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
扎实做好2015年粮食流通工作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月8日至9日,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4年粮食流通工作,分析研判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2015年粮食流通工作;表彰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传达了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汪洋副总理最近对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批示,并作重要讲话。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作工作报告。国家公务员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云华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读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局关于表彰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
徐绍史同志充分肯定了2014年粮食流通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全面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粮食形势新特征和工作新要求。从粮食供给看,我们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但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必须转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从粮食需求看,粮食总消费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粮食总体上处于紧平衡,优质粮食品种趋紧,但粮食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玉米、籼稻等品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引导,更加注重提高粮食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看,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在逐步提高,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呈下跌态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资源,又要注重防范国际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看,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兴起,粮食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趋势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发展方向。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依靠增加直接补贴刺激粮食生产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对粮食市场的过多直接价格干预可能抑制市场机制作用甚至扭曲市场,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需要加快完善。
徐绍史同志强调,2015年粮食流通工作重点要守住四条底线,狠抓改革攻坚,依法加强监管,提升三个能力, 统筹三大建设。一要坚决守住粮食总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等四条底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要从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入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各项改革。三要进一步推进粮食法制建设,依法加强对地方落实储备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收储企业的监管,着力推进依法治粮。四要大力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粮食加工转化能力。五要持续深入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统筹融合党务、业务、队伍
会议认为,2014年粮食市场形势错综复杂、收储压力前所未有、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粮食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粮食收储保供,扎实推进“五项改革”,大力实施“两项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抓收购、保供给、稳市场取得新成绩。多措并举化解收储矛盾,全年各类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首次突破7000亿斤,促进种粮农民增收550亿元以上。各地市场粮源充裕、供应充足,有效保证了军需民食,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二是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将为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有关部门重新核定下达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制订新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组建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积极探索政策性粮食收购新机制,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三是“粮安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2014年中央财政对粮食行业各类设施建设投资达54.5亿元,直接带动各地财政和企业及社会投资167亿元;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40万套,累计达到817万套。四是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程迈出新步伐。中央财政安排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1.5亿元,安全绿色储粮、粮食质量安全等7个重大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全行业培训干部职工27万人次,9171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是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会议强调,全国粮食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关于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部署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工作形势总体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认识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指出,粮食市场运行呈现内外融合、矛盾交织的新特征,粮食行业发展迈入改革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粮食流通管理进入厉行法治、依法治粮的新时代。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加快法治粮食建设的开局之年,是继续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粮食流通改革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国粮食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全面加强“粮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主动地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第二,要以抓收购、保供应、管库存为中心,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把粮食收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强化政策性粮食库存监管,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应,维护市场基本稳定。
第三,要以优化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各司其职、协同互补机制,统筹推进粮食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粮食经营发展模式改革,加快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要以加强粮食法制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粮。着力加强粮食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管粮,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
