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关于2014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2014-12-04 14:07 来源:中华粮网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738.3千公顷(169107.4万亩),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顷(1174.1万亩),增长0.7%。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622.8千公顷(141934.1万亩),比2013年增加854.1千公顷(1281.2万亩),增长0.9%。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顷(0.6公斤/亩),提高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889.4公斤/公顷(392.6公斤/亩),比2013年减少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下降0.1%。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 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湖北省粮食总产近2600万吨
2014-12-08 08:37 来源:楚天都市报
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发布湖北今年粮食产量数据。由总队调查并经国家统计局审查核定,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584.16万吨(516.83亿斤),比上年增加82.86万吨(16.57亿斤),增长3.31%。增产幅度居全国第五,总产增量居全国第四。
据介绍,今年全省粮食生产表现为夏粮稳,双季稻增,中稻单产仍稳居全国第一,秋杂粮种植面积增加的格局。夏粮总产505.60万吨(101.12亿斤)增长0.92%。双季稻总产561.58万吨(112.32亿斤),比上年增长7.37%,对全年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秋杂粮种植面积增加,秋杂粮呈现豆类增产、薯类减产。
中稻是湖北省单季种植规模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粮食作物,到目前为止,湖北省中稻单产仍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中稻平均单产为618.60公斤。
此外,棉花市场低迷导致棉花面积下降,玉米种植增加,也成为全年粮食增产的新特点。
11月30日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展情况
2014-12-03 09:00 来源:国家粮食局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79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4万吨;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21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67万吨;内蒙古、黑龙江等3个大豆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万吨。
河北省累计新增粮食产能160亿斤
2014-12-01 08:26 来源:中华粮网
从11月27日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信息化建设暨宣传工作会议上获悉,河北省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自1988年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5.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190亿元,建设高产稳定农田370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亿斤。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4000万亩粮食核心生产区的部署,省农发办把每年农发总投入的70%以上向86个粮食主产县倾斜。同时,把集中土地治理资金的4%用于核心区科技项目实施,2014年,核心区科技贡献率高出其他区域10个百分点。去年以来,以核心区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94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4.46亿斤。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省把产业化经营项目向畜牧、蔬菜、果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全省主导产业倾斜。2011年以来,在环京津、环省会61个蔬菜生产大县中,安排设施蔬菜项目219个,总建设面积超过4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带动农民年增收3亿多元,增强了供应首都和天津的蔬菜保障能力。
2013年起,河北省启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按照“3年3批30个”的进度,准备建设3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扶持300个产业化重点龙头项目,建设300万亩高标准节水农田。目前,首批12个示范区已整合资金14.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41.4亿元,流转土地12.4万亩,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来源:河北日报)
农村土地改革三条底线不能突破
2014-12-03 09:25 来源:证券时报网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昨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会议指出,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这3项改革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关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条件和范围要严格把关,不能侵犯农民利益,同时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舆论对土地问题反应非常强烈,有些人以为可以到农村买地买房子,农地可以随便转为建设用地。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予以否认。据他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不能”和“三条底线”,即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给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给改滑坡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土地制度改革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即农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即农地必须农用,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会议强调,进行改革试点,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试点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明年工作要点,特别是要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
