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信息(2014年24期)
2014/10/15 04:27:00 来源: 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

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2014-09-27 01:18  来源:中华粮网

9月25日,国家粮食局在哈尔滨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会前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做出批示,要求全系统上下一心,产销合力,把秋粮收购任务完成好,把收购政策落实好,把粮农利益保护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卢景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分析了今年秋粮生产和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对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会议认为,今年全国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良好,预计收购量将有所增加。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粮食市场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稻谷、玉米启动托市收购可能性大,部分主产区收储矛盾突出,做好秋粮收购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会议要求,各地粮食部门要把秋粮收购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实抓细抓好。一要抓紧做好收购准备工作。继续采取促销、调运、建仓等措施,多措并举腾仓备库,扩大收储能力,坚决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及早做好收购资金准备,坚决杜绝给农民“打白条”;提前做好器材准备和人员培训,切实保障收购需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切实避免发生人身伤亡和储粮安全事故。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秋粮收购政策。按照“四个共同”原则,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提前合理确定委托收储库点并向社会公布,方便农民售粮;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按规定启动托市收购,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委托收储库点要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做到敞开收购、随到随收、应收尽收;鼓励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购,积极利用社会仓储能力。三要认真落实新增地方储备规模。产区销区之间要加强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抓紧组织粮源充实储备,尽快将新增地方储备规模落实到位,缓解主产区收储压力。四要切实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遵守“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规范收储行为,严肃查处“转圈粮”、“打白条”、违反质价政策等问题,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和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各省(区、市)粮食局负责同志,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纺集团有关同志参加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来源:国粮局网站)


皖蜀鄂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2014-09-26 08:40    来源:中华粮网

目前安徽、四川、湖北3省新产中晚稻市场价格已下跌到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符合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条件。为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经国家粮食局批准,从9月26日起在安徽、四川省,9月28日起在湖北省启动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来源:国家粮食局)


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政策问答

2014-09-30 08:48    来源:绵阳日报

一、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如何确定?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为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按照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应当符合什么条件?

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必须为2014年生产的新粮,达到五等及以上标准,等外粮食、2013年及以前生产的粮食不在收购范围之内,整精米率低于38%的中晚籼稻和整精米率低于49%的粳稻也不列入最低收购价范围,黄粒米含量不得超过2%。

三、今年中晚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定多少?

2014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1.38元,粳稻为每市斤1.55元,此价格是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向农民直接收购的三等标准品稻谷的到库价。三等标准品的具体质量标准为:中晚籼稻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含75%,不含77%),整精米率44%―47%(含44%,不含47%);粳稻杂质1%以内,水分14.5%以内,出糙率77%-79%(含77%,不含79%),整精米率55%-58%(含55%,不含58%)。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每市斤0.02元。

四、哪些区域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起止日期是何时?

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区域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11省(区)。

执行时间为: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8省(区)为2014年9月16日至2015年1月31日,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为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

五、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如何启动、停止?

在上述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当中晚稻市场价格低于或下跌到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时,由中储粮分公司商省级价格、粮食、农业、农发行等有关部门及时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经中储粮总公司报请国家粮食局批准后在相关区域内启动收购,中储粮的直属企业及受中储粮委托的收储企业按照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向农民收购。当市场粮价恢复到最低收购价以上或到政策执行截止期,停止按最低收购价收购。

六、中储粮公司为什么要委托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参与收购,中储粮与委托收储企业是什么关系?

由于中储粮公司库点、人员有限,为满足农民售粮需求,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除直属企业参与收购外,还需要委托部分央企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参与收购。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共同确定,并报中储粮总公司、国家粮食局和农业发展银行备案。中储粮与这些企业签订委托合同,委托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开展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储存业务,并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支付收购、保管等费用。    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发行分支机构要作为监管单位在合同上签章。这些委托收储企业的产权不归中储粮,与中储粮也不存在隶属关系。

七、参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委托收储库点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如何确定?

按照预案规定,参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委托收储库点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粮食收购资格,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农发行开户;有一定规模的自有仓容,仓房条件符合《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09第5号)要求,具备必要的清理设备、检化验设备、计量称重器具和人员,对农民交售少量粮食要有可移动式磅秤;执行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相关规定;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良好信誉;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准确、及时报送统计报表;三年内在收储及销售出库等方面无违规违纪行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相关设备齐备完善。    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审核确定,并在收购启动前向社会公布。

八、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在收购时应遵守哪些规定?

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必须按照国家文件规定的品种、地域范围、价格、质量、年限和质价政策等要求开展收购。要在收购场所显著位置张榜公布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粮食品种、收购价格、质量标准、水杂增扣量方式、结算方式和执行时间等政策信息;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收购或价外加价收购,不得拒收农民交售的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不得给农民打白条,不得代扣各种税费;严禁从现有库存陈粮中划转或移库;不得挤占、挪用收购资金;当场如实填写统一规范的收购凭证,不得二次填写收购凭证;对水分、杂质等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入仓前必须进行降水、清杂整理,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入仓储存,原则上做到分等级存放。

九、中储粮公司在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中储粮公司作为国家委托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负责组织指导参与最低收购价收购库点按照预案规定进行收购、做好库存管理等工作。按照国家预案规定,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中,中储粮分公司、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发行省分行实行共同负责制,即共同合理确定委托收储库点、共同组织验收、共同监管、共同处理违规行为,共同对本地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的数量、质量、库存管理及销售出库等负责,共同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

十、为什么委托收储库点要向中储粮直属企业交纳履约保证金?

为加强对委托收储企业的约束,防范违规出现的风险,确保其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落实其在执行国家政策、确保储粮安全和顺利出库等方面的责任,国家明确规定中储粮在与委托收储库点签订委托收储合同时,要求委托收储库点按照20元/吨交纳履约保证金。如果委托收储库点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确保粮食数量真实和质量合格、待贷款本息结清后,退还履约保证金本息。

十一、中储粮为什么要在部分地区租库开展收购?

对那些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又没有符合预案规定条件的委托收储企业的地区,为满足农民售粮需要,按照预案规定,中储粮直属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监管能力租赁一部分条件较好的社会仓容,由中储粮直属企业直接派人进行收购和管理。

十二、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收购资金来自哪里,如何发放到委托收储库点?

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所需要的资金(包括收购资金和收购费用)通过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解决。在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地区,所需贷款由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当地农业发展银行承贷,并根据收购情况和入库进度及时预拨给委托收储库点,保证收购资金供应。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市(地)区域,由中储粮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共同指定该区域内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委托收储企业承贷,收购结束并经验收合格后,贷款及时足额划转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管理。

十三、最低收购价中晚稻的粮权属于谁?