第五,要以全面实施“粮安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深入推进节粮减损行动。
第六,要以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程为支撑,进一步增强行业软实力。做好粮食公益性科研专项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创新粮食科技组织模式和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实施粮食行业“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启动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会议强调,做好2015年粮食流通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聚精会神地抓好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继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抓好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加强建章立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8省(区、市)粮食局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局长及助手、监察室主任,各计划单列市粮食局局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有关负责同志,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和部分省级大型粮食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以及国家粮食局各司室和直属联系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去年粮食收购首超7000亿斤
时间:2015年01月09日
2014年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首次突破7000亿斤,总量达7298亿斤,同比增加409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临时收储粮食2478亿斤,同比增加814亿斤。各地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通过提价托市、增加收购、优质优价、整晒提等、产后减损等措施,促进种粮农民增收550亿元。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2014年粮食收购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粮食丰收、粮食商品率提高,粮食收购数量增加。二是收购工作扎实、农民售粮踊跃,收购进度较快。三是在粮食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保持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4年,国家粮食局编制“粮安工程”建设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新建千亿斤仓容建设方案,目前已下达650亿斤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从2012年4亿元增加到2013年10亿元、2014年20亿元,补助省份由2012年15个增加到2014年26个。2014年大修仓容161亿斤、一般维修仓容183亿斤,部分仓容的升级改造、功能提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粮食收储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4年,全国设置了6000多个托市收购库点,河南等6省、江西等5省区、安徽等10省、东北4省区、湖北等13省(区、市)先后启动小麦、早籼稻、中晚稻、玉米和油菜籽托市收购。截至12月20日,全国中晚稻、玉米、大豆等秋粮收购1728亿斤,同比增加132亿斤。其中,中晚稻、玉米分别收购1004亿斤、700亿斤,同比分别增加99亿斤、41亿斤。
到去年末,全国粮食库存总量继续保持历史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继续处于安全合理的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宜存率达95%以上。
任正晓表示,2015年国家粮食局继续扎实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1000亿斤新仓建设进度,严格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积极采用储粮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针对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大、露天储粮多、库点多元化等新情况,突出抓好库存粮食监管特别是政策性粮食库存监管,切实做到“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
1月6-8日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粳稻)交易结果
2015-1-8 19:24:42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月6-8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粳稻)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粳稻4024151吨,实际成交132948吨,成交率3.3%,成交均价3178元/吨。
分省成交情况如下:
吉林:计划销售粳稻360491吨,实际成交2299吨,成交率0.64%,最高成交价3190元/吨,最低成交价2120元/吨,成交均价2816元/吨,其中:2007年粳稻计划销售1036吨,实际成交1019吨,成交率98.36%,最高成交价2390元/吨,最低成交价2120元/吨,成交均价2390元/吨;2011年粳稻计划销售359455吨,实际成交1280吨,成交率0.36%,最高成交价3190元/吨,最低成交价3150元/吨,成交均价3155元/吨。
黑龙江:计划销售粳稻3663660吨,实际成交130649吨,成交率3.57%,最高成交价3230元/吨,最低成交价3150元/吨,成交均价3184元/吨,其中:2011年粳稻计划销售1316708吨,实际成交19855吨,成交率1.51%,最高成交价3190元/吨,最低成交价3150元/吨,成交均价3160元/吨;2012年粳稻计划销售2346952吨,实际成交110794吨,成交率4.72%,最高成交价3230元/吨,最低成交价3150元/吨,成交均价3188元/吨。
1月6-8日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小麦)交易结果
2015-1-8 19:22:31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月6-8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小麦2010185吨,实际成交1681382吨,成交率83.64%,其中:白小麦计划销售122246吨,实际成交118684吨,成交率97.09%,成交均价2569元/吨;混合麦计划销售1887939吨,实际成交1562698吨,成交率82.77%,成交均价2635元/吨。
分省分年份成交情况如下:
湖北:计划销售小麦177318吨,实际成交78798吨,成交率44.44%,其中:2012年白小麦计划销售18246吨,实际成交14684吨,成交率80.48%,最高成交价2470元/吨,最低成交价2410元/吨,成交均价2442元/吨;2013年白小麦计划销售17764吨,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2570元/吨,最低成交价2500元/吨,成交均价2541元/吨;2013年混合麦计划销141308吨,实际成交46350吨,成交率32.8%,最高成交价2540元/吨,最低成交价2500元/吨,成交均价2513元/吨。
安徽:计划销售2013年小麦682238吨,实际成交650655吨,成交率95.37%,其中:白小麦计划销售86236吨,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2640元/吨,最低成交价2540元/吨,成交均价2596元/吨;混合麦计划销售596002吨,实际成交564419吨,成交率94.7%,最高成交价2660元/吨,最低成交价2500元/吨,成交均价2596元/吨。
河南:计划销售小麦1150629吨,实际成交951929吨,成交率82.73%,其中:2013年混合麦计划销售271085吨,实际成交95287吨,成交率35.15%,最高成交价2630元/吨,最低成交价2540元/吨,成交均价2556元/吨;2014年混合麦计划销售879544吨,实际成交856642吨,成交率97.4%,最高成交价2790元/吨,最低成交价2550元/吨,成交均价2676元/吨。
1月6-8日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玉米)交易结果
2015-1-8 19:23:35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定于1月6-8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玉米)竞价销售交易会顺利结束。本次交易会计划销售玉米5023342吨,实际成交1785754吨,成交率35.55%,成交均价2381元/吨。
