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十六届湖北荆楚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4-11-18 来源:办公室
11月13日-15日,由湖北省粮食局主办,湖北荆楚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承办的第十六届湖北荆楚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成功举办。省内131家重点粮油加工企业,携518个放心粮油精品参加展会,现场交易额达46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届展会以“科学食粮、健康消费”为主题,展出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八大展区、设标准展位121个。布展按旗舰企业特展区、骨干企业精品区、大米展区、麦面展区、食用油展区、杂粮食品展区、粮油产品质量与营养科普宣传区、产品体验销售区等八大展区进行功能分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各参展企业切中展会主题,突出质量安全,纷纷亮出“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各权威部门质检报告,把名牌、绿色、健康、营养的优质粮油食品推介给广大市民,富硒米、山茶油、双低菜籽油等均成为“明星产品”成为市民追捧热点,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购买十分踊跃。福娃、洪湖浪、奥星、洪森参展单位均创下骄人销售业绩。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政府副省长甘荣坤视察指导展会,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观展会。张昌尔指出,荆楚粮油精品展是我省粮油企业的“群英会”,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企业大展示、产品大检阅、商家大云集,显示了湖北粮油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四化”同步发展的带动力。张昌尔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坚定不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供销一体化。要严把粮油质量安全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把湖北粮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加快推进我省由粮油大省向粮油强省转变。
明年“一号文件” 或涉农产品价改和土改
2014-11-14 15:06 来源:中华粮网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会议即将在年底前召开,会议的议题成为市场关心的热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一号文件”也将指导2015年的农村工作。
对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议题和“一号文件”的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匿名人士表示,现在外界的说法很多,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等等。
该人士表示,目前“一号文件”确实已经在起草阶段,文件内容可能涉及面会较广。其中缘由是,2014年的“一号文件”涉及面就很广,几乎涉及到了三农领域的方方面面,它几乎是未来数年内中国三农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因此今年乃至未来数年的三农工作仍将围绕去年一号文件设定的议题继续展开,多条战线和领域都会有所推进,因此坊间热传的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议题等可能都会涉及。
食糖价改明年可能启动
农产品价格改革在2014年破题之后,在2015和未来数年将继续进行。
2014年“一号文件”称: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在这一领域,2014年中央先后启动了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今年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大豆的价改已经启动,但要评估其对物价、市场、种植者等的影响还需等到2015年春天。有鉴于此,2015年的农产品价改范围不会扩得太大。
“由于今年下半年以来,CPI持续下降,9、10月份连续保持1.6%的低位增幅。一般而言,物价过高和过低的时候都不是进行价改的有利时机,因此在农产品价改扩围时明年应该会比较谨慎。扩围的品种应该是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小,且限定在一定区域内的品种。”李国祥表示。
此前国内实行政府价格干预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棉花和食糖,大豆和棉花今年已经实行价改,而小麦、玉米、大米作为主粮,其价改之后的影响面较大,因此短期内不会轻易启动。国研中心人士表示, 2015年最有可能启动的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品种是食糖,范围可能会限定在广西。