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粮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包括中储粮公司)和个人不得动用,也不得用于抵押、质押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清偿债务。

十四、最低收购价中晚稻的销售盈亏如何处理?

最低收购价中晚稻原则上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宏观调控需要,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竞价销售底价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销售价差收入扣除交易手续费和相关税费后,盈利上交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发布

2014-09-23 08:29   来源:中华粮网

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实施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标准》涉及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和马铃薯等品种审定的评审指标和评判规则。

《标准》针对品种审定中涉及的12个术语与定义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解释。《标准》针对稻细分了优质品种、普通品种和抗病品种三类标准。针对小麦《标准》细分了中筋品种、强筋品种和弱筋品种三类标准,并对每类小麦又分别制定了常规小麦和杂交小麦品种审定的标准,此外针对不同麦区的小麦抗逆性也制定了12条标准。

《标准》除针对玉米品质检测和不同种植区玉米病害制定了标准外,还为玉米制定了5类标准,分别针对普通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鲜食甜玉米和糯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来源:山西日报)


今后十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和贸易趋势

2014-09-22 09:21   来源:中华粮网

为把握我国粮食、棉花、油料、食糖四大类农产品供需状况和贸易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进口格局变化及其对国内外市场价格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和“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对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保持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对策建议。

今后十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和贸易趋势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我国农产品供需和贸易分析的多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包括17种主要农产品、全国8大区域,以及城市、农村两组消费者。模型充分考虑了自然资源条件约束、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影响、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相互联系,以及农业部门不同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假定2014-2023年间我国GDP年度增长率维持在7.5%-6%,城市化率至2023年提高到63%,人口增长、居民收入、粮食单产均适当提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0年我国粮食作物和棉花、食糖的进口都将大幅增加。

口粮基本自给 饲料粮缺口加大 谷物自给率降低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中略降,单产和总产量稳中有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总体自给率不断降低,口粮和饲料粮的供需有显著差异。其中,大米产量稳中有升,食用、饲用和加工需求均有所增加,国内供需基本平衡,2023年净进口量为180万吨;小麦生产在波动中增长,饲用和工业消费将有大幅增长,国内供需偏紧,2023年进口量为570万吨;玉米生产进一步发展,饲用和工业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国内供需缺口为1800万吨,自给率下降至92.7%。

棉花生产维持现有规模 基本满足本国消费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将进一步萎缩,但单产水平会有提高,总产量基本长期保持2013年水平,约为600万吨。棉花需求稳中有涨,2023年需求增长到900万吨,需进口300万吨,自给率降至67%。考虑到我国棉花需求的35%来自纺织行业产品出口,棉花生产基本能够满足本国消费。

油料作物需求迅速增加 缺口扩大

我国油料作物产量增长潜力不大,大幅进口仍将是常态。2023年大豆供需缺口将扩大到7500万吨,自给率下降到20%以下;油菜籽和花生等油料作物产量为910万吨,总需求为1020万吨,进口增长到110万吨;棕榈油等植物油进口量,将从目前的500万吨增加到700万吨左右。

食糖生产波动徘徊 需求增长 缺口加大

我国糖料生产面积将出现萎缩,食糖增产空间不大。食糖消费保持稳步增长,产不足需的格局将长期存在。2023年我国食糖产量达到1560万吨,需求量2080万吨,产需缺口扩大到520万吨,自给率下降至75%。

今后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对价格的影响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是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设计的多国多部门应用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架构涵盖了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消费、政府支出等行为的子模型,通过国际贸易将各子模型连结,分析贸易政策变化对各国各部门生产、进出口、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模型对政策定量分析具有良好效果,能够对政策选择和决策提供具体并且比较准确的建议,当今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运用此模型对国际经济进行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将对国际国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2023年我国分别进口大米180万吨和小麦570万吨,将导致国际市场大米和小麦价格比我国不进口情况下上涨2.1%和1.9%。2023年我国玉米供需缺口1800万吨,若全部依赖进口,将导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比我国不进口情况下上涨4.5%,国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2.8%,并推动小麦价格上涨1.8%;若限制进口在关税配额720万吨以内,将导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上涨10.5%,并带动小麦价格上涨5.8%。

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增长到7500万吨,将导致全球大豆价格比我国目前进口6000万吨情况下上涨6.8%;若将进口限制在目前水平,国内大豆价格将上涨29%,并带动玉米、小麦进口增加和价格上涨。

2023年我国食糖进口增长到520万吨,将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比我国目前进口410万吨情况下上涨2.2%;若将进口限制在目前水平,将带动国内食糖价格上涨14.3%。

总体来看,未来我国将保持口粮绝对安全,大米进口主要由国内外差价所致,小麦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二者进口规模占国际贸易量的比例较小,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未来我国玉米和油料进口的增加主要为弥补国内供需缺口,进口规模占国际贸易量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影响,但引起国际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较小;食糖进口增加则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不大。

保持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的对策建议

搜集掌握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和分析工作,及时发布粮、棉、油、糖供求和价格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领馆的作用,重点收集粮、棉、油、糖等农作物主产国的市场和价格信息,构建针对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价格信息的监测体系。

调整完善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补贴制度,确保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在借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做法的经验基础上,启动糖料等产品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稳定国内生产。合理确定价格波动调控区间,综合运用粮、棉、油、糖储备和进出口调节,维护市场和价格稳定。

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资源和市场

抓紧制定和实施进口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粮、棉、油、糖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农产品市场流通、贸易和加工环节,确保我国主要农产品稳定和有效供给。(来源:农民日报)


中储粮粮油监督检查新体系开始运行

2014-09-29 08:54   来源:中华粮网

9月26日记者从中储粮总公司获悉,为严守中央粮食储备安全底线,今年以来中储粮总公司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起人、财、物三条垂直监管的常态化模式,目前中储粮新的粮油监督检查体系已经开始正式运行,为保障“天下粮仓”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据介绍,作为负责管理中央事权粮油和执行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主体,中储粮今年以来中储粮按照独立公正、职责明确、管控有力的原则进行了集团管控体制的总体设计,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流程、最严格的执行、最严格的考核,真正建立起总公司-分公司-直属库三级监督检查执法队伍。中储粮总公司办公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总公司层面,设立监督检查处,负责全系统中央事权粮油的监督检查,依托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组建总公司质检中心,受总公司委托开展质量检测工作。在分公司层面,按照一个公司一个中心的原则,组建26个分公司粮油质监中心,人、财、物完全与直属库分离,均由分公司统一管理,负责辖区内粮油监督检查,其中储备规模40亿斤以上的20个分公司粮油质监中心是独立法人,其余 6个分公司粮油质监中心是相对独立的非法人单位。在直属库层面设置检验室,负责日常粮油质量检测工作。