农业部:我国将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
2014-12-05 08:51 来源:中华粮网
农业部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在介绍《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情况时表示,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经成为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也将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将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纳入国家品牌目录并定期发布。
张合成表示,品牌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牌对农产品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品牌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品牌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他同时表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但农产品品牌意识仍有待于增强,品牌思想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地方政府,包括农业部门、农业企业,甚至是一些农户还缺乏品牌发展或者是发展品牌、创建品牌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一些地方把原料当成商品卖,把土特产当成品牌卖,不同层级的商品和品牌还混杂在一起。
我国品牌农业增长迅速,以注册商标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和有限时期。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从2008年的60万件增长到了2012年的125万件,四五年间翻了一番,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因为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很多的产品竞争力比较小,多数品牌的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地区,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更少,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保持持续的影响力。
“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合成说,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不少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居全国第一,但是缺少一批像荷兰花卉、津巴布韦烤烟等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少优势的农产品只能占据低端的市场,无法带来更高的溢价。因此,要研究我们国家农业的独特性,挖掘农产品丰富的人文价值,整合国家的力量来实现顶层设计与品牌的有效组合,创造中国的国家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人民网)
食药总局公布抽检公告 粮食合格率超95%
2014-12-06 08:55 来源:中华粮网
2014年12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本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
本次监督抽检涉及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蛋及蛋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饮料、调味品和乳制品等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抽检食品生产企业数量14202家,抽检样品共计27614批次。
抽检结果显示: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等15种产品的合格率超过95%,其中粮食及粮食制品抽检6059批次,合格样品6022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9.39%;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抽检2122批次,合格样品2076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7.83%;涉及产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品质指标不达标。
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监督抽检结果
本次抽检的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主要包括食用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其他食用植物油)。抽检依据是《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GB 7102.1-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花生油》(GB 1534-2003)、产品明示标准等标准及相关要求。抽检项目包括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中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等11个指标。共抽检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样品2122批次,覆盖29个生产省份的1105家企业。其中:
1. 抽检花生油样品374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17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4.55%,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B1。
2. 抽检其他植物油样品1545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29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1.88%,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酸值、过氧化值、苯并[a]芘、溶剂残留量。
3. 抽检玉米油样品203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样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中国粮食安全正面临六大挑战
2014-12-01 08:39 来源:中华粮网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田鸿儒27日表示,当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复杂的格局,粮食安全正面临六大挑战。