土改将谨慎推行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上述国研中心人士表示,这是一个多年的老话题,历年来已经有多个“一号文件”专门或部分涉及此问题,2015年的“一号文件”也会提及这一问题,但应该只是提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2014年“一号文件”专门有一章提及“土地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上述人士称,以上四条都是中长期的任务,而且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定调也是比较谨慎的,要按照“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的原则进行,通过先行试点,然后再择机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目前农村土地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还权赋能”,即先把农民的财产权利确定下来,然后才有可能名正言顺地使用这些权利,使农民通过行使这些权利得到财产增值。
9月2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
郑风田认为,上述意见和方案可能会是这两年农村土地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的解读,上述意见和方案主要有几个意思:一是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依法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好农民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
二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三是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目前,这些领域的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晚稻托市全面启动价格涨幅6年最低
2014-11-14 08:34 来源:中华粮网
11月10日,吉林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至此,国家发改委确定的11个执行托市收购预案的省区已有9个进入托市节奏。不过,今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定为1.38元/斤,粳稻最低收购价为1.55元/斤,相比去年分别上涨0.03元/斤和0.05元/斤,涨幅为六年来最低。
据行业人士称,近年来粮食市场出现“稻强米弱”现象,粮价与米价出现了倒挂,水稻收购价缓涨使大米企业成本上升,从国家调控政策趋向重视市场调节来看,未来托市价涨幅空间将趋紧。
国家粮食局网站信息显示,新产中晚稻市场价格下跌到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则符合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条件,此前,安徽、四川、湖北、河南、江苏、江西、湖南和黑龙江先后在9月、10月启动了托市收购预案。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上年农户中晚稻出售较早,而后期出售的稻谷价格相对较高,因此,今年农户稻谷出售预期有所提高,部分农户存在观望惜售心理,中晚稻销售不太积极。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10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33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7万吨。
不过,托市政策实施以来,对市场起到了有效提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黑龙江粮食生产获特大丰收
2014-11-14 09:45 来源:中华粮网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13日发布消息,该省今年粮食生产特大丰收,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目前,全省秋收生产已经结束,粮食品质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黑龙江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该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省,正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向“健康大厨房”的转变,其绿色产品远销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良好的气候条件,保证了黑龙江今年的粮食“十一连增”。官方称,各种粮食作物结实率高、成熟度好,粮食品质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水稻、玉米、大豆普遍在国家标准三等粮以上,一、二等粮比例高,实现了丰产丰收。
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总产1114.1亿斤,首次超过河南成为中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2014年,为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黑龙江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研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来源:中新网)
农业部:中国粮食农药使用高出发达国家15%
2014-11-10 08:19 来源:新京报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粮食与安全战略峰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我国农业目前面临水资源紧缺,种粮成本增加,生态压力增大,灾害威胁较大的困难,他表示,需要改变“大肥大水”的高耗水高化肥投入的粮食生产方式。