为保证监督体系公正性、独立性,中储粮明确监督检查所有费用列入公司预算,为做实粮油监督检查工作,中储粮配套出台了《中央事权粮油数量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明确粮油监督检查“四个不放过”原则,即“有疑虑的不放过、有隐情的不放过、有违规迹象的不放过、没查清问题的不放过”,明确规定检查时要“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除例行的春秋两季粮油大普查外,增加了不定期的库存粮油突击检查,采取事先不打招呼、交叉扦样、异地检验等方式,以保证操作流程严密规范、检查结果客观真实,确保中央事权粮油数量质量始终可靠。

在今年移库期间,为避免因南方高温高湿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中储粮相关分公司对出库粮食均开展了专项检查,质量不合格、不达标的粮食坚决不出库,并在移库过程中严密跟踪,确保了国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粮食质量达标,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储粮今年跨省移库工作比较满意。(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4年早籼稻收购形势分析

2014-09-29 11:44   来源:中华粮网

在9.15-9.19为期一周的籼稻调研中,我们对2014年早稻的生产收购情况进行了了解,实际情况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此次调研路线为湖北武汉-湖北黄梅-江西南昌-宜春樟树-宜春新干-湖南常德-湖南益阳。9月中旬是早稻托市收购的后期,各大粮库已经基本停收。

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看,湖北武汉市2014年早稻种植面积为77.9万亩,同比减少4.688万亩;单产为400公斤/亩,同比减产50公斤/亩;总产为31.16万吨,同比减产6万吨,减幅16%。湖北黄梅早稻种植较少,单产略有提高。

江西省企业反映,南昌县60%以上早稻倒伏,有芽谷出现;丰城、高安、樟树三市早稻产量预计减产最多达3成,单产在400公斤/亩以下,同比减少50公斤/亩。而湖南常德、益阳粮企对减产幅度的预估在10%-20%之间。

关于2014年早稻的产量,统计局早在8月下旬就已在网上公布。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5千公顷,同比减少9.4千公顷;总产量3401万吨,同比减产12.5万吨,下降0.4%。

而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托市方面,江西省80%的粮库已经无粮可收,只有樟树、新干等地少数粮库托市收购还在进行,日均收购量也很少。截止到9月20日,全国托市粮预计累计收购量不足400万吨,比2013年减少32%左右。

社会收购量方面,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2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78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17万吨,减幅在13%。

关于2014年早稻社会收购量和托市收购量大幅减少的现象,易达研究院也做过相关调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2014年早稻减产。统计局数据显示,湖南、江西分别减产5.7万吨和7.9万吨。二是因生长天气不利,早稻生育期整体推迟5-10天,且空壳率较去年有所提高,稻谷质量相比去年较差,有部分不合格粮源被粮库退回。另外收割期间降雨频繁,稻谷水分较大,农户晾晒不及时,局部地区有芽谷出现。三是加工企业较去年收购积极性有所提高,尤其优质长粒早稻受到米企青睐。2013年市场收购以政策性收购为主导,企业收购消极,部分优质早稻以常规稻价格流入粮库。2014年受优质中晚籼稻行情大好影响,优质长粒早稻因口感、粒型相似,市场需求旺盛。另外,湖南、江西两地市场仍有部分重金属超标稻谷,一般采用新粮掺兑的形式降低重金属含量,也增加了米企对早稻的采购需求。四是经过拍卖、移库及建仓一系列手段,主产区仓容基本可以满足早稻收购,但在分布上并不均衡,需要进行协调、调运等措施,考虑到托市还未结束及运输会产生一定费用,有部分早稻仍在农户及农民经纪人手中。五是销区企业、粮库等在产区采购力度大幅下降。受到品种调换及市场消费疲软等影响,销区在产区收购补库的行为大大减少,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在上述几个因素中,市场各主体认为,2014年早稻实际减产幅度大是造成托市收购量及社会收购量双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企业预估的10%-15%的减产幅度计算,社会收购量减少13%的幅度也在合理预期区间。也就是说,2014年全国早稻的减产幅度,应该在300-500万吨之间,总产预计在3000-3200万吨之间。

对于2014/15年度早稻市场的后期走势,笔者认为,整体较2013年相对利好。从基本面分析,早稻市场的利空因素主要在于当前政策性库存较大,2013-2014两年托市量将近1000万吨,市场近两年的供应压力仍然很大;消费疲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农户习惯将早稻出售,不留余粮,饲料用粮一般只用在南方不成规模的家庭养殖上,工业用粮方面,因早稻产业链较短,在白酒、啤酒等行业替代性竞争也很激烈,只有传统的米粉、米线等食品加工业采购需求稳定。早稻的政策性库存及消费使其难有大的上涨空间。

不同于往年的是,2014年早稻的总产减产幅度较大,从目前的收购和农户余粮情况调查看,社会流通粮源较少,企业对优质早稻收购热情较大;进口米对稻谷市场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海关打击力度大,边境走私转入地下,数量明显减少。目前受冲击较大的多集中在边境省份,产区出现不同程度好转,且USDA报告显示,2014年印度稻谷产量预计减产354万吨,国际大米贸易量有所下降,泰国100%B级、越南10%破碎率大米到岸完税价都在3320元/吨左右,比3月份上涨250-300元/吨,与主产区早籼米加工成本相比优势有所下降,对米企吸引力减弱。

以上都是影响早稻市场走势的利多因素。

综上分析,2014/15年度早稻供需形势将呈现整体宽松、价格以稳为主的走势,但因政策性粮拍卖、轮换的时间、数量和价格不确定,可能会有短暂的供应紧张阶段出现;受陈粮、政策及质量拖累,新季早稻市场价格仍难以走出独立行情,但与陈稻的价差或逐步缩小。


9月麦价“内强外弱” 10月关注政策动态

2014-09-28 11:31    来源:中华粮网

摘要:9月份随着国内麦价的高位上涨及用粮企业阶段性采购需求减弱,麦价上涨动力明显减弱;国际小麦则在供需宽松的格局之下,因缺乏利多题材提振,其市场行情大幅下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麦市渐入政策敏感点,10月建议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一、产区收购进度大幅放缓 麦价上涨动力明显减弱