田鸿儒在由山西省粮食局联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华粮网,在太原共同举行办“2014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上表示,中国连续十年实现粮食增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是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目前国内粮食价格整体高于国际市场10%到30%左右,“虽然我们目前对国内粮食实行关税保护,但是随着粮价上涨逼近'天花板’,稳定市场的形势严峻。”
二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由于农业成本增加,国家补贴已经不能弥补农民收入与平均劳动时间的差额。”田鸿儒说,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等政策性手段解决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效果会越来越差。
三是来自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据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遭受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亩,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万平方公里。
四是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根据相关调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导致从事传统种植的农民数量和意愿都有所下降,“据我们测算,目前还真正从事直接农业劳动的人口为2.4亿,就在这2.4亿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兼业农户。”田鸿儒说,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也吸引更多农民把精力转向工资性收入,农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五是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不确定,以及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对农业影响的不稳定。六是中国当前粮食经营模式、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面临着调结构、扩规模、重新组合的新形势。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依靠科技提升,同时做好产销相结合。”田鸿儒说。(来源:新华社)
稻米:新稻大量上市 米价稳中偏弱
2014-12-04 09:25 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11月份,国内稻谷行情平稳且坚挺,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中晚稻的托市收购全面展开,南北主产区稻谷价格围绕国家制定的托市价格运行。新稻大量上市,阶段供应充裕,大米市场稳中偏弱。
农户销售积极 粳稻收购加快
11月份,东北及苏皖粳稻收购快速进行,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18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89万吨。粳稻主产省中,黑龙江省收购的政策性水稻数量占主要比例。
分析认为,黑龙江稻谷收购量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托市收购启动时间较上年提前两周;二是今年粳稻收购价格较上年提升明显,每斤达到1.55元;三是不少农户存储条件有限。据机构统计,黑龙江大部分稻谷产区的农户销售水稻进度接近40%,个别地区达到80%左右。
收购数量偏低 中晚籼稻价稳
11月份,中晚籼稻全面成熟并收获上市。总体来看,今年中晚籼稻产量将与2013年持平略增。
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672万吨,同比减少235万吨。中晚籼稻启动托市,以及规模性收购开展两个月,收购量始终低于上年同期。其主要原因:一是南方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严格把关入库稻谷;二是不少加工及贸易企业对后市预期不乐观,收购积极性较低。
企业采购消极 早籼稻米走弱
11月份,国家继续投放临储早籼稻,周均投放50.57万吨,略高于上月,周均成交0.17万吨,成交量继续下降,周均成交价不变,依旧为2640元/吨。从交易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国家投放的早籼稻采购积极性很低。究其原因:一是早籼稻投放底价略高,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二是实际市场需求不振;三是较大数量的外来大米价格低廉,对市场造成冲击。
期货活跃度低 进口维持高位
11月份,郑商所晚稻期货主力1501合约围绕2831元/吨做区间窄幅震荡,月内最高2847元/吨,最低2814元/吨。预计后期中晚稻期货将以区间震荡为主,重心稳中微升。
据海关数据,10月份我国进口大米18万吨,1~10月累计进口大米200.7万吨,同比增加15.1万吨。1~10月份我国累计出口大米23.66万吨,同比减少16.9万吨。
时近年底,优质稻谷将受加工企业青睐,预计南北主产区优质稻谷行情将有所提升。12月份粳米、中晚籼米出厂价及批发价将略有回暖。
小麦市场供需持平 行情难有变动
2014-12-02 09:16 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上周(11月24日-11月28日)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维持平稳,个别地区供需偏紧;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略有提升,面粉出厂价格稳中趋弱,终端贸易商提货谨慎;麸皮价格稳中略降,但整体依旧维持在0.9元/斤之上。
上周,国家临储小麦投放163.5万吨,略低于前一周;累计成交28.3万吨,较前一周增加6万吨;成交均价2424.07元/吨,周环比涨13元/吨。成交量连续三周提升,反映出市场需求略有提升,符合这一季节应有的特质,但增幅偏低也说明了市场对面粉需求并未达到“回暖”地步,这一点从成交均价的徘徊往复走势也能看出。基本可以这样判断,临储小麦成交量增加只是面粉加工企业为降低原粮成本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而并非市场需求真正出现实质性的扩大。
11月份以来,小麦持续平稳的走势让不少贸易商、民营仓储企业加大了自有库存的清理速度,面粉加工企业也动用了自有的原粮储备。这是导致整个11月份行情平稳趋弱的主要原因,12月份是否依旧如此,值得分析:
首先,从市场供应角度来看,农民手中余粮见底,能够上市销售的数量极少,不构成扩大市场供应的主要因素;贸易商及民营仓库前期收购的小麦目前出库状况平稳,粗略估计尚有6成小麦可供销售;2014年托市小麦仅有江苏在投放,其他省份投放越推迟,就会对市场后期压力越大;传言进口小麦配额分配制度要调整,如消息确定,则不利于北方优质麦南下。
其次,从加工需求角度看,面粉加工企业将在年底扩大开机率以适应市场对面粉的需求,但分析认为,大型、特大型企业开机率或有提升,但中小型面粉厂的开机率将维持较低水平;加工企业原粮库存在年底或进行一定数量的补充,但预计数量不大,能够持续保持2个月的加工量即可;饲料养殖企业减少对小麦的采购,一方面是因为玉米价格目前处于低位,另一方面,饲料养殖行业整体加工消费处于弱势运行状态。
据中央气象台信息,上周北方冬麦区大部分地区光温适宜、墒情良好,有利于冬小麦分蘖和扎根生长,本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部分地区有雨雪有利于北方冬小麦抗寒锻炼和麦田增墒。未来北方地区将有一次明显降温天气,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强小麦冬前管理,并根据当前墒情及天气变化适时浇灌越冬水,确保冬小麦越冬期对水分的需求,苗情较差地区应增施肥料,促进冬小麦稳健生长。
预计进入12月份,各地面粉加工企业平均开机率将略有提升,面粉生产量的扩大将使得麸皮价格进一步走弱,而小麦市场预计依旧保持平稳态势,毕竟面粉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出厂价格难以提升,企业加价收购小麦的动力也难有提高。