分省分年份成交情况如下:
内蒙古:计划销售玉米29086吨,全部流拍。
辽宁:计划销售2013年玉米202349吨,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2520元/吨,最低成交价2400元/吨,成交价2438元/吨。
黑龙江:计划销售玉米2982578吨,实际成交474592吨,成交率15.91%,其中:2011年玉米计划销售34449吨,实际成交901吨,成交率2.62%,成交价2310元/吨;2012年玉米计划销售2933129吨,实际成交463634吨,成交率15.81%,最高成交价2350元/吨,最低成交价2230元/吨,成交均价2299元/吨;2013年玉米计划销售15000吨,实际成交10057吨,成交率67.05 %,成交价2320元/吨。
吉林:计划销售玉米1809329吨,实际成交1108813吨,成交率61.28%,其中:2012年玉米计划销售304820吨,实际成交32734吨,成交率10.74%,最高成交2420元/吨,最低成交价2290元/吨,成交均价2363元/吨;2013年玉米计划销售1504509吨,实际成交1076079吨,成交率71.52%,最高成交价2540元/吨,最低成交价2340元/吨,成交均价2388元/吨。
为何要让小土豆成第四大主粮
2015-01-08 09:12 来源:中华粮网
马铃薯是菜还是粮?在6日举办的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丰富多彩的马铃薯主食制品令人大开眼界。马铃薯全粉占比40%的馒头、面包,马铃薯花生冰冻曲奇、马铃薯榛子千层酥、马铃薯芝士蛋糕等,都颠覆着人们对小土豆的认知。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据介绍,土豆有望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到1.5亿亩,年产鲜薯增加2亿吨,折合粮食约为5000万吨,将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专家表示,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据介绍,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特别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此外,我国马铃薯产量相对较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更大。
尤其从节水角度来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农业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组织试验,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完全雨养条件下马铃薯亩产仍达到1.8吨。农民种马铃薯省水、省肥、省药,还省劲。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主任万宝瑞介绍,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等。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
专家建议,马铃薯主粮化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需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攻关。尤其需要强化主粮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主粮化有序开展。强化规划引导和主粮化技术模式攻关,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粮化的专用品种。同时加强主粮化加工工艺改进和完善,开展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研究最优的配比,开发最好的产品。重点攻关马铃薯全粉占50%的面条、馒头、米粉等配方及加工工艺流程,加快研发适宜马铃薯主粮化的加工机械等。(来源:人民日报)
农产品政府定价退出历史舞台
2015-01-05 08:39 来源:中华粮网
国家发改委昨日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这是去年1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推进价格改革以来放开和下放的首批价格,其中服务类价格占大头,包括铁路和航空客货运价格、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评估收费以及非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住宅小区停车服务价格等。此外,烟叶收购价格的全面放开,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价格领域完全取消政府定价。
据了解,在放开价格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掌握相关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动态,一旦发现价格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将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价格异动。二是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依法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焦点之一
我国农产品政府定价退出历史舞台
自2015年起,国家放开烟叶收购价格。由于烟叶收购价是农产品领域最后一个实行政府定价的品种,此举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将全部由市场形成,政府定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发展改革委表示,烟草企业可根据种烟成本收益、工业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烟叶收购价格。此前,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具体分品种、分等级、分地区差别定价。烟叶收购价格放开后,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价格服务和价格监管,认真做好烟叶生产成本收益调查和价格监测工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维护正常价格秩序。
农产品价格改革历程
1985年 放开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
1992年 放开生猪、猪肉价格
1999年 放开棉花收购价格
2004年 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
2015年 放开烟叶收购价格(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味渐浓旺季难旺 稻米市场欲涨还休
2015-01-07 09:05 来源:中华粮网
转眼2015年己经到来。在过去的2014年,稻米市场总体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走势。虽然上半年和新稻谷上市初期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因素的支撑下,市场很快企稳回升,年底稻米价格总体保持了平稳回升走势。1~11月,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国内市场批发均价每百斤130.23元,同比上涨1.92%。随着2015年的到来,春节前大米备货需求逐渐增加,市场主体也普遍思涨,短期稻米市场将日趋活跃,局部地区大米价格出现了小幅趋升态势。但因当前稻米市场总体供应压力处于本世纪以来最高时期,且迅速化解的可能性不大,想要上涨显得困难重重。
稻谷收购进度逐渐放缓
自新产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以来,由于稻谷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市场粮源较为充足,加上部分农户对后市预期不高,前期售粮较为积极,使得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总体上高于上年。截至12月25日,国内中晚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稻513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85万吨。
经过大量收购后,目前市场收购量已占去年中晚稻旺季收购量的8成左右,市场粮源也出现了较快的下降,进入12月后中晚稻收购进度逐渐放缓。11月25日,国内中晚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稻3493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54万吨,而目前的收购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只增加了385万吨。而在12月20日这个数量还有495万吨。收购进度放慢态势较为明显。
分品种或分地区来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据统计,12月25日,湖北、安徽等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38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16万吨。粳稻方面,除了江苏与黑龙江两省收购较快外,其它省份的稻谷收购进度也基本上慢于上年同期。
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增强