据统计,截至9月2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2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938万吨,较月初增加237万吨;相比之下,8月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72万吨。主产区市场流通粮源的减少导致收购进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随着麦价的上涨,采购主体的观望心态有所增强,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年度托市小麦拍卖时点渐成关注,面粉加工企业降低自身小麦库存量,以待2014年产托市小麦投放市场。截至9月底,江苏兴化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格2572元/吨(水分≤13.5%,容重≥770g/L),较月初下跌8元/吨;安徽亳州谯城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2584元/吨(水分≤12.5%,容重≥770g/L),上涨28元/吨;河南漯河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2014年新产小麦挂牌收购价2580元/吨(水分≤14.5%,容重≥770g/L),上涨40元/吨;山东德州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挂牌收购价2640元/吨(水分≤13%,容重≥770g/L),下跌2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普通白小麦进厂价2630元/吨左右(水分≤13%,容重≥780g/L),上涨10元/吨。

二、临储麦成交均价走高 强麦期价弱势走低

截至9月底,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共进行4次,周投放量维持50万吨水平,从9月份国家临储小麦拍卖成交情况来看,共计投放粮源201.3972万吨,实际成交69.8737万吨,平均成交率34.69%,4次临储小麦拍卖成交均价处于【2382,2405】元/吨。相比之下,8月份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共进行4次,共计投放粮源204.7961万吨,实际成交47.0692万吨,平均成交率22.98%,4次临储小麦拍卖成交均价处于【2331,2368】元/吨。截至9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在210-230万吨,其中安徽地区118.9万吨,河南地区46.6万吨,湖北地区48.8万吨。国内强麦期货价格受麦市后期供需格局改观等利空因素影响,9月份其期价弱势下跌。截至9月26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1501合约期价报收于2716元/吨,较月初的2740元/吨,下跌24元/吨,跌幅0.88%;期间最高价2753元/吨,最低价2708元/吨。

三、供需宽松利空麦市 国际麦价大幅走低

国际小麦市场在缺乏利多热点题材提振的情况下,供需宽松格局成为其主导利空因素,国际麦价大幅走低。据战略谷物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15年度欧盟28国小麦产量(不包括杜伦麦)预计为1.466亿吨,高于早先预测的1.441亿吨,也高于上年的1.355亿吨。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在2014/15年度的头16周,美国2014/15年度(6月至次年5月)小麦出口检验总量为827.2962万吨,低于上年同期的1264.5427万吨,同比降低幅度为34.6%。受供需宽松格局影响,相关机构纷纷下调国际小麦市场价格预估;法国兴业银行预计2014年第四季度CBOT小麦平均价格为5.61美元/蒲式耳,比早先的预期调低0.63美元;渣打银行将2014年第四季度CBOT小麦平均价格预期为4.95美元/蒲式耳,比早先预期调低0.80美元。截至9月26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软红冬小麦12月合约期价报收于474.75美分/蒲式耳,较月初的563美分/蒲式耳,下跌88.25美分/蒲式耳,跌幅15.67%;期间最高价566美分/蒲式耳,最低价466.25美分/蒲式耳。截至9月底,12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03.6美元/吨,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已下跌至1852元/吨,较去年同期下跌523元/吨。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小麦进口量为35339吨,同比下降91.54%,均价330.42美元/吨;主要来自澳大利亚25549吨,美国6634吨,哈萨克斯坦2301吨,俄罗斯联邦483吨,加拿大373吨;年初迄今共进口小麦270.6732万吨,同比增长27.46%。

四、玉米市场“供增需降” 玉米小麦价差明显缩窄

随着国内新产玉米陆续大量上市以及下游需求走软,9月份国内玉米市场现货行情在“供增需降”格局之下弱势走低,其中部分区域玉米价格出现明显“跳水”,这也使得玉米与小麦之间的价差明显缩窄,但饲用小麦替代需求仍维持一定数量。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中国进口玉米32.3283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11.57倍,比2014年7月份的进口量8.6369万吨高出2.74倍。农业部8月份生猪存栏数据显示,8月生猪存栏量比上月增加0.6%,比去年同期减少5.9%;能繁母猪存栏量比上月减少0.8%,比去年同期减少10.0%。截至9月底,全国生猪均价13.97元/公斤,较月初的14.49元/公斤,下跌0.52元/公斤,跌幅3.59%。截至9月底,国内北方鲅鱼圈港中等普通质量玉米收购价2410-2420元/吨,较月初的2540元/吨,下跌120-130元/吨;南方广东港东北产中等普通质量玉米主流成交价格2680-2700元/吨,较月初的2710-2720元/吨,下跌20-40元/吨。截至9月26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1501合约期价报收于2356元/吨,较月初的2374元/吨,下跌18元/吨,跌幅0.76%,期间最高价2395元/吨,最低价2343元/吨。

五、采购主体观望情绪加重 10月关注政策动态

国内麦市短期内仍处于供需偏紧格局,这也成为麦价的主要支撑动力,随着政策敏感点的渐趋临近,国内小麦市场的市场市氛围将逐步消退,贸易粮、粮库所持有的贸易粮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将逐步加大,建议售粮主体适当降低麦价上涨的心理预期,逐步抛售手中持有的贸易粮,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后期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仍需看政策脸色,10月份建议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天然面粉成为全国粮油行业标杆

2014-09-24 08:42   来源:中华粮网

9月15日,中国粮油行业食品品牌发展论坛在长沙召开,一加一天然面粉公司董事长王刚受邀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一加一品牌成长给食品行业的启示》的专题发言。本次论坛由中国粮油学会营销技术分会举办,主题为“2014秋季粮油产销企业订货会暨食品品牌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面粉、挂面、麻辣食品等12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参加了会议。主要讨论如何改变食品行业低价竞争现状,保障食品安全。据了解,此次一加一受邀参加全国的品牌论坛,是由于天然面粉在河南受到消费者欢迎,得到了国内食品深加工企业和中国粮油学会的高度关注,因此,中国粮油学会营销技术分会邀请一加一天然面粉董事长到长沙作专题发言。

据了解,一加一天然面粉目前和克明面业、玉峰食品、康师傅、思念、三全等食品深加工企业保持着常年战略合作关系。可见,天然面粉已经成为国内粮油行业的标杆。

本次论坛由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瑞元致开幕词,分别由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启玉就我国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国家粮食局科学院博士谭斌就挂面的起源与传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博士李世岩就我国各地挂面的特点,中华粮网总编辑孟凡军就粮油市场形势分析,武汉轻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李庆龙就食品新原料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中国粮油协会营销技术分会于俊波就我国面粉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湖南玉峰食品公司董事长张玉东就报团打造面筋品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冷门战略专家韦鉴峰就如何打造一个强势的食品品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来源:河南日报)