余欣荣称,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上。而因为化肥农药、土地流转、人工费用等增加,中国种粮成本也高于以前。此外,生态压力持续增大,灾害威胁依然较大,我国化肥使用比发达国家高出20%,农药使用比发达国家高出15%,余欣荣说,今后靠“大肥大水”的高耗水高化肥的粮食生产方式需要改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也再度提及最近公布的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我国中度和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占到了2.9%,约5000万亩。他表示,目前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土壤修复项目。而对于水资源欠缺问题,他表示,不能光靠工程措施,也要需要优化种植结构,并在水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
中粮:开放的粮食安全政策是全球最大机会
2014-11-10 08:57 来源:网易财经
近期2014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召开,在《中国农业合食品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环节,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发表了题为《顺势而为,做国际化企业》的演讲。他表示,全球的贸易今天有一个更好的市场基础,全球的贸易有未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前景。特别是中央政府开放的粮食安全政策,是全球最大的机会。
第二个来讲走出去一定是互利双赢的,一定和现有股东大家一起来。把中粮在中国市场的网络和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带给我们两位合作伙伴,也把他们全球的供应网络带到中国。这个一定是大家双赢的,多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管理团队有一个更大国际化舞台,在这一个方面股权结构上不但有中粮集团和外部的投资者,再加上原有的股东和现有的团队,大家共同努力。
实际上在国际化过程当中,改变的不是别人,不是现有的股东,最大改变的是中粮。中粮要适应国际化需要,我们在外部的投资者和现有团队,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文化,国际化市场的需要都需要中粮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改变。
演讲全文:
于旭波: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何主席的提醒,我希望我能在10分钟之内的时间给大家报告完毕。
今天上午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每一年我觉得它会越来越有意义。特别是前面几位领导的讲话和行业里面的标杆,不管通常说的国外的ABCD也好,或者说我们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说近邻的亚洲标杆,郭老先生的报告也好,对我们中粮集团做好我们的经营,聚焦中国的产业有非常大的启发。
我的题目主要是向大家报告一下中粮集团到底在走出去方面如何做的,我的题目是顺势而为,去做好中粮国际化的工作。十天之前,也就是10月28日中粮集团控股15%的收购已经完成了。关于在国际化当中有一些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条:
一、国际化工作一定是顺势而为。为什么要讲顺势而为呢?大家知道中粮集团是一个传统的外贸企业,从建国以来一直从事于粮油食品的进出口工作。一直到80年代末期,中粮集团还是一定程度上发挥政府职能,全国有30多个省市,我们是一个进出口的龙头企业,在协助政府推动外贸进出口工作。
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到90年代初,我们开始推动中粮集团的产业化。因为当时外贸体制改革,中粮集团不改也不行,我们还是立足于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启动了中外合资,进入到农产品加工领域过程。在这个过程我们和郭先生一起推动中国的油籽和面粉、可口可乐的业务。在这方面不断地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建立起中粮的一些产业,推动我们不断地转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粮集团实实在在的在国际化布局还是非常少的,除了一些我们在海外的支持办事处之外,在当地的经营是非常少的。
但是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算是在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下,我们的时机不太具备。相对于过去来讲,今天的条件非常成熟了。前面不管是我们海外的朋友,还是中国的领导都在讲到中国经济在发展,农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中国食品企业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和老百姓食品结构的改变不断推动着我们,不断地从农业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从粮食的消费到肉蛋奶的消费,不断的推动国内食品产业的发展。
所以说中国的粮食消费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大家看到在过去十年中国农业有非常大的发展,我们粮食产业有十连增,十一连增,但是我们还是在增加。肉蛋奶和城市化、经济水平、收入水平提升是背后的重大因素。
余部长讲到中国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自身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和我们不断增长的食品结构的提升,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反差。我们自身的土地资源、自身的产量,不管是粮食、肉蛋奶也好,难以满足我们自身的消费增长。