在稻谷增产,粮源增加和托市收购启动的情况下,除了黑龙江与江苏外,国内其它中晚稻主产区收购进度逐渐放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户惜售心理有所增强。随着中晚稻托市收购的启动,稻谷收购价格得到有效稳定,农户对后期走势信心逐步增强。目前对市场较为悲观的农户、储存条件较差的农户和急于还贷的农户稻谷前期已基本出手,市场短期出售压力已显著减轻,手中有余粮的农户年前思涨情结有所提升。
大米需求逐渐回升
由于寒冷季节的到来,气温降低,大米容易储藏,居民单次购买量有所增加,推动短期大米需求相应有所放大。加上元旦、春节临近,年终消费逐渐启动,商家对大米的需求提升,大米备货量逐渐增加。而随着大米需求的逐渐升温,加工企业对水稻收购与加工大米的积极性也相应有所提升,这对稻米市场的价格构成了一定的支持。
稻米市场上涨压力陡增
本来,在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大米需求有所升温的年关效应推动下,稻米市场有可能出现小幅趋强的走势。然而,国家相关机构于2014年12月底发布了将于2015年1月6日~8日举办国家政策性粮食专场竞价交易会的公告。其中,将投放粳稻400万吨、早籼稻200万吨、中晚籼稻200万吨。本次举行的政策性粮食专场竞价交易会上投放大量临储粮食,显然是国內临储粮食(包括稻谷)严重压库而急于去库存的反映。在国内稻谷市场供应总体充裕,托市收购仍在进行的时候,投放多达800万吨的临储稻谷,倘若全部进入市场,必将会大幅增加当前市场供应的压力。虽然目前逐渐进入消费旺季,但巨量的库存稻谷拍卖,无论成交结果如何(预计成交结题不会很乐观),由于后面还有庞大的库存等待出库,预计市场心理层面的压力甚至将大于实际轮出稻谷带来的压力。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和竞价交易会的举行,预计市场刚刚树立的信心或将重新转向谨慎,稻米市场年前可能将出现旺季难旺的局面。
稻米市场“三高”现象的背后
2015-01-04 10:06 来源:中华粮网
经过多年毫不放松的狠抓粮食生产,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迎来了罕见的“十一连增”。稻谷生产也再创历史新高,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稳定在2亿吨大关以上,我国的稻米市场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与此同时,稻米市场供应方面也出现了少有的“三高”现象,且日益常态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有喜有忧,需要谨慎面对。
一是产量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31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稻谷单产为681.07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93.7公斤/公顷;稻谷总产量为2.06亿吨,比上年增加281.5万吨。并超过了2012年的历史高点,连续4年站稳2亿吨大关。其中,早稻产量为3401万吨,比上年减产12.5万吨,据此推算出中晚稻产量为1.72亿吨,比上年产量增加294万吨。
今年稻谷增产主要来源于粳稻。我国早稻小幅减产,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中晚籼稻产量增加较为有限。而东北粳稻今年生长期天气适宜,单产增加,加上粳稻面积有所增加,因此,东北粳稻产量增加是今年稻谷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是进口高。
随着国内外大米价差的扩大,近年来我国大米进口急剧增加。2012年是我国大米进口进入本世纪首次超过200万吨,达231.6万吨,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2013年大米进口虽较上年小幅下降,但仍达到了224万吨大米,再次超过200万吨。今年超过大米进口超过两百万吨已是板上钉钉。据我国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11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2.868万吨,同比增加26.66%。
1-11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23.498万吨,增幅9.6%,已接近去年全年的进口量。且实现连续8个月同比增长。从目前的情势看来,今年进口超过上年的可能性极大,且有可能超过2012年的水平,再创本世纪以来的新纪录。不单海关统计的进口量保持高水平,走私进口大米在严厉打击下依然较为猖狂,进口量也很大。据越南大米协会统计,今年1一11月出口大米603万吨,其中三分之一左右出口中国,约为183万吨。而我国海关统计的该国大米进口量仅为124万吨,据此推算,单越南一国的大米非法进口就超过60万吨,约占该国进口大米的三分之一。如将上述大米包括在内,预计2014年我国大米进口将超过300万吨,折合稻谷约为500万吨。
三是库存高。
由于稻谷连续丰收,国内供应得到极大改善,供求关系也逐渐转为宽松,近年来,在稻谷集中上市旺季,都出现了稻谷收购价格季节性下跌,影响农户收益。为此,国家连续在主产区启动了托市收购。自2011年以来三年累计收购了4000多万吨稻谷,其中2013年就收购了3200多万吨。由于消化缓慢,截至目前,今年我国政策性稻谷成交总量为400多万吨,预计仍有约4000万吨临储稻谷的库存依然没有消化。其中,黑龙江地区近三年最低收购价粳稻收购总量在2000万吨左右,而截至目前,通过竞价交易市场拍卖掉的黑龙江产粳稻仅50多万吨。可见,临储稻谷压库现象十分严重,已占到我国一年稻谷消费的20%左右,单此一项就高于联合国提出的库存消费比17一18%的标准。而随着今年新中晚稻收购的进行,中晚稻的临储收购量也快速增加。截止12月15日,单黑龙江一省的粳稻政策性收购量就达到了876万吨,日均政策性稻谷收购约15万吨)。目前已近年底,虽然12月中旬后随着粮源的下降,收购进度有所放慢,但黑龙江省的粳稻临储收购量预计将达900万吨以上。加上其它主产区的粳稻与中晚籼稻的托市收购量,预计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若算上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稻谷,目前国有企业库存稻谷将达8一9千万吨,库存消费比40%以上,库存稻谷供应压力十分沉重。
稻米市场“三高”现象形成的根源
稻谷产量的连年增加,大米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库存日益庞大,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另外的“一高”,即国内稻米价格偏高,且早就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一现象已持续了数年之久。
而国内稻米价格偏高又和国内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且最低收购价政策连年提高密不可分。2004年国家首次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早、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70元、72元和75元。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7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4年早、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35元、138元和155元,7年累计分别提高65元、66元、80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9%、91.7%、106.7%。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国内稻谷产量站上2亿吨大关,创出历史纪录和进口大增的情况下,稻谷最低收购价依旧连续提高,引领国内稻米价格继续上台阶。它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内外稻米价差持续拉大,刺激进口增加,米企因而经营困难,收购谨慎,最终使稻谷市场成为“政策市”。
“三高”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
喜的是稻谷产量再创新高,表明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继续加强。忧的是大米持续高进口,不但冲击国内稻米市场,还削弱了国内大米加工业的竞争力,并可能最终威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高库存则让人喜忧参半,它既表明短期国内粮食供应无忧,安全得到保障。但同时也意味着高费用、高损耗,财政资金与粮食仓容也均感吃紧,各方均感到压力巨大。
而随着稻米市场“三高”现象成为新常态,从市场角度看,其庞大的供应压力有使国内稻米价格有向下运行的力量。在现有政策下,为了保护广大农户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就必须将价格稳定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国家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最低收购价政策来托市,而这又会形成新的一轮高库存,高进口等。而市场规律最终有可能会使现有政策难以为继,并最终可能危及市场整体安全。
如何应对“三高”现象
如国际粮价继续维持低位,在国内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情况下,要维护国内粮食安全,保护农户生产积极性,国内稻米市场“三高”现象就将难以改变。只有尽快改革国内现有的单纯以价格支持为主的稻谷生产扶持政策,代之以实行价补分离如目标价格制度等非价格支持政策,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还稻米市场以本来面目。使政策在保障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粮食库存能回归到合理水平,粮食进口也恢复其调剂余缺的作用,使稻米市场“三高”现象化害为利。