9月26日湖北襄阳小麦市场行情

2014-09-26 09:42   来源:中华粮网

本周,湖北襄阳小麦市场经过前一段的上涨,市场行情呈现缓慢横向整理,本周价格尝试性调整。面粉行情稳定趋强运行。

主要原因:一是小麦市场总体供应实际并无压力,政策性收购小麦库存量充足,一旦今年最低收购价小麦上市销售,小麦上涨势头将会受到有力抑制,加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囤积粮食待涨意愿不旺。二是随着月初“双节”充足备货结束,面粉加工企业对小麦需求将有所调整。三是随着华北玉米供应量增加,玉米价格回落的势头和玉米、小麦的比价替代效应,也将促使小麦前期供应压力有所改善。四是小麦拍卖成交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9月23日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计划销售小麦67565吨,实际成交12951吨,成交率19.17%,其中: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14270吨,全部流拍;2013年混合麦计划销售3355吨,全部流拍。2013年白小麦计划销售11751吨,实际成交4875吨,成交率41.49%,最高成交价2400元/吨,最低成交价2360元/吨,成交均价2374元/吨;2013年混合麦计划销售38189吨,实际成交8076吨,成交率21.15%,成交价2360元/吨。

该市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2013年产三级白小麦出库价格为2380元/吨,比上期2420元/吨下跌2%。2014年产三级白小麦收购价格为2480元/吨,与上期价格持平。

火车站小麦交易价格微调。2014年产三级白小麦收购价格为2480元/吨,比上期2400元/吨,上调3%。

该市综合性大型粮油龙头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小幅基本稳定。国标二等白小麦收购价格2480元/吨,比上期2460元/吨,微升近1%;国标三等白小麦收购价格2420元/吨,与上期持平。

该市南部以饲料加工为主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微升。国标三等小麦进厂价格2560元/吨,比上周2540元/吨,小升近1%。

该市东部面粉专业加工企业小麦收购价格保持稳定。国标二等白小麦收购价格2400元/吨与上周持平。特制一等小麦粉出厂价格3160元/吨,比上周3120元/吨,微升1.3%。特制二等小麦粉出厂价格2860元/吨,与上周持平。

该市火车站粮食专业市场小麦交货价格调整。国标二等白小麦车板交货价格为2420元/吨,比上周2460元/吨,下滑1.6%;国标三等白小麦车板交货价格2380元/吨,比上周2420元/吨,小幅下滑1.7%。

本周,该市毗邻市区的粮油综合超市特制一等小麦粉的零售价格为1.85元/斤,与上周持平;特制一等小麦粉批发价格1.77元/斤,比上周1.68元/斤,向上波动振幅达5.4%。


新季玉米上市 市场供应趋于宽松

2014-09-30 09:10   来源:上海中期

行情回顾

上周,连玉米C1501合约偏弱运行,运行重心继续下移,期价最高上探2364一线,基本维持在5日均线下方运行,整体趋势性弱势尚未改变,最终期价收于2356元/吨,较前一周跌5元/吨。目前C1501持仓量有所上升,增仓482手,至26.7万手。

要点分析

1、山东玉米价格有望回落

上周,华北黄淮地区天气好转,新玉米上市增加,用粮企业厂门玉米到货增加、水分下降。同时各地夏玉米也开始收获上市,玉米供应呈快速增加趋势,玉米价格也继续下跌。但27-30日,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将普遍出现新一轮降雨天气,局部地区有大雨,不利秋收作物收晒,届时可能影响到新玉米上市。上周,山东潍坊地区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246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20-40元/吨,滨州地区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2480-252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2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246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140元/吨,秦皇岛地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30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60元/吨。

近期,随着新季玉米供应增加,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玉米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缓解,当地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前期价格下跌属于无量下跌,上周开始,用粮企业到货呈明显增加趋势。目前,山东等地用粮企业玉米收购价格普遍回落到2450-2500元/吨水平。市场预计短期内仍有50元/吨左右下跌空间。市场认为,如果价格继续下跌,一方面,农户销售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南方销区采购量也将显着增加。另外,9月中下旬,华北黄淮地区降雨比往年偏多,已经影响当地玉米收获上市,若后期降雨继续偏多,将导致收获上市延迟,水分偏高,霉变增加等,这也将影响到当地玉米供应。

2、南北港口玉米价格趋弱

上周,北方港口优质新玉米收购价2420-2430元/吨,平仓价2460-248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70-80元/吨。上周,新玉米集港量大幅增加,市场看跌心理增强,价格稳中趋弱。广东港口东北优质玉米价格2700-2720元/吨,质量偏低玉米报价2550-265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10-20元/吨。新粮上市逐渐增加,广东饲料企业多数维持低库存等待新粮到港,加上进口高粱集中到港和前期拍卖粮陆续出库等因素影响,广东港口贸易玉米出货较慢,玉米价格也持续偏弱,市场预计,9月中下旬,广东港口玉米价格将继续下跌。

截至9月19日,北方港口玉米库存185.9万吨,较前一周增加7.9万吨,比去年同期低49万吨,其中临储玉米库存占55%以上,加上跨省移库玉米预计将有100万吨移至辽宁各港口,市场预计短期内北方港口临储玉米库存将达200万吨以上。另外新粮集港大幅增加,目前锦州、鲅鱼圈等港每日汽车散粮集港均超过1万吨,预计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将快速增加。截至9月23日,广东港口库存在23.4万吨左右。从目前安排的船期来看,上周广东港口玉米到货量在25万吨左右。预计下周到货量在20万吨左右,广东港口库存相对稳定。

3、新粮上市临近临储玉米成交下降

经过连续19周的竞价交易,国产临储玉米(含跨省移库)总成交量达到了2532万吨。其中,东北地区临储玉米累计成交2406.49万吨,南方跨省移库玉米累计成交125.43万吨。

从成交数量来看,临时存储玉米竞价交易成交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上周成交总量仅在43.68万吨,较前一周低18.91万吨。华北黄淮地区新季玉米上市量逐渐增加,东北地区新季玉米也开始陆续上市,加上饲料消费低迷以及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影响,同时小麦大量用于饲料和关内新玉米少量上市的冲击,前期成交玉米还有很多未出库,预计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成交量还将继续下滑,库存压力将持续。

4、优良率稳定,美玉米继续下跌

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全国作物进展报告显示,美国玉米作物优良率保持稳定,42%的玉米成熟,收获完成7%。

尽管通常的趋势是,随着作物成熟期临近,生长优良率下降。但截至9月21日,美国全国玉米评级优良的比例仍为74%,和一周前的评级持平,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这也是1994年以来同期美国玉米最好评级。除非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市场才可能出现走势逆转,例如南美出现恶劣天气的话,可能引发价格上涨,否则玉米和大豆价格很可能保持低迷态势,跌势甚至会保持到2015年。

操作策略

上周东北临储玉米成交十分惨淡,自新粮开始上市以后,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同时东北临储玉米成交情况不断下滑,北方港口新增集港量上升,导致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亦呈现趋弱态势,对盘面形成持续性压制,建议投资者空单谨慎持有,目标位2330元/吨。


