一个启动夜盘交易的交易所。专家指出,郑商所此次推出的夜盘品种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也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品种,开通夜盘交易是对接国际市场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我国在这些品种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这些产品上的定价能力。


USDA:泰国2014/15年度大米产量预计为2050万吨

2014-12-12 11:05    来源:中华粮网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12月份供需报告显示,2014/15年度泰国大米产量预计为2050万吨,与早先的预测相一致。

国内大米用量预计为1090万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大米量预计为1100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1080万吨。2014/15年度泰国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129万吨,低于上月预测的1149万吨。


前10个月泰国大米出口877万吨

2014-12-12 11:04   来源:中华粮网

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期间,泰国大米出口量约为877万吨,比上年同期的540万吨增长约62%

就价值而言,今年前10个月泰国大米出口产值为4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10月份泰国大米出口量为121.4万吨,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59%10月份大米出口产值为5.8012亿美元,环比增长27%,同比增长31%


澳洲小麦出口可能降至五年来最低水平

2014-12-10 15:38    来源:中华粮网

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科学局(ABARES)周二发布报告,预计2014/15年度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可能降至五年来最低水平,因为干燥天气制约小麦供应。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小麦出口国。

ABARES预计2014/15年度(7月到次年6月)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为1699万吨,低于9月份预测的1810万吨,也低于上年的1830万吨。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将是2009/10年度以来的最低出口水平。

2014年9月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格跌至四年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市场担心全球小麦供应将创下历史新高,小麦库存也将增长。不过进入10月份和11月份以后,小麦期货价格反弹,因为市场担心俄罗斯的恶劣天气可能损害该国小麦作物。

上周ABARES刚刚将本年度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从2420万吨下调到2320万吨,因为澳洲东部地区的干燥天气导致小麦单产下降。澳大利亚气象局称,今年春季澳大利亚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气温。ABARES称,澳洲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的原因在于小麦平均单产减少16%。所有主产区的小麦单产均将会下滑。

ABARES在周二的报告里预计2014/15年度美湾地区硬红冬小麦平均价格为每吨285美元,与9月份预测值持平,低于上年的317美元/吨。报告指出,由于美国硬红冬小麦供应下滑,2014/15年度其他主产国(其中包括法国和乌克兰)小麦质量问题突出,可能缓冲小麦价格受到的下跌压力。

ABARE预计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7.18亿吨,高于9月份预测的7.14亿吨,也高于上年产量7.13亿吨。2014/15年度小麦期末库存可能达到1.92亿吨,高于上年的1.85亿吨。作为对比,美国农业部11月10日曾预计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7.199亿吨,提振期末库存增至三年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