2014年麦市供需趋于宽松 优普麦走势明显分化
2015-01-04 14:40 来源:中华粮网
摘要:2014年国内小麦增产增质使得其有效供给量增速超过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产能过剩所引发的行业调整背景下的需求增速,麦市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在国内小麦库存数量高企、内外价差处于高位以及下游加工需求疲软等利空因素压制下,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优普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明显分化。预计2015年,在国家临储麦库存数量较大、需求难有明显改观以及2015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未上提的背景下,麦价整体走势难言乐观。
一、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回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增长3.5%。国内主产区小麦增产增质使得其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3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73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913万吨;2014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5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2534.4万吨,相比之下,2013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4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835.5万吨。受加工业整体需求不佳制约,面粉加工企业小麦采购节奏明显放缓,小麦采购成本敏感度较强,对麦价上涨的空间承受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饲用小麦需求虽因小麦与玉米比价关系呈现阶段性增长,但其增长总量对麦市整体的供需格局影响不大;国内麦市在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的情况下供需整体步入宽松格局。为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市场主体对政策依赖度较高,麦市2014年市场化推动力明显减弱,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主产区托市收购及玉米小麦比价关系变化成为麦市2014年阶段性行情的推动因素,2014年麦市行情走势整体呈现“V”型,国家临储小麦持续投放对麦价走势影响较大。
国内普通粉市场竞争激烈异常激烈使得普通小麦贸易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也使得区域间小麦价差缩窄;由于专用粉市场需求相对较好且优质小麦供给偏紧,使得优质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明显好于普通小麦。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江苏地区普通红小麦靖江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540-2570元/吨左右,较年初下跌30-60元/吨;安徽地区三等混合小麦收购均价2408.8元/吨,较年初下跌8.2元/吨;出库均价2450.2元/吨,下跌28.8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中等普通小麦进厂价2560元/吨,下跌2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中等普通小麦进厂价2600元/吨,下跌80元/吨。优质小麦方面,江苏淮安地区中等优质小麦郑麦9023船板价2700元/吨,上涨60元/吨;山东济宁地区中等优质小麦济南17收购价格2860元/吨,上涨60元/吨;河南延津地区郑麦366收购价2820元/吨,上涨7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藁优2018收购价2890元/吨,上涨190元/吨。截至12月3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期价1501合约报收于2538元/吨,较年初的2891元/吨,下跌353元/吨,跌幅12.21%。
二、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购销特点
纵观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其“政策市”氛围较为浓厚,市场推动力明显不足,2014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2015年度小麦最低收购价未上提。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以来,国内主产区三等白小麦托市收购价格由2006年的0.72元/斤,到2014年上提至1.18元/斤,托市收购价格上提幅度达55.56%。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小麦托市价中止“连年上调”,有助于国内小麦市场从“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为将来实行小麦“目标价格”政策奠定基础;有利于缓解产业链企业的经营压力,让相关企业腾出更多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迎接经济新常态的挑战。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将使得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与面粉市场“市场市”导致的畸形价格传导机制逐步理顺,“麦强面弱”格局也将逐步消退。
2、麦市政策市氛围浓厚,临储麦主导麦价走势。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氛围浓厚,国家临储小麦投放及其成交情况对麦价的整体走势影响较大。据统计自2014年年初至2014年12月29日,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市场共举办48场,累计投放小麦4418.393万吨,实际成交 1408.364万吨;周度成交均价处于【2294,2445】元/吨。分地区来看,江苏累计投放小麦603.7821万吨,实际成交429.1731万吨;安徽累计投放小麦1742.1021万吨,实际成交232.2784万吨;河南累计投放小麦1371.1725万吨,实际成交670.2369万吨;山东无投放;河北累计投放小麦6.958万吨,实际成交6.958万吨;湖北累计投放小麦665.4904万吨,实际成交67.411万吨。截至12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含2014年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为2480-2580万吨,主要分布为江苏地区526.4万吨,安徽地区724.8万吨,河南地区1072万吨,湖北地区189万吨。
3、加工业竞争水深火热,麦价提价承受度降低。当前国内小麦加工行业普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利润低迷,企业生存困难的局面。国内面粉需求的增长缓慢与面粉行业产能迅猛扩张所引发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这也导致“麦强面弱”格局频现。2014年国内小麦粉加工呈现“总量增加,增速放缓”态势,行业竞争较为激烈,面粉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面粉市场购销呈现“旺季不旺”特征,市场行情不温不火,成本高企加上需求疲弱制约其采购量,面粉加工企业不论是对小麦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与往年相比显得吝啬很多;上年面粉加工企业采购小麦价格风向标的作用明显弱化。2014年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价差整体运行于【630,910】元/吨;相比之下,2013年国内特一级小麦粉与三等白小麦价差整体运行于【570,790】元/吨。
4、内外麦价价差大幅拉大,进口小麦数量减少。2014年国内外小麦麦价价差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但受国内小麦进口配额制保护,其对国内麦市的冲击有所减缓;尤其是2014年5月下旬起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运行于1850-2260元/吨;相比之下,江苏产中等普通白小麦南方销区到港价运行于2500-2700元/吨。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份国内共进口小麦292.45万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50.7万吨,减幅为46.89%;其中进口澳洲小麦135.71万吨,美国小麦86.06万吨,加拿大小麦40.98万吨,哈萨克斯坦小麦22.09万吨,预计2014年国内小麦进口量为300万吨。