食用油价格大幅下滑 未来仍将弱势运行

2014-09-22 09:10    来源:中华粮网

自7月以来,北京市场食用油批发价格呈持续小幅下跌态势。记者日前从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市场获悉,与上月相比,金龙鱼大豆油每箱(5L×4桶,以下无特别说明之处均为此规格)批发价格为152元,降幅7.32%;汇福大豆油每箱124元,降幅4.62%。此外,食用调和油价格也有所下跌。

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市场信息部主任刘敬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食用油价格都有大幅下滑。进入9月,北半球大豆新作即将收获上市,美国大豆丰收前景及国内豆粕供货充裕对豆油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预计在供应总体宽松的背景下,食用油价格仍将继续弱势运行。

与去年食用油价格高升不同,虽然国内进入传统食用油的旺季,但是食用油的价格却不涨反降。

从记者拿到的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批发市场的食用油价格数据可以看到,除了花生油近期有一定涨幅外,大豆油、调和油和菜籽油等食用油产品的价格均有所下滑。

目前,金龙鱼大豆油一箱的价格与去年同期174元相比,下滑了12.64%;汇福大豆油与去年同期的152元相比,下滑18.42%。

受大豆油价格下滑的影响,调和油以及菜籽油的价格也有所下滑。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场金龙鱼调和油一箱的价格是214元,与去年同期的238元相比下滑了10.08%。

除了北京食用油市场价格下滑以外,杭州的食用油价格也有所下滑。据杭州《今日早报》报道,最近,杭州食用油市场一直处于“低气压”状态,超市卖场里的桶装油也在搞促销,个别超市的桶装油品还出现15%的降幅。散装油也不景气,菜籽油、豆油出现了一成以上的降幅。

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中秋、国庆是食用油市场一年当中仅次于元旦、春节的黄金销售期。然而,今年却出现了豆油降价的趋势。

对此,刘敬亮认为,今年上半年南美大豆丰产,加上当前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高于去年,且8月份天气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全球大豆供给宽松直接导致国际豆类价格一路走低。

截至8月29日,国际市场豆油价格较8月初下跌10%左右,较6月下旬跌幅高达20%。虽然在9月初,国内大豆价格暂时止跌,但在上周,国内主要食用植物油品种价格重新回落,豆油、菜籽油等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走低。

豆油价格持续下跌,也影响了下游的生产商和流通商。据相关机构报道,有新加坡消息人士称,2014~2015年度,中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或大幅减少25%,因加工利润降至两年来最低。

据刘敬亮透露,批发商方面,为了减少降价带来的损失的同时保障货源,不少批发商采取了根据销售量来确定进货量的方式,库存量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国庆节前后大豆油批发价格或将呈阶段性平稳期。

对于后市行情走势,刘敬亮认为,从当前影响因素看,利空因素仍占据主导。随着新豆陆续收获并上市,季节性供应旺季将对豆油市场行情构成一定打压,同时国内豆油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的概率也大大降低。“预计短期北京市场大豆油批发价格仍旧以弱势趋稳运行,虽然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价格上行通道也不会强势”。(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商品市场持续大跌的内因

2014-09-25 09:10   来源:中华粮网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来在加速下跌。衡量全球商品价格的CRB期货价格指数延续不到两周前跌破前期499.99重要支撑位的弱势,正迅速打开更深的下跌空间。与CRB指数下跌相对应的,是黄金、原油、铜等有色金属、铁矿石价格的一路下跌,农产品市场跌势尤烈,大豆自6月末以来下跌已超过30%,玉米跌幅为22%,小麦为16%。

如此众多商品价格在没有急遽爆发全球性危机的情况下大面积、大幅度下跌,不能不仔细解剖个中缘由。上一次发生这种全面的、大幅度全球商品价格跌势,还是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在美欧经济已渡过危机转向恢复的关头,尤其美国经济已表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的时候,大宗商品市场如此猛烈下跌,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要弄清这次商品价格全面大跌的内因,先要梳理清楚多年来全球商品价格大涨和两次价格大跌的原因。2008年之前的全球商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基本原因当然是全球经济在近30年左右的强劲上涨,但这种经济增长促成的增长在2008年以后基本上终止了。本来,只有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长期增长模式并且步入复苏轨道以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才可能出现全面上涨行情。但是,心急的全球各经济体,硬是在固守过时的模式之下,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在各经济体内注入了大量货币。由于旧模式血管梗塞,新模式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放水,实体经济并没有受益多少,资金都利用去炒作了。结果,这些泛滥的货币促成了全球资产的飞速上涨,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主要股市。在那次放水之后,国际金价从最低点上涨了将近180%,铜价上涨了约260%,油价则上涨了超过150%,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上涨了一倍有余。

庞大的资金吹起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泡沫,但是实体经济复苏势头则疲态毕现。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2008年夏秋前后,波罗的海海运干货指数BDI一度曾达到接近12000的高位,而在2008年底又悬崖式跌落至不到700点的位置。之后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该指数最高反弹至4500点附近,但还是无法如全球的主要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那样咸鱼翻身,而是缓步逐级下行,几年来基本在1000点的低位徘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BDI指数比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更真实地反映了这几年来的全球经济冷暖。BDI指数的长期低迷,折射的正是全球经济长期的不景气。

没有全球经济步入正轨带来的健康增长的支持,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市场烈火喷油般的上涨是没有底气的,不扎实的。大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环境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就说目前的变化吧,安倍内阁在日本全力加码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欧元区在6月决定重新实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行动并推出第三轮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这些都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中国、美国近一、二年来却在转向紧缩。看情形,中、美两国几个月后进入更彻底的类似紧缩的状态了。从今年1月起,美国以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的规模在退出持续了5年的QE政策,预计导下月将彻底全部退出。届时,美元将临近加息过程周期。预计到明年夏秋前后,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回落到6.0%以下,美联储或正式开始加息,长达6年之久的低利率政策告终,美国的紧缩政策将全面开启。多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将在长期处于类似紧缩的状态。早在3年前,中国就在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对主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实行了“限购限贷”的严厉紧缩措施,虽然截至本周全国47个“限购”城市已经有41个取消了限制政策,但四大一线城市依然坚持对楼市实行“双限”。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的是定向降准和定向宽松的政策。最新的信息是,中国选择改革优先于刺激的政策,在经济指标全面下行的背景下,坚持不降息和降准。在美国和中国在货币政策上采取紧缩或类似于紧缩政策的大环境下,过去若干年里靠货币堆砌起来的大宗商品价格行情,全面走向下行之路就是必然的了。这种既无实体经济支持,再无货币刺激的泡沫累积的市场,未来走向漫漫熊途,将给各经济体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口。这也将使过去追逐股市和商品市场炒作的资金流回实体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财富分配的失衡现象也会缓解,一些经济体畸高的基尼系数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这个角度看,这轮大宗商品行情的跌势,可能有助于增加普通人群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利于不少经济体的经济转型以及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提,那就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愈演愈烈,加剧了美欧与俄罗斯的对立,若久拖不决,冲突失控,是全球经济重大的风险所在,一把悬在全球大宗商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挫,是祛除原有泡沫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也为全球相关机制的改革提供了一次机遇。(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关注:油料丰收状态下 油脂库存何处去