所以我们觉得中央政府提出来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我觉得应该说给我们下一步中粮集团的发展,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这个过程当中不但立足于自身能力和科技,更重要还是放眼世界。还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满足中国市场的消费,稳定中国市场的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已经有的大豆进口和玉米的进口,服务于肉蛋奶进口的增长,放眼于未来十年这个情况不会有根本改变。我们自身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有客观的认识。
除了郭先生讲到我们要把国内的产业做好,实际上在全球供应链打造方面每一个企业有责任,中粮集团更是责无旁贷。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今天全球的现实就是农业资源、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刚才我们嘉吉的朋友也谈到,亚洲未来是人口最大的地方。北美、南美、非洲,下一步是今天的供应未来得潜力最大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的贸易今天有一个更好的市场基础,全球的贸易有未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前景。特别是中央政府开放的粮食安全政策,是全球最大的机会。
第二个来讲走出去一定是互利双赢的,一定和现有股东大家一起来。把中粮在中国市场的网络和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带给我们两位合作伙伴,也把他们全球的供应网络带到中国。这个一定是大家双赢的,多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管理团队有一个更大国际化舞台,在这一个方面股权结构上不但有中粮集团和外部的投资者,再加上原有的股东和现有的团队,大家共同努力。
实际上在国际化过程当中,改变的不是别人,不是现有的股东,最大改变的是中粮。中粮要适应国际化需要,我们在外部的投资者和现有团队,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文化,国际化市场的需要都需要中粮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改变。
真正改变的是中粮,中粮要适应国际化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希望中粮集团不但在国内和广大的业内的同仁有更多的合作,也希望在国际市场上也更多的合作。
东北玉米临储政策近期有望公布
2014-11-13 08:42 来源:中华粮网
备受关注的2014/2015年度东北产区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近期有望正式公布。有消息称,2014/2015年度东北产区玉米临储收购自11月20日启动,至2015年4月30日结束;国标三等玉米收储价格内蒙古、辽宁为2260元/吨,吉林2240元/吨,黑龙江2220元/吨,与上年度相同。同时,政策规定收购主体为中储粮、中粮和中纺集团,中粮和中纺集团收储量分别限定在1200万吨和200万吨;临储玉米的收储费用为50元/吨,较去年有所降低。
“上述消息基本属实,但还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文件通知,估计在20日启动收购之前,国家相关部门会正式对外公布消息。
对于后市,市场人士认为,要等待相关部门的正式文件,如果上述玉米收储政策属实,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来源:新浪财经)
短期多空相对均衡 稻米平稳波幅有限
2014-11-12 09:07 来源:中华粮网
当前,中晚稻已全面上市,季节性供应压力正持续增加。为缓解稻谷收购压力,主产区陆续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目前,南方中晚稻托市收购启动已经一月有余,黑龙江也在11月1日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受政策支撑等因素影响,稻米市场逐渐企稳。预计短期多空双方相对均衡,稻米市场或将保持平稳走势,波动幅度有限。
托市收购对稻米市场构成了有力地支撑
为维护市场稳定,保护农民种粮收益,9月15日,五部委和中储粮公司联合发布了《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比上年发布提前了3天。但因中晚稻上市旺季推迟到来,使得预案真正启动较上年有所推迟。安徽、四川省从9月26日起启动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湖北省、河南省也分别于9月28日和29日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江苏、江西与湖南等也先后在10月份启动了托市收购预案。其中安徽省预案启动较上年推迟了一天,湖北省则晚了5天。至此,南方八省稻谷主产区除广西外已经有七个启动了托市收购。在托市收购大范围启动地支撑下,南方中晚稻收购价逐步企稳反弹。根据历年的实践来看,南方地区稻谷市场的下跌空间已基本没有。11月1日,我国最大的粳稻产区——黑龙江也于启动了托市收购,成为东北产区率先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的省份。黑龙江省的水稻产量占了东北地区的三分之二以上,商品量则占了绝大部分,该省稻谷市场的止跌企稳,则意味着东北地区稻米市场整体有望保持平稳走势。
企业收购相对积极
与上年中晚稻收购旺季企业相对谨慎有所不同,今年企业收购相对积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今年中晚稻上市初期稻谷收购价格普遍高开,且大都在今年中晚稻的最低收购价上方,象湖南益阳甚至开称价达155元/百斤,显示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姿态较为积极。其后虽在稻谷季节性供应增加的压力下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较小,没有象去年那样出现大幅回落,这也说明稻米市场下方承接较为有力,表明市场主体——企业对后期稻米市场走势相对乐观。另一方面,目前企业普通新稻收购价虽略低于托市收购价,但若折算成标准稻谷,实际收购价格并不低。正是由于企业收购较为积极,加上上门收购和对质量的要求较宽等良好服务,今年企业收购数量好于上年,也使得到目前为止今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稻谷数量少于上年。