5、小麦阶段性替代成本优势凸显,饲用需求增长迅猛。自2014年4月30日国家临储玉米收购结束以来,国内玉米展开了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这也导致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发生明显变化;自7月份下旬国内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随着玉米市场价格的迅猛上涨,两者之间的价差持续拉大,小麦较玉米用作饲料的成本优势明显,这也导致饲用小麦需求量增长明显,饲料加工企业及养殖企业小麦采购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受小麦大量饲用替代玉米以及主产区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9月份自高位出现大幅下跌,小麦与玉米之间的倒挂价差不断缩窄,直至饲用替代成本优势消失。预计2014年饲用小麦消费数量为1700-1800万吨,高于上年。
三、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展望
2015年是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常态下的“第二年”。展望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甚至以后更长时间,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两大主线将主导国内小麦市场购销格局并影响麦市行情走势。首先是国内粮食政策定调市场化,这将使得“政策市”氛围浓厚的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趋于市场化,引发国内麦市购销格局革命性变革;其次是小麦产业链两端发生巨大转变,上游生产端因土地流转进程加快推动小麦生产集中化、规模化;下游因行业整合使得加工企业规模化、集聚化。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流转所引发的家庭农场大量涌现以及加工行业整合所推进的加工业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从宏观、中观及微观方面引发国内小麦市场革命性变革。
2015年在国内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的基调下,政策对麦价走高的支撑力度减弱,依靠政策推动麦价上涨的时代或已接近尾声;这也使得未来国内麦价面临挤压托市收购政策逐步退出之后所带来的价格“虚高”泡沫,供需格局将成为影响麦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市场热点题材将成为其阶段性行情走势的影响因素。预计2015年在政策支撑力度减弱、小麦库存数量高企以及终端需求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国内麦价难有明显上涨行情,建议粮食经营主体把握阶段性行情机会,降低利润预期,做大粮食流通规模;细化经营品种,抓住专用粉市场,严控质量标准,提升利润空间。在2015年国内小麦产量未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国内麦市供需格局总量趋于宽松,区域性、品种结构性矛盾仍存。2015年或将是国内小麦市场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型的“消化”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仍将启动。
2015年多方博弈下玉米市场或难回暖
2015-01-07 09:11 来源:中华粮网
2014年度新玉米上市后,国内玉米市场一直呈现“北强南弱”格局。一方面,国家临储玉米政策的出台及启动,使得东北玉米市场价格呈现强势;另一方面,库存较大及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又使得南方销区玉米市场价格弱势运行。
2014年玉米供给结余到底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2月4日关于当年粮食产量的公告,201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3707.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75.7万公顷,增幅2.1%。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21567.3万吨,较上年减少281.6万吨,玉米产量仍属丰收年水平。
而受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畜牧养殖和饲料生产增长速度降低,饲料粮增长趋向缓慢;工业玉米消费虽有增长,但与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关机构预计,2014/2015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总量为1.89亿吨,较上年度增加702万吨。其中,饲料消费为1.1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450万吨;工业消费为52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00万吨。
在进出口方面,预计2014/2015年度我国进口玉米27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50万吨;出口玉米2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78万吨。供需相抵,预计2014/2015年度国内玉米结余量为2917万吨,国内玉米市场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结余量处于高位,库存量继续增加,玉米市场面临更大的供应压力。
2014/2015年度临储能收多少
2014年国家对东北玉米继续执行临储收购政策,政策执行主体为中储粮公司,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为补充力量,中粮、中纺集团收储规模先按500万吨、100万吨掌握,较先前的预期均有所减少。
由于2014年东北地区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导致多数地区出现生霉粒现象,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等地生霉粒现象较为严重,普遍超过5%,部分严重地区达到7%~10%。
生霉粒超标玉米的收购有力地拓宽了临储玉米的收购范围,但从价格来看,由于生霉粒玉米扣价较高,按临储价格折算,黑龙江30%水分、生霉粒的玉米价格仅在1550元/吨左右,相对低于当前农户的售粮价格。在此形势下,一方面优质优价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临储收购数量将大打折扣,尽管有政策支撑,但农户卖粮惜售心态依然浓厚,同时贸易商利润被挤压,收购积极性不高。截至2014年12月20日,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总量在300万吨左右,较上年同期的608万吨明显偏少,市场存粮增多将对后期市场形成较大压力。
进口配额与国储粮竞拍捆绑
近期不断有市场传闻,称2015年我国玉米等进口关税配额申报将与国家临储粮拍卖捆绑,其中要求粮食进口配额申报均依据企业竞买政策性粮食情况进行分配。竞拍与配额挂钩的方式为:企业配额分配数量=企业实际竞拍数量×配额分配系数。
企业竞买的国家政策性粮食出库后,方可凭合同、发票和验收确认单到配额管理机构申请打印配额证。
目前进口玉米与国内玉米市场价差悬殊,美国进口玉米与国内玉米的价差为500~800元/吨,有配额的企业通过进口获得了很低的采购成本,亦相当于企业增加了利润。
如果此传闻属实,对北方玉米市场则没有什么实质性利好,感兴趣的企业不会太多,对南方销区饲料及加工企业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申请到配额指数,企业会对2015年1月6日~8日的国储粮竞拍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竞拍价格可能也会因此产生100~200元/吨的上升空间,使玉米市场出现短期的上升走势。
2015年国储粮竞拍提前启动
2014年国储粮拍卖在持续6个月后于11月初宣告结束,短短两个月后,国家有关部门就决定在2015年1月6日~8日举办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会,其中玉米500万吨,小麦200万吨,粳稻400万吨,籼稻400万吨。
新年伊始,国家就启动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一方面使本就需求不旺的粮食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大家对2015年粮食进口配额与国储粮竞拍挂钩的传闻得到进一步佐证。
展望2015年,由于临储玉米收购价高于市场收购价,国家政策仍然主导玉米市场供求和价格,国内玉米市场将继续在国家临储收购及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交织的背景下展开博弈。在国内玉米继续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受临储收购进展较缓、进口玉米价格较低、养殖业需求及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难有明显提升、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2015年国内玉米市场仍难摆脱弱势运行格局。
市场观察:油料行情走弱 农户种植效益偏低
2015-01-09 9:54 来源:中华油脂网
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是国内主要油脂品种,占国内油脂市场需求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在国家收购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个油脂市场维持一种弱稳定的态势。由于受到种植效益的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在减弱,特别是大豆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去年各主要油料品种市场情况如何?今年的市场是否又会有新的变化?