2014-09-26 9:07 来源:博亚和讯

  一、国外大豆基本情况阐述

 走过9月,我国与美国大豆将开始上市,而我国进口美国新季的大豆也将陆续到港。今年美国大豆丰收已经定局。USDA给出的美国大豆产量是1.065亿吨,而Informa给出的美国大豆产量也在1.05亿吨附近。

 库存我们就不多说了,美国库存会增加,加上目前玉米、小麦等价格也很低,因而南美地区种植大豆的意愿理应强于其他作物。整体的大豆供应充裕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上市周期的大豆行情也必然以疲软应对,并且,今年美国没有那么多仓储能力,因而部分大豆、玉米需要得到甩卖,不出意外的话,这也会在10月份的行情里得到体现。

 而就国外的大豆价格来预计,众说纷纭,有说950的,有说900的,也有说800-850的。因为美国今年第一年实行全面的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收入保险是1130美分,要对应10约和2月的最高价格作参考,而最低的价格保险是850美分,前几天的粮油会上有专家说大豆种植成本在1113美分,但我按46单产粗略计算是960,当然单产调高的话,这一数值会相应降低。

 因为最近几年基本没到过这么低的价格,因此购买这两种保险的种植户也不多,也就是说,价格跌破种植成本后,美国没有保险的农户,也会亏损,于是,到保险和种植成本的价格位置之后,如果他们能够存储,应该就不会销售了,这一点需要等10月份把不能存储的卖完,才能体现。

 并且,美国新豆已经销售出来3000万吨了,占了总产量的近1/3,为历史数据以来预售相当快的一年,所以新豆上市之后,10月份以后,美国大豆出口装船很可能会成为“国际大豆消费需求强劲”的炒作题材。

 其实这些说完,就大概能知道国外大豆价格会如何了,最近也有一些声音说国内大豆价格会崩盘,跟随国外走,那么我现在就说下国内的大豆的基本面情况。

 二、国产大豆基本状况

 最近几年,我国农户大豆种植收益逐年降低,虽然自2008年开始进行了持续6年多的收储政策,但仍未能改变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命运。今年开始,我国东北地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变为目标价格直补政策试点,虽然4800元/吨目标价格已经较往年收储价格高出许多,但这一价格仍不能给东北大豆种植户带来多过种植玉米等作物的收益,而这一价格也没有得到大豆贸易商的广泛认可。

 由于种植收益较低,今年大豆播种面积继续减少,预计在640万公顷,较去年减少5.76%,而今年东北地区天气灾害频发,尤其黑龙江局部降水过于集中,而吉林、辽宁等局部遭受近几年少有干旱,使得国产大豆产量预计降低到1150万吨附近,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份总计约在546万吨,同比减少5.89%。国产大豆的产量减少,也必然需要更多的进口供应,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初步预期,我国2014/15年度大豆压榨消费量预计为7200-7300万吨,其中包含300万吨国产大豆,以及6900-7000万吨进口大豆,较上年度压榨消费增加400万吨左右;而食用大豆消费量预计为1080-1100万吨,若再加上饲料大豆消费量200万吨左右,国产大豆呈现供不足需状态(1150万吨产量-300压榨-1100食用-200饲料用与损耗),当然这便需要临时储备大豆继续流入市场,以保持国产大豆的供需平衡。

 虽然今年开始,国家临储大豆已经拍卖(截至9月23日)成交了246万吨,但临储大豆剩余已不足330万吨,即便后续全部流入国内市场,国产大豆在今年新豆上市后,即便不进行任何压榨,结余最多数量为200-260万吨,因为压榨需要消耗,并且类似恒大粮油等企业可能会增加国产大豆压榨消费,国产大豆实际步入了供需平衡的节点上,甚至在向供不足需倾斜。

 并且,明年若拍卖完成,没有了临时储备大豆供应,若明年国产大豆产量仍没有明显增幅,用途上的差异化,将使得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行情必然继续呈现分化特征,国产大豆独特的运行行情,将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个在时点上应该在明年的夏季、秋季。

 刚刚说到了恒大,8月16日,恒大粮油集团并购了孙吴联凯大豆加工公司,投建了黑河孙吴恒大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有限公司;9月18日,举行了技术改造开工仪式,正式启动非转基因项目。恒大粮油的计划是,年末前,完成技术改造,新上3条生产线;明年年初,试生产;春节豆油投放高端市场。这个厂的产能是,年加工大豆30万吨。现在有言论称恒大还准备并购其他公司生产线,如果真如此,产能可能超过200万吨,约是黑龙江大豆产量的一半。

 至于恒大最终会如何,能不能成功,我们就不去做过多评价了,说完了大豆,我们来说说国内的植物油。

 三、植物油仍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中

 一直以来,库存过剩都是白糖、植物油、棉花等商品价格的压力所在,如何去库存、何时去库存,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因全球性油脂油料供需失衡,植物油市场的去库存化的过程,或将更加长久和困难。

 今年,美国大豆丰收,上亿吨的产量自然会压制油脂油料,以及粕类市场。USDA给出的2014/15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达到30469万吨,其中压榨预计为2509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19%。大豆产量、压榨的增加,无疑会增加豆油的供应。而印尼与马来西亚两国2015年棕榈油产量或将达到5300万吨,增加近6%。

 虽然植物油已经连跌3年,但我们看到的低价格的棕榈油,和葵油、菜油、豆油之间竞争力依然缺乏,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欧洲棕榈油对菜油也没有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如果印尼10月份取消关税,马来直到年底都维持毛棕榈0关税的话,说明两个主产国供应压力真的非常之大,他们在争夺出口市场。

 当然这也会比较有效的降低他们两国的库存,但这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短期的使棕榈油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这一点在印度市场能够更充分的体现。因为印度人口多,消费大,并且印度大豆减产、压榨设备陈旧,其一直以来就倾向直接进口植物油,用于消费。所以最近出口到印度的棕榈油比较多。