农户惜售心理有所提升
由于上年农户中晚稻出售较早,而后期出售的稻谷价格却相对较高,因此,今年农户稻谷出售预期有所提高,部分农户存在观望惜售心理,中晚稻销售不太积极。虽然今年托市收购预案启动略迟,但目前南方己有7省启动,且企业入市收购中晚稻也相对较为积极,加上十月份南方天气普遍睛好,利于稻谷收获、翻晒和销售,但总体收购量却并不理想,售粮进度呈现不断放慢之势。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9月30日,湖北、安徽等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1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54万吨。截至10月10日,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34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61万吨。截至10月25日,湖北、安徽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78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45万吨。在托市收购基本启动,企业收购积极性有所提升和天气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却逐步放慢,只能说明农户的惜售心理较上年有所增加。
虽然稻谷托市收购支撑有力,企业收购相对积极,农户惜售心理有所抬头,但受以下因素制约,中晚稻市场在底部回稳后并不会就此走出大涨行情。
一是当前正处于中晚稻上市旺季,季节性供应压力仍较重。目前,南方中籼稻集中上市不过一个多月,晚稻才刚刚上市,东北粳稻上市时间也不长,从时间上来说中晚稻收购仍处于初期。同时,中晚稻收购量也不大,目前纳入统计的企业累计收购量约1000万吨,这与上年统计时期内收购量在6000多万吨相比还差得很远,短期来看,中晚稻市场供应压力仍较重。
二是稻谷有望继续丰收,供应总量庞大。受国家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利好影响,今年农户种植稻谷的积极性依然较高。预计全国稻谷种植面积较去年仍将有所增加,产量也有望继续增加,中晚籼稻产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而东北三省产量再创历史的可能性较大。由于临储稻谷库存消化困难等因素,国内稻谷库存本就庞大。有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末,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品种库存3.20亿吨,其中,预计国内稻谷总库存8198万吨,国有库存5905万吨,稻谷库存量十分充足。加上今年早稻托市收购的400多万吨和中晚稻的收购,预计国有企业库存量将继续大幅增加,后期稻谷供应压力将有增无减。
三是短期大米需求仍偏淡。随着中晚稻的集中上市,新米上市量也迅速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但当前正处于中秋、国庆节日大米需求旺季已经结束,元旦春节旺季需求尚未到来之时,短期大米需求缺少刺激因素,总体较为平淡,价格在新米大量上市的压力下也逐步滑落。10月底,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新圆粒大米出厂价格在4.16-4.30元/公斤,比上周下跌0.04-0.06元/公斤。安徽庐江市场标一普通杂交米批发价3.80元/公斤,标一粳米批发价4.44元/公斤,均较上周下跌0.10元/公斤。杭州市场安徽产普通晚粳米批发价格(下同)4.40元/公斤,江苏产优质晚粳米4.50元/公斤,均较9月30日下跌0.06元/公斤;黑龙江产圆粒晚粳米4.84元/公斤,安徽产标一晚籼米3.80元/公斤,均下跌0.04元/公斤;黑龙江产长粒晚粳米为5.60元/公斤,下跌0.30元/公斤。大米价格的偏弱走势也难以支撑稻谷市场的持续走强。
四是大米进口同比连续增加。随着国内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不断上调和国际大米价格的走弱,,国内外大米价差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当前泰米、越南大米与国内早籼米价差达600元/吨以上,进口利润空间仍较大,刺激今年大米进口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据海关统计,2014年9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8万吨,同比增加3.15万吨,增幅为26.17%,单月进口量连续半年同比增加。2014年1-9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82.7万吨,同比增加11.2万吨,增幅为6.55%。由于国内稻米价格越高,对进口大米的吸引力越强。而进口大米持续大量涌入,则将加重国内大米的供应压力,无助于国内大米市场的持续走强。
综上所述,受政策支撑和供应压力沉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预计国内稻谷市场短期上下两难,将以小幅波动为主。
玉米产业“市场化”步伐加速
2014-11-12 09: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玉米淀粉期货即将上市,国内玉米产业的“市场化”步伐将随之迈出坚实一步。可以预见,随着玉米淀粉期货这一市场化金融工具投入市场,玉米产业“自下而上”的市场化进程也将由此加速。