油菜籽 种植收益继续减
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胡维高2014年种植了70亩油菜地,“去年油菜籽刚上市时只有2.1元/斤(含水率20%以上),后来逐渐抬高到2.3—2.4元/斤(含水率16—17%)。”他告诉记者,他的1.5万斤油菜籽平均出售价格2.37元/斤(含水率16—18%),与2013年相比,约低0.1元/斤。省物价局成本监审局李德勇对记者说,由于我省油菜主产区在2014年油菜苗期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抽苔期受倒春寒影响气温又偏低,开花结荚期雨水过多、病虫害多发造成减产;同时,种植油菜籽费时费工、比较效益低,农民疏于田间管;部分地区机械收割增多,也使得损耗增加。2014年我省油菜籽平均亩产150.46公斤,较2013年的167.18公斤,减少了16.72公斤,减幅10%。
在油菜籽单产降低的同时,受到人工和土地成本刚性上涨的影响,2014年度农户油菜籽每亩总成本678.97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29.21元/亩,增幅4.5%。油菜籽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245.66元,比2013年下降了2.53元,降幅1.02%。随着单产减少、出售价格下降,农户种植收益锐减,2014年度每亩油菜籽净利润只有66.18元,比2013年减少了119.16元/亩,减幅高达64.29%。
大豆 市场供应仍宽松
“2014年是收储政策转变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第一年,在缺少收储的背景下,新季大豆产量直接面向市场,国产大豆供给端大幅增加。”华安期货油脂分析师王宇告诉记者,目前国产大豆供应端的宽裕影响到需求主体的采购意愿,加工厂家主要采取随用随买轻库存运行策略,国产大豆现货价格持续弱势。新季大豆上市以来均价主要在1.95—2.2元/斤,相较于2013年同期的2.1—2.4元/斤,有较大的降幅。
王宇认为,影响今年国内大豆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2015年大豆抛储政策能否延续,一般每年5月份以后,国储都会向市场抛储大豆,国储库存释放量的多少将在供给端左右大豆价格上涨的高度;另一个则是大豆种植面积的变化,就目前大豆玉米的比价关系来看,种植玉米收益仍优于大豆,加之2015年玉米收储政策有望延续,大豆种植面积仍显示出减少趋势。目前转基因因素有淡化趋势,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之间的价差有望缩小,这也将拖累国产大豆价格。总体来看,2015年国产大豆价格仍面临不小的下跌压力,整体价格可能低于2014年。
花生 行情小幅回暖
“2014年8月中旬新季花生米刚上市时,开秤价是3.9—4元/斤(鲁花8号),比2013年同期回落了0.1—0.2元/斤;白沙系列花生米开秤价是4.2元/斤,也比2013年同期回落0.2元/斤左右。”固镇县花生贸易商孙宜军告诉记者,去年11月底鲁花8号最高涨到5元/斤,白沙系列最高涨到5.5元/斤,到了去年12月底鲁花8号回落到4.6元/斤(含水率8%),白沙系列食用花生回落到4.9—5元/斤,与上市初期相比,分别上扬了0.6元/斤和0.7元/斤。
究其原因,孙宜军分析,去年花生面积减少和亩产量的降低,使得花生上市量低于往年。随着收购期接近尾声,其价格小幅上扬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农户手中90%的花生都已销售出去,大量花生控制在中间商手中,仅孙宜军本人,本季花生的采购量就达到了1000吨。他估计,由于油用花生受到南非和印度进口花生的冲击,市场价格很难再走高,食用花生或许还有小幅上行空间。
虽然花生行情强于油菜籽和大豆,但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花生对农户的吸引力也在减弱。“农户如果种植小麦和玉米,每亩产值约2200元,扣除各项人工和物化投入(未扣除土地成本),每亩毛收入1400元左右。”灵璧县黄湾镇朱圩村陈志对记者说,与种植小麦有国家扶持政策相比,花生收购价格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农户种植花生的市场风险更大。
区域行情:1月8日湖北地区菜油最新价格行情
2015-01-08 10:25 来源:中华油脂网
据市场监测,1月8日,湖北菜油价格行情平稳。国产菜油基本有价无市,国产四级菜油报价一般在8000-8100元/吨左右,厂家基本停止生产,市场上主要是销售进口菜油。宜昌当阳地区国产进口菜油价格6250-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宜昌菜油价格6250元/吨,较昨日持平;荆州沙市地区菜油报价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荆门周边地区菜油价格6250-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襄阳老河口奥星公司国产四级浸出菜油出厂报价8000元/吨,进口菜油出厂报价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潜江地区菜油出厂报价6250-6300元/吨,较昨日持平。
东北玉米深加工行业陷入困境 企业亏损无奈硬撑
2015-01-09 08:55 来源:中华粮网
见到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宪岐的时候,他正焦急地协调从黑龙江竞拍的2万吨玉米的运输问题。由于原料玉米价格连年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偏低,这家年加工玉米90万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从每年盈利5000万元陷入仅酒精一个产品就每月亏损700万元的窘境。
记者近日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采访发现,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企业亏损无奈“硬撑”
“根据目前的酒精价格计算,企业的盈亏‘平衡线’是原料玉米价格每吨2250元,但现在已经到了每吨2350元。仅酒精这一个产品亏损700万元/月,亏损状态已持续两年了。”王宪岐说。
目前,“四降一高”现象,即:产品价格下降、加工量下降、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玉米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在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表现明显。
“2014年6月末数据显示,优级食用酒精价格同比下降1%、淀粉糖价格同比下降12.6%;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天龙公司为例,去年上半年,该企业加工量同比下降3%、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4.2%,企业出现亏损。”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说,“尽管下游产品价格低迷,但玉米原料价格却维持在2200至2300元/吨的高位,与玉米销区价格倒挂。”
“生产一吨淀粉就亏140元,停产损失更大,只能‘硬撑’。”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秀成说,“维持生产,还有每吨100元的‘边际贡献’,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工资。如果停下来,设备还得折旧,员工还得发工资。”
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潘升表示,2014年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开工率“高开低走”,“在成本较高、产品价格较低的双重挤压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特别是生产酒精的企业基本一半都停产了”。
与黑龙江情况相似,去年上半年以来,吉林省又有4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相继停产,停产半停产企业数量已达10家,开工率不足50%。“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出现开工不足,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多数企业出现亏损;2013年全行业总体亏损10.3亿元,2014年上半年全行业又亏损了6亿元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说.