东北玉米相对稳定 华北价格再度下行
2014-12-05 09:22 来源:中华粮网
11月份,东北玉米临储政策正式出台,同时暂停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玉米现货市场价格弱势运行,东北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华北价格经过短暂稳定运行后再度下跌。
临储政策出台 价格底部显现
11月25日,《关于2014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发布。
从政策的迟迟不出台和不再提高收储价格两方面看,今年东北玉米临时收储规模将不会太大。考虑到已经拥有较大的临储库存、市场价格同比偏高、国际粮价低位运行等多种因素,再度大幅提高临储价格的确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
继续出台临储政策且维持价格不变,一方面是为了延续政策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的确是给农户多了一个卖粮的渠道。如果考虑到今年黑龙江玉米丰收并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今年的临储收购实施,或许会在明后年国家需要售粮调控市场时,给大家一个惊喜。
政策落地,正式宣布东北地区玉米现货市场价格底部出现,政策市仍将有力主宰市场。在政策执行区域,黑龙江将受到明显的政策提振,辽宁、吉林、内蒙古由于此前价格就基本与临储价格一致,因此影响不是很大。
粮源不断上市 现货弱势运行
东北新季玉米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一方面是粮源持续不断上市,另一方面是预期临储政策继续执行的贸易企业积极收购。但政策迟迟不出台,也导致建立库存较大的企业资金出现紧张。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在政策迟迟不露面情况下导致的观望情绪,使得临近月底收购量减少后,价格也出现向下苗头。直到月底,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正式出台,企业心态才得以稳定,市场价格随之向收储价格靠拢。
华北新季玉米市场价格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小幅下行,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玉米供应量增加。总体看,由于企业收购意愿不强、资金不够充裕,农户较为惜售,导致华北售粮进度偏慢。
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偏弱运行,到货量增多。除东北玉米到货逐渐增多外,华北、西北玉米也继续保持供应。各地发往销区的粮源由于霉变问题都有被退货的现象发生,华北地区问题更为突出。
传统旺季来临 终端消费不旺
此前养殖行业期盼的传统消费旺季来临,仍然没有激活终端需求,猪肉价格短暂上涨后又回归下跌。由于价格走势偏弱,养殖户出栏积极,增加了大猪的供应量;与此同时下游需求不旺,屠宰环节收购积极性不高,两相挤压猪价难言上涨。
虽然深加工产品价格继续下跌,但是由于原料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利润仍然较好。盈利现象也使得整体开工率提升,下半年行业复苏状况明显。
进口同比增加 期货价格上涨
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玉米11.42万吨,上月为2.05万吨;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73.18万吨,同比增加5.23%。
11月份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上涨,呈现先上涨后震荡的走势。后期价格将取决于临储收购速度,预计玉米期价将维持区间震荡行情。
综合分析,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正式出台,市场价格底部已被确定,不过上涨空间并不大。运费补贴取消,增加了东北玉米进入南方销区的成本。多地出现的玉米霉变问题,将在后期加剧行情分化,优质玉米或有不一样的表现。(文章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坚持自力 中国不会大规模进口粮食
2014-12-06 09:00 来源:中华粮网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然而,进口粮食每年也在增加。有人担心中国需求会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对此,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他说,今后中国可能还要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品种,但是谷物进口不会大幅增加,所以“中国粮食威胁论”是不存在的。
进口粮食连年增加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也是消费大国。据统计,2003年起,中国粮食生产掀开“十一连增”的序幕,当年产量和消费量勉强相称,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到2013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01亿吨,比2003年增加了1.4亿吨,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增加,达到425公斤。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从粮食净出口大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到2012年,中国净进口粮食7000多万吨,不过两年,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90%。现在,粮食进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品种调剂变为今天的必要补充,已从进口几亿美元上升到几百亿美元。
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常态化。统计显示,过去3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翻倍增长。玉米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小麦进口达368.9万吨,大米则达到231.6万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提速,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
满足市场多样需求
进口粮食连年增加,并非中国出现粮荒,而是有市场原因。期货分析师指出,我国目前完全有能力实现主粮的自给自足,如果再加上庞大的收储数量,整体供给可谓宽松,主粮进口量大增并非是因为国内供求结构失衡。
专家指出,从更广大的海外市场进口粮食,能满足当前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据了解,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中的低端品种产量占比较大,优质、高端品种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均偏低,因此国内高端消费需求的粮食主要依赖进口。
海关总署有关人士分析称,谷物进口量快速增加,因为国内需求旺盛。目前国内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对豆粕等饲料需求持续增加。进口小麦的增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国产小麦的品质不及进口小麦,进口小麦添加在制粉中可以提高面粉的品质。进口玉米主要用作饲料。进口稻米多为价格较低的普通白米和碎米,主要为了满足工业需求。