 就我国自身而言,目前,豆油库存130万吨,棕榈油库存70万吨,菜油储备约590万吨,市场流通中30万吨左右,库存对于各自油脂虽有不同,但整体相对充裕,可能会形成相互牵制的作用和效果。

 可见,要去除库存,单单从减少供应已经十分困难。而消费上,最近几年国内严控公款消费,从2012年夏季之后,餐饮行业营业收入转为低迷,国内植物油食用消费处于2%左右的增幅附近,其远低于国际油料4%以上的压榨增幅。虽然因人口关系,国内植物油的食用消费较为刚性存在,但增幅较小,过剩的油料产量,最终仍转化为了植物油的库存供应。

 并且,国内豆油、菜油、棕榈油等植物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发展较为缓慢,即便是印尼、巴西等国家,生物柴油产量增加,但因其公路、机车等基础设置的陈旧而无法应用过多的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概念从2006年开始炒作,目前美国豆油生产生物柴油刚刚微利,50%以上原料都是动物脂肪。美国补贴等政策估计要等到明年,并且原油价格低,生物柴油也不具有特别的优势。

 而到我国,国内生物柴油设施较少,加之我国石化能源行业处于垄断状态,生物柴油的市场化将更易受阻,当然了,这也只是我个人的当下的一个看法而已。那么,若真如此,欲从增加工业消费来使植物油库存降低角度分析市场,当下仍不现实。

 就植物油市场而言,持续下跌已经3年有余,价格基本兑现了供需失衡的现状,但基本面因素仍不支持其出现持续性的上涨。虽然在未来几个月,类似马来西亚进入雨季,短暂影响棕榈油产量的信息能够支持其价格反弹,但后续要关注国内储备菜油是否有所动作,如果真出现拍卖等政策,也将继续使植物油市场面临向下压力。

 四、油脂油料操作上的探讨

 操作上,因为美豆价格持续走低,国内进口厂商直接在盘子上做,就已经有一定利润,因此从压榨角度,买国外大豆卖国内油粕仍是可以操作的。

 另一个操作,就是做周期性的豆棕、豆菜、菜棕相应的对冲,我支持豆棕价差缩小,主要是基于相关油脂基本面中,只有棕榈油略好于其他两油,尤其在国内融资商资金缩紧和马来进入雨季减产的冬季时间段。

 不做扩大,理论上棕榈油消费淡季的理由可能不再成立,因为之前也说了,油脂库存大,而整体油脂的消费都低,当下看消费并不是去除库存化的最有效捷径。并且从最近几个月的库存数据变化看,棕榈油是降低的,它是从供应端、进口端降低带来的效果。这个库存降低,在市场的基差上也有所体现了,三大油脂里,只有棕榈油现货价格是高于期货的,所以做扩大跟现货市场有些背离,我选择放弃。

 今天的内容我就先说到这里,以后希望能跟大家多多沟通,有好的农产品方面的投资和交易,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

 交流环节。

 Q:国内的植物油供应基本上靠大豆的进口,大豆出口国的政策,以及中国继续增加进口量会否受到限制?比如印度或者其他国家也在加大进口量,那G3国家的出口总量是否会成为一个瓶颈?

 A:这个是这样的,至于进口大豆问题,基本是没有瓶颈的,我们国家在90年代后期就逐步放开了进口限制。欧洲国家对于非转基因略微排斥,像荷兰等国一直没有放开。印度进口的主要是跟饮食相关的植物油,比如棕榈油、葵花油、豆油,大豆基本是自给自足。其实进口多少,并不在于产出国产量多少,而在于进口国的企业是不是有利润和需求,因为植物油人吃为主,因而,人口大国存在必要的进口。

 Q:如果G3国家的出口有瓶颈,这个瓶颈会在哪里?会对国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如果G3国家的出口没有瓶颈,那么国内如何实现去库存化?

 A:按照WTO准则,国际上对于大豆的进出口贸易是比较流畅的。至于瓶颈,能想到的可能就是进口国对于转基因品种的限制,类似于我们对于玉米转基因品种的限制。但是这个在大豆方面可能不大出现,因为我们是刚需。

 国内的大豆去库存,只能从供应端口解决,也就是说,除非全面的大幅度的亏损,减少进口量,就会随即减少库存。而消费端,油脂的高库存会常态化,这里面整体油脂的库存可能优先从棕榈油减起。

 Q:“虽然4800元/吨目标价格已经较往年收储价格高出许多,但这一价格仍不能给东北大豆种植户带来多过种植玉米等作物的收益,而这一价格也没有得到大豆贸易商的广泛认可”。想问问看国内大豆可能的价值基准线在哪里?

 A:我昨天看到了国外转基因大豆的价格状况,其中美国给出的出口价格折合过来是4860元。在美国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在产地上价格差出50-60美分。因为我们说一个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对于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值,不能从消费供求端解决,其最好的依据就是种植收益。就近几年东北地区的种植状况,种植玉米收益在一亩地500元左右,大豆比较好的在200附近,按照4800的价格进行补完,收益也仍不比玉米高。所以4800的价格并不受到认可。


8月份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统计

2014-09-26 09:01   来源:中华粮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口大豆603.31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5.26%。其中,进口巴西大豆433.79万吨,阿根廷大豆131.9万吨,没有进口美国大豆。今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771.2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6.22%。其中,累计进口美国大豆1723.66万吨,同比增加38.34%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口油菜籽28.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23%。其中,进口加拿大菜籽26.4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78.81%。今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菜籽341.1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8.97%

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口玉米13.37万吨,环比增长54.76%,同比增长1156.3%。其中,从乌克兰进口11.23万吨,美国1.36万吨,老挝0.44万吨,缅甸0.21万吨。截至8月份2014年累计进口玉米159.69万吨,同比下降0.52%。本年度已累计进口玉米325.6万吨。

8月份我国进口玉米平均成本为312.71美元/(不含税,下同),完税后为2298/吨,环比上涨73/吨,同比下降279/吨。其中进口乌克兰玉米成本为302.59美元/吨,进口美国、老挝和缅甸玉米成本分别为328.96324.24194.53美元/吨。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小麦进口量为3.53万吨,同比下降91.54%,均价330.42美元/吨。其中,澳大利亚小麦2.55万吨,美国小麦0.66万吨,哈萨克斯坦小麦0.23万吨,俄罗斯小麦0.05万吨,加拿大小麦0.04万吨。今年迄今为止共进口小麦270.72万吨,同比增长27.46%

海关最新数据,20148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4.5万吨,同比增加3.15万吨,增幅为27.65%    今年1-8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64.7万吨,同比增加7.5万吨,增幅为4.77%。根据进口价值测算,8月国外大米进口平均价格约为3500/吨左右。(来源: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