“托市”形成“堰塞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在东北地区出台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被逐年抬高,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由本世纪初的9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吨,上涨了近1.6倍,原料成本占总成本70%的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承压运行,产业不振。
许秀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1年起,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改造,每年少消耗10万吨煤、每天少消耗1000吨水、每年节省700多万度电,能耗大幅下降,“每年企业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然而2013年的‘托市’收购让玉米价格一下每吨上涨100多元,一年成本就增长了6000多万元,效益都被吃掉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普遍理解国家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实行的“托市”收购,但盼望在当前“一头是政策市,一头是市场市”的情况下,国家更加合理地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解企业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玉米“目标价格”改革赢得时间。
一些专家表示,2014年7月起,中央财政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临储玉米每吨补贴100元,即每斤玉米减少企业支出0.05元,从当前的玉米竞拍成交价看,这样的补贴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仍很难扭亏。
“这个政策非常好,只不过还需要更合理的补贴操作。”黑龙江省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建波说,去年国家出台政策,东北以外地区到东北来收购玉米,每吨可以享受到140元的补贴。地处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企业也希望能享受到一样的政策,同样是为了促进玉米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没有这每吨140元的补贴,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事实上现在每吨补270元,企业才能活起来”。
补贴方式上,郑建波建议对不同加工能力,完成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拉开补贴档次。“2013年,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出现玉米生霉粒比例过高问题,农民玉米销售出现难题,我们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加大玉米收储量,24小时敞开收购。但一些小企业经常是给补贴了就加工,不给补贴就停工。”他建议对加工量达到100万吨的大企业,给予更高补贴。
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
专家分析认为,除原料玉米价格过高外,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业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条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1块钱玉米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上”。
据了解,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万吨上升至1490万吨,增幅18.3%,而2013实际加工玉米1050万吨,与上年1041万吨的加工量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需求已相对饱和,产能仍在惯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说。
“上个世纪末,年加工玉米1万吨就算大企业了,从2007年起,产业开始整合,现在东北地区年加工玉米15万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
“这个行业的寒冬还得持续3年左右,这也是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王宪岐说,同时,国家应该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能耗等门槛,倒逼行业升级整合,“淘汰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打游击式’的小企业”。(来源:经济参考报)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国内国际粮价倒挂
2015-01-04 10:28 来源:中华粮网
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
战胜旱灾夺丰收 “十一连增”落了听儿
严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经让粮食主产区河南的农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各种抗旱措施到位,最终让河南秋粮丰收有惊无险,农民再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河南滑县固阳镇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诉记者,他家的6亩地,去年秋粮实打实收,亩产1300斤,又获丰收了!国家的粮食账本和农民的粮食账本是相通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大旱之年夺丰收,农田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据统计,去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卡脖旱”面前,农田水利发挥威力。目前,我国水利对粮食贡献率达到40%以上。
2011年到2014年,全国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中央财政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全国覆盖。为了让农民种粮心中有数,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达16.91亿亩,比上年提升0.7%。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是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重农抓粮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实现“十一连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气,粮食安全有了底气,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底气,同时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生产粮食 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
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今天,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对水体和土壤都可能会埋下污染的隐患,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
韩长赋表示,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粮食生产可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要稳定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供应
因为,如何对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现在的粮食产量1.2万多亿斤,是多了,还是少了?是供应基本平衡,还是供应紧平衡?
农业部门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必须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韩长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保障数量这个问题上,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基础。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要总体稳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要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粮食产量上。现在,粮食产量问题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就成为新的迫切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兴农,通过提高种业水平,降低农药使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安全水平。粮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实上,这枝花里,既有粮食的营养水平,质量水平,同样也有数量水平。
曾衍德说,转方式,不能越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转方式,要更加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转方式,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决不能出现大滑坡。无论怎么转,怎么调,都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来源:人民网)
中国继续成为巴西农产品最大进口国
2015-01-04 09:19 来源:中华粮网
据巴西农业部近日发布的统计数字,2014年1月至11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总值已达215.7亿美元,有望连续第二年成为巴西农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地。
统计显示,中国是巴西大豆的最大买家,仅此一项进口额就达169.6亿美元。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欧盟成为巴西农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地,进口总额达到228.8亿美元。
2014年前11个月,美国是巴西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价值为63.8亿美元,木材和咖啡是美国从巴西进口量最大的农林业产品。荷兰以57.3亿美元的进口额成为巴西第三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大豆、木材和牛肉是其主要进口产品。俄罗斯和德国分列巴西第四大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来源:新华网)
美国玉米期末库存可能下调
2015-01-09 08:54 来源:中华粮网
美国农业部(USDA)将在周一发布1月份月度供需报告,根据华尔街日报(WSJ)编纂的数据,2014/15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将达到19.40亿蒲式耳,低于美国农业部12月份预测的19.98亿蒲式耳,预测区间位于19.38到20.81亿蒲式耳。
作为对比,2013/14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为12.36亿蒲式耳。
需要指出的是,本月分析师对玉米库存的预测值低于上月预测值。12月份时分析师预测2014/15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将达到20.18亿蒲式耳,预测区间位于19.38到20.81亿蒲。下表是本月各家机构的预测明细以及和上月预测的对比。(文章来源:博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