“当今政府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市场提供更多市场化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玉米淀粉期货的推出也是应运而生。”刘小英表示。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国际农产品市场全面步入下滑通道,国内农产品市场也因此受到波及。在这一背景下,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2008年10月20日开始,国家启动了第一批玉米收储计划,在东北产区计划收储玉米500万吨,随后又相继启动了三批收储计划,连续四批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了4000万吨。此后,国家玉米收储政策步入常态。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使这几年国内玉米生产迎来大丰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现在玉米库存水平特别高,据说去年收购了一亿吨的玉米,而我们总的产量也才两亿吨,国库的玉米居高不下,而进口的压力也挺高,造成了市场扭曲。”
窦晓博也指出,首先,收储政策变相增加了玉米播种面积,特别是黑龙江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同比增长7.6%左右;其次,收储政策变相对市场的价格运行机制出现了错误的指导,使得产销区价格出现倒挂,玉米价格高速暴涨;最后,在国内玉米价格逐年攀升的同时,国际玉米价格却因供应宽松问题持续走低,目前国际国内价格严重失衡,但在进口玉米配额限制的情况下,尚未发生国外玉米大量流入的现象。
面临“七年之痒”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到了调整的时刻。“后年不知道还会不会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据我了解,明年是一定还会实行的,但是临时收储的价格不会再提高了,可能降低,也可能维持不变。无论如何,玉米市场‘市场化’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李国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大豆和棉花纷纷试点实行直补政策的背景下,未来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步伐也将加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正面临调整。
玉米深加工政策调整的呼声也很高。朱勇生表示,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的产能是超过3500万吨的,但这几年东北区的深加工一直在1800万吨、2000万吨以下,产能开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业亏损。这种全行业亏损局面,一定程度上是玉米临时收储托市政策造成的。而且目前玉米深加工的政策都是在多年前基于当时国内紧平衡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国储玉米已经接近1亿吨,在如此高库存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原来玉米深加工的行业限制,有点过时。
政策的导向也使玉米产业“市场化”的方向更加明确。中共中央2014年“一号文”明确提出,“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USDA报告解读:小麦玉米数据偏多 大豆偏空
2014-11-11 09:49 来源:中华粮网
USDA11月10日供需报告显示,尽管美国2014年玉米产量仍有望创下纪录高位,但最新预估略低于近期市场预期,这给玉米价格以支撑,此外,USDA调升美国大豆产量预估。受此影响,CBOT大豆期货周一回落1.2%,玉米触及一周最高。
玉米:本月数据调整略偏多。USDA在月度供需报告中下调了美国玉米单产和总产量预估,预计2014/15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44.07亿蒲式耳,接近分析师预估区间的低端,但仍为创纪录水平。USDA调降美国2014/15年度玉米年末库存预估至20.08亿蒲式耳,10月预估为20.81亿蒲式耳。并预估2014/15年度玉米单产为创纪录的每英亩173.4蒲式耳,预期22个州的玉米单产将创新高。
大豆:本月数据调整中性偏空。USDA预计美国2014/15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为创纪录的39.58亿蒲式耳,高于一个月前的预估39.27亿蒲式耳,但低于分析师的平均预期39.67亿蒲式耳。大豆产量正向40亿蒲式耳的关口迈进。USDA还将大豆单产预估均值从每英亩47.1蒲式耳上调至47.5蒲式耳。报告还显示,美国2014/15年度大豆年末库存预估为4.5亿蒲式耳,与10月预估持平,较市场预期高出800万蒲式耳。南美产量未做调整。全球14/15年度油籽产量为创纪录的5.289亿吨,较上月预测增加50万吨,其中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121亿吨。
小麦:本月数据调整略偏多。美国农业部(USDA)将2014/15年美国全部小麦结转库存预估下调至6.44亿蒲式耳,低于分析师预计的6.6亿蒲式耳,10月时USDA预估为6.54亿,因硬红春小麦库存大幅下降远远抵消了硬红冬小麦库存增加带来的影响。全球小麦供应量下调110万吨,消费量下调140万吨。全球年终库存上调30万吨,达到1.929亿吨,其中欧盟库存上调幅度最大。
菜油基本面无改观 后期或以平稳为主
2014-11-13 09:06 来源:中华粮网
四季度油脂油料市场以区间宽幅调整为主,基本面上缺乏有力的多空因素,相对来说阶段性的利多点更为集中。菜油的基本面虽然较三季度有所好转,但仍无实质性改善,在走势上以被动跟随为主。
美豆区间调整 利多点更为集中
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数据符合预期,年度大豆产量继续上调,期末库存量依然很大,对市场影响中性略偏空。2014/20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从31120万吨上调至31206万吨;压榨量上调使期末库存从上月的9067万吨降至9028万吨,高于上年度同期6685万吨的库存水平。2014/2015年度市场的供需格局宽松会压制大豆整体走势。