进口粮食增加还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优惠于国内市场。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
“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比中国低,同时还为了满足中国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也需要适当进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调剂。”毕美家分析说。
进口虽增长总量不大
中国连年增加粮食进口引发国际担忧,“中国将从其他国家抢粮”之说随之出现。对此,毕美家指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是比较低的。“中国不会到国际市场上去过多地采购谷物,因为中国的战略就是保证基本自给。”毕美家强调。
“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世界的粮食贸易量是有限的。据了解,目前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在5000亿斤到6000亿斤,这个贸易量不足中国粮食需求的一半,大米的贸易量是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中国大米消费量的1/4。”毕美家说。
中国在粮食问题上的思路是不依赖外界,坚持自力。毕美家介绍说,去年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核心要义是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个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思路。
“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毕美家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牢固夯实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有政策的支撑、科技的支撑、基础设施的支撑,特别是确保耕地的红线,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来源:人民日报)
全球粮食库存接近15年高点 但食品短缺风险犹在
2014-12-05 09:10 来源:中华粮网
分析师表示,尽管今年美国玉米产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全球谷物库存可能创下15年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全球食品短缺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肉类和生物燃料需求日益增长。
总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全球谷物库存正在得到补充,2014/15年度期末库存可能创下1999/2000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将达到1.92亿吨,接近28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2.05亿吨。
但是分析师警告说,一旦粮食歉收,库存可能迅速消耗一空。2007/08年度和2010/11年度主要粮食生产国的旱情曾推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澳大利亚福斯通公司(FCStone)的高级经理布雷特·库珀称,这个十年和九十年代的最大区别在于需求增长强劲,因此粮食产量不能出现多少差错。现在处于粮食库存的补充阶段,但是还看不出九十年代那种粮食供应宽松的迹象。
在1987年,全球粮食库存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当时的全球玉米供应足以维持168天的消费,而现在的库存只能满足72天的消费,因为玉米消费量比那时增长一倍以上。
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玉米用于生产乙醇,尤其是在美国。玉米的饲料需求同样增长,因为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肉类消费提高。
目前全球玉米库存用量比约为20%,这一指标用来衡量在出现粮食严重歉收的情况下,库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市场供应缺口。
法国农业咨询机构APCA的研究主管Thierry Pouch称,现在的粮食库存用量比需要提高到30%到35%,才能养活全球人口并维持粮食储备。即便现在玉米库存用量比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仍然位于非常低的水平。
美国咨询机构——艾伦代尔公司(Allendale)的首席战略师里奇·内尔森指出,南美玉米播种面积出现下滑,而且明年春季美国玉米播种面积也可能减少。他认为全球玉米供应并没有达到严重过剩的程度。他认为今年的玉米供应庞大,从现在到2016年时供应将小幅下滑。
全球谷物库存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加剧市场对全球食品供应安全的担忧。出口商需要将谷物装运到中国等主要进口国那里。APCA公司的研究主管Pouch称,我们必须考虑什么地方的库存充足。印度和中国等国无论库存高低,都不愿出口粮食。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15年度中国玉米期末库存将占到全球玉米库存的40%以上,高于1987年的28%,当时全球玉米期末库存曾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分析师称,万一出现危机事件,中国的粮食库存比美国等主要出口国更难出口到全球市场。
全球小麦库存更为稳定一些。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15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用量比为27%,不过小麦供应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样令人担忧。分析机构F.O. Licht公司分析师克劳斯·凯勒称,全球小麦供应将非常充足,我们也会发现主要出口国家的小麦库存将会增长。但是全球小麦库存的部分增幅将来自中国,而中国的小麦不可能出口到海外。
不过经济学家也指出,全球粮食产量连续两年丰收,至少提供暂时的缓冲。FAO经济学家Abdolreza Abbassian称,由于库存庞大,本年度粮食市场可能保持稳定,进入明年后国际价格将会继续面临下跌压力。主要出口国的库存超过平均水平,也有助于在明年粮食产量出现任何重大问题时提供缓冲。(来源:博易大师)
IGC:全球2014/15年度出口国大豆出口量
2014-12-05 9:43 来源:中华油脂网
伦敦12月4日消息: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15年度全球三大出口国(阿根廷、巴西和美国)大豆出口量预计为1.043亿吨,高于上年的9980万吨。
报告显示,2014/15年度三大国家的大豆总产量预计为2.522亿吨,早先的预测为2.519亿吨,上年为2.309亿吨。大豆压榨量预计为1.289亿吨,早先的预测为1.284亿吨,上年为1.257亿吨。
2014/15年度三大出口国家的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2190万吨,上年为1010万吨。
中国仍是越南大米的最大出口市场
2014-12-01 16:25 来源:中华粮网
据越南粮食协会提交给越南工商部的报告称,截至今天,各成员企业已经签订的大米出口合同总量达到690.9万吨,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1.54%。其中,已经出口的大米量达到549万吨,出口额达23.9亿美元。
中国仍是越南大米的最大出口市场,越南已向中国出口183万吨大米,占越南大米出口总量的33.7%;菲律宾紧随其后,越南对菲出口总量为127万吨;以下依次为,马来西亚38.4万吨,印度尼西亚14.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