对油脂油料市场而言,四季度难有单边趋势行情出现的基础。首先,全球大豆丰产以及美豆收获压力在10月之前已经得到消化,北美方面做空动力结束,而南美方面大豆产量尚无法断定,四季度价格不具备打破前低的条件。其次,本阶段美豆的出口销售和南美大豆播种影响市场波动,历年美豆的出口销售都会对市场有偏多影响,今年的出口销售数据也表现良好,南美大豆播种生长期容易出现天气方面的偏多炒作。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四季度油脂油料出现区间振荡行情的可能性大,阶段性的因素中发生利多炒作的可能性更大,预计市场在南美大豆确认丰产前,大豆价格会在前期的底部上沿运行,同时价格更易在低位获得上行动力。
菜油多空交织 基本面无实质改观
油脂的供需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庞大的油脂库存没有消化会抑制长期的市场走势,阶段性的外盘趋强会利于菜油,但是可持续性不强,后期菜油自身的现货市场表现或以平稳为主。
菜油的供应压力,一方面来自油脂整体的商业库存,另一方面来自国储菜油。国内油脂市场整体库存量仍高企,商业菜油库存居高位。据统计,新季菜籽上市后菜油的库存持续增加,远高于去年的库存水平。此外,目前国储菜油库存约500万吨,菜油现货仍高于豆油和棕榈油,市场份额被挤占,需求量始终未见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没有抛储菜油,四季度菜油抛储的消息不时传出,需要关注国储动向对菜油价格的影响。
10月以后,外盘市场走强给国内油脂市场带来提振,现货市场的交投和价格出现了阶段性转好,不过并未能持续向好,市场表现较为被动。国产菜油方面,绝大多数菜油已经交国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流通的少量国产菜油价格居高难下,有价无市。另外,港口进口菜油价格随盘波动频繁,但是幅度不大,目前进口四级菜油价格普遍在5850—6300元/吨,11月保持稳定。菜油成交在经历了9—10月的转暖后再度步入平稳期,对市场缺乏提振作用,并且预计四季度缺乏进一步利多的因素刺激,油脂成交会以持稳为主。
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认为菜油自身的基本面并无显著改观,更多的受到外围市场的影响,走势上较为被动。菜油1501合约关注5900—6400元/吨区间,1505合约关注6000-6600元/吨区间,基于对理论成本核算和基本面因素的分析,建议多单优于空单操作。(来源:迈科期货)
期市分析:油脂油料短期不宜过分看空
2014-11-14 9:23 来源:安信期货
行情回顾
周四,内盘油脂油料承接隔夜CBOT美豆类颓势,主力合约纷纷低开,日内分时线呈现震荡上涨态势,截至收盘,除连豆一1501合约勉力收涨之外,其他合约尚未能挽回跌势。隔夜CBOT美豆高开高走,小幅收涨。豆类制品双双回落。
现货市场
报价:昨日,我国各地普通蛋白豆粕出厂报价介于3420-3780元/吨,多地持平与上一交易日,山东、江浙、两湖、江西地区较上日波动10-20元/吨;普通国产菜粕入厂报价在2230-2440元/吨,除江西地区下跌40元/吨之外,其余各地均走稳。国标四级豆油出厂报价集于5750-6300元/吨,除两广、福建地区上涨30-50元/吨,其余地区持稳;港口地区24度棕榈油交货价格报在5350-5420元/吨,各地普遍下跌20-50元/吨。依据现货均价测算,豆油主力合约基差大幅收敛,至21元/吨;棕榈基差收窄106点,报在38元/吨;郑油基差下挫62点,至224元/吨。豆棕价差亦收窄,报552元/吨。
压榨:依据个人测算,截至昨日,我国山东日照、江苏张家港、辽宁大连地区油厂压榨利润分别在116.2、54.8、-932.1元/吨。沿海地区油厂压榨利润涨跌互现;东北油厂延续巨亏局面,亏损幅度持平于上日。
消息:1)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 预计,2014/1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8930-9170万吨,10月份预估为8880-9240万吨,近期农户加快大豆播种进度,延迟部分得到了恢复。2)德国油籽行业协会UFOP预计,2015年德国冬季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32.3公顷,较上年降低5.2%。主要因油菜籽价格低迷,另外秋季天气恶劣也导致部分地无法按计划播种。3)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大豆410万吨,低于上月的503万吨,去年同期进口419万吨,为去年4月份以来最低水平。
操作建议
有分析机构称,由于巴西大豆播种受干旱耽搁,预计大豆收获期推迟2-3周时间,这将导致全球对美豆的依赖期更长。而从国内市场来看,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低于预期,即便坊间看好后期进口量回暖,然而商务部统计的11月大豆到港数据仅为447.03万吨,远不及机构预估(680万吨)。鉴于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油脂油料新增供应压力暂未显现,短期不宜过分看空,具体到操作上,仍以波段性思维为主。
期货快讯: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2014-11-14 10:28 来源:中华粮网
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据分析机构称,今年秋粮收割期间农产品市场走出反季节的飙升行情,对于需要在收获期间销售新粮的农户来说,完全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但是考虑到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农户可能难以找到仓库来贮存玉米和大豆,农产品市场近期的飙升行情可能难以持续。近来玉米和大豆价格大幅飙升,其价位可能已经超过基本面所能支持的水平。考虑到玉米和大豆期末库存庞大,价格上涨空间将会受限。
棕榈油或迎来阶段性反弹 目前,棕榈油现货市场延续去库存,当前棕榈油港口库存量降至60万吨以下,对于国内棕榈油价格止跌起到关键作用。四季度季节性减产周期到来后,加上利空因素的集中释放,棕榈油或迎来阶段性反弹。不过,由于棕榈油内外盘倒挂价差的迅速缩减,加上马来西亚取消9月、10月出口关税,国内进口利润再度显现,引发订单迅速回升。进口到港量可能会有所增长,终端需求若稳定,则库存下滑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停止,甚至可能出现